丨天象
五行 |
木 |
火 |
土 |
金 |
水 |
五星 |
木星 |
火星 |
土星 |
金星 |
水星 |
五方 |
東 |
南 |
中 |
西 |
北 |
五靈 |
青龍 |
朱雀 |
麒麟 |
白虎 |
玄武 |
五季 |
春 |
夏 |
長夏 |
秋 |
冬 |
六氣 |
風 |
熱、火 |
濕 |
燥 |
寒 |
五促 |
生 |
長 |
化 |
收 |
藏 |
五時 |
日旦 |
日中 |
日西 |
日入 |
午夜 |
八卦 |
震巽 |
離 |
坤艮 |
幹兌 |
坎 |
天幹 |
甲乙 |
丙丁 |
戊己 |
庚辛 |
壬癸 |
地支 |
寅卯 |
巳午 |
辰戌 |
申酉 |
子亥 |
五數 |
三、七 |
一、九 |
五、五 |
二、八 |
四、六 |
丨地象
五色 |
青 |
赤 |
黃 |
白 |
黑 |
五臭 |
臊 腥 |
焦 |
香 |
腥 |
腐 朽 |
五味 |
酸 |
苦 |
甘 |
辛 |
鹹 |
五氣 |
溫 |
熱 |
平 |
涼 |
寒 |
五谷 |
麻 |
麥 |
稷(梗米) |
黃黍(稻) |
大豆 |
五果 |
李 |
杏 |
棗 |
桃 |
栗 |
五菜 |
韭 |
薤 |
葵 |
蔥 |
藿 |
五實 |
核 |
絡 |
肉 |
殼 |
濡 |
五畜 |
犬 |
羊 |
牛 |
雞 |
豬 |
五蟲 |
毛 |
羽 |
倮 |
介 |
鱗 |
五長 |
麟 |
鳳 |
人 |
龜 |
龍 |
丨人象
五髒 |
肝 |
心(心包) |
脾 |
肺 |
腎 |
五腑 |
膽 |
小腸、三焦 |
胃 |
大腸 |
膀胱 |
五體 |
筋 |
血(脈) |
肉 |
皮 |
骨、髓 |
五藏 |
血 |
脈 |
營 |
氣 |
精 |
五志 |
怒 |
喜 |
思 |
憂、悲 |
恐、驚 |
五液 |
淚 |
汗 |
涎 |
涕 |
唾 |
五竅 |
目 |
舌 |
口 |
鼻 |
耳 |
五聲 |
呼 |
笑 |
歌 |
哭 |
呻 |
五音 |
角 |
征 |
宮 |
商 |
羽 |
五智 |
魂 |
神 |
意 |
魄 |
志 |
五指 |
食指 |
中指 |
大拇指 |
無名指 |
小指 |
五性 |
曲直 |
炎上 |
稼穑 |
從革 |
潤下 |
五變動 |
握 |
憂 |
哕 |
咳 |
栗 |
五腧 |
井(出) |
荥(溜) |
俞(注) |
經(行) |
合(入) |
黃帝内經五行歸納表
五髒 |
肝 |
心 |
脾 |
肺 |
腎 |
五髒之官 |
将軍之官 謀慮出焉 |
君主之官 神明出焉 |
倉廪之官 五味出焉 |
相傅之官 治節出焉 |
作強之官 伎巧出焉 |
五腑 |
膽 |
小腸 |
胃 |
大腸 |
膀胱 |
五腑之官 |
中正之官 決斷出焉 |
受盛之官 化物出焉 |
倉廪之官 五味出焉 |
傳道之官 變化出焉 |
州都之官 津液藏焉 氣化則能出矣 |
三焦 心包絡 |
三焦者,決渎之官,水道出焉。 膻中者,臣使之官,喜樂出焉。(膻中=心包絡) |
||||
髒象 |
肝 |
心 |
脾、胃、大腸、小腸、三焦、膀胱 |
肺 |
腎 |
罷極之本 魄之居也 其華在爪 其充在筋 陽中之少陽 通于春氣 |
生之本 神之變也 其華在面 其充在血脈 陽中之太陽 通于夏氣 |
倉廪之本 營之居也 其華在唇四白 其充在肌 至陰之類 通于土氣 |
氣之本 魄之處也 其華在毛 其充在皮 陽中之太陰 通于秋氣 |
封藏之本 精之處也 其華在發 其充在骨 陰中之少陰 通于冬氣 |
|
凡十一髒,取決于膽也。 |
|||||
五髒生成 |
肝之合筋也 |
心之合脈也 |
脾之合肉也 |
肺之合皮也 |
腎之合骨也 |
五髒所主 五充(體) |
筋 |
脈 |
肉 |
皮 |
骨、髓 |
五華 |
爪 |
面 |
唇四白 |
毛 |
發 |
五竅 |
目 |
舌 |
口 |
鼻 |
耳 |
五髒化液 |
淚 |
汗 |
涎 |
涕 |
唾 |
五髒所藏 |
魂 肝藏血 血舍魂 |
神 心藏脈 脈舍神 |
意 脾藏營 營舍意 |
魄 肺藏氣 氣舍魂 |
志 腎藏精 精舍志 |
五志 |
怒 |
喜 |
思 |
憂、悲 |
恐、驚 |
關節分布 |
兩腋 |
兩肘 |
兩髀(髋) |
兩肘 |
兩腘 |
髒熱分布 |
左頰紅 |
顔面全部紅 |
鼻紅 |
右頰紅 |
兩顴紅 |
舌分布 |
舌兩旁(肝膽) |
舌尖 |
舌中心(肺胃) |
舌中心(肺胃) |
舌根 |
氣血筋脈注入處 |
諸筋者皆屬于節 |
諸脈者皆屬于目 |
諸氣者皆屬于肺 |
諸髓者皆屬于腦 |
|
五精所并 |
精氣并于肝則憂 |
精氣并于心則喜 |
精氣并于脾則畏 |
精氣并于肺則悲 |
精氣并于腎則恐 |
精氣注入 |
五髒六腑之精氣,皆上注于目而為之精。精之窠為眼,骨之精為瞳子,筋之精為黑眼,血之精為絡,其窠氣之精為白眼,肌肉之精為約束,裹撷筋骨血氣之精而與脈并為系,上屬于腦,後出于項中。 |
||||
肝 |
心 |
脾 |
肺 |
腎 |
|
黑眼 |
絡 |
約束 |
白眼 |
瞳子 |
|
風輪 |
血輪 |
肉輪 |
氣輪 |
水輪 |
|
角膜、黑睛 |
眼角的血絡 |
眼睑、眼皮 |
鞏膜、白睛 |
瞳孔 |
五色 |
青 |
赤 |
黃 |
白 |
黑 |
五色之見死 |
色見青如草茲者死 |
色見赤如衃血者死 |
色見黃如枳實者死 |
色見白如枯骨者死 |
色見黑如炲者死 |
五色之見生 |
青如翠羽者生 |
赤如雞冠者生 |
黃如蟹腹者生 |
白如豕膏者生 |
黑如烏羽者生 |
五藏所生之外榮 |
生于肝,如以缟裹绀 |
生于心,如以缟裹朱 |
生于脾,如以缟裹栝樓實 |
生于肺,如以缟裹紅 |
生于腎,如以缟裹紫 |
色味當五髒 |
青當肝 酸 青當筋 |
赤當心 苦 赤當脈 |
黃當脾 甘 黃當肉 |
白當肺 辛 白當皮 |
黑當腎 鹹 黑當骨 |
生死面相 |
凡相五色,面黃目青、面黃目赤、面黃目白、面黃目黑,皆不死也。面青目赤、面赤目白、面黑目白、面赤目青,皆死也。 |
五味 |
酸 |
苦 |
甘 |
辛 |
鹹 |
五味所入 |
酸入肝 |
苦入心 |
甘入脾 |
辛入肺 |
鹹入腎 |
五味所合 |
肝欲酸 |
心欲苦 |
脾欲甘 |
肺欲辛 |
腎欲鹹 |
五味所走 |
酸走筋 多食之,令人癃 |
鹹走血 多食之,令人渴 |
甘走肉 多食之,令人悗心 |
辛走氣 多食之,令人洞心 |
苦走骨 多食之,令人變嘔 |
五味所禁 |
酸走筋,筋病無多食酸 |
鹹走血,血病無多食鹹 |
甘走肉,肉病無多食甘 |
辛走氣,氣病無多食辛 |
苦走骨,骨病無多食苦 |
五禁 |
肝病禁辛 |
心病禁鹹 |
脾病禁酸 |
肺病禁苦 |
腎病禁甘 |
五味所傷 |
多食辛則筋急而爪枯 |
多食鹹則脈凝泣而變色 |
多食酸則肉胝绉而唇揭 |
多食苦則皮槁而毛拔 |
多食甘則骨痛而發落 |
五宜 |
肝色青,宜食甘 |
心色赤,宜食酸 |
脾色黃,宜食鹹 |
肺色白,宜食苦 |
腎色黑,宜食辛 |
五病宜食 |
肝病者宜食 梗米飯、牛肉、棗、葵 |
心病者宜食 麻、犬肉、李、韭 |
脾病者宜食 大豆、豬肉、栗、藿 |
肺病者宜食 麥、羊肉、杏、薤 |
腎病者宜食 黃黍、雞肉、桃、蔥 |
五髒所苦 |
肝苦急,急食甘以緩之 |
心苦緩,急食酸以收之 |
脾苦濕,急食苦以燥之 |
肺苦氣上逆,急食苦以瀉之 |
腎苦燥,急食辛以潤之 |
五髒所欲 |
肝欲散,急食辛以散之 |
心欲軟,急食鹹以軟之 |
脾欲緩,急食甘以緩之 |
肺欲收,急食酸以收之 |
腎欲堅,急食苦以堅之 |
補 |
用辛補之 |
用鹹補之 |
用甘補之 |
用酸補之 |
用苦補之 |
瀉 |
酸瀉之 |
甘瀉之 |
苦瀉之 |
辛瀉之 |
鹹瀉之 |
五行系統
五行:木、火、土、金、水;
五數:八,七,五,九,六;
五方:東,南,中,西,北;
五季:春,夏,長夏,秋,冬;
五氣:風,暑,濕,燥,火;
五色:青,赤,黃,白,黑;
五音:角,征,宮,商,羽;
五味:酸,苦,甘,辛,鹹;
五臭:臊,焦,香,腥,腐;
五谷:麥,黍,稷,稻,豆;
五畜:雞,羊,牛,馬,彘;
五髒:肝,心,脾,肺,腎;
五腑:膽,小腸,胃,大腸,膀胱;
五神:魂,神,意,魄,志;
五液:淚,汗,涎,涕,唾;
五體:筋,脈,肉,皮,骨;
五俞:頸項,胸脅,脊,肩背,腰股;
五聲:呼,笑,歌,哭,呻;
五志:怒,喜,思,悲,恐;
五毒:怒、恨、怨、惱、煩
五髒 |
肝 |
心 |
脾 |
肺 |
腎 |
藏 舍 虛 實 |
肝藏血 血舍魂 肝氣虛則恐 實則怒 |
心藏脈 脈舍神 心氣虛則悲 實則笑不休 |
脾藏營 營舍意 脾氣虛則四肢不用、五髒不安 實則腹脹,經溲不利 |
肺藏氣 氣舍魂 肺氣虛則鼻塞不利、少氣 實則喘喝胸盈仰息 |
腎藏精 精舍志 腎氣虛則厥 實則脹 |
五氣所病 |
在肝為語 |
在心為噫 |
在脾為吞 |
在肺為咳 |
在腎為欠為嚏 |
五精所并 |
精氣并于肝則憂 |
精氣并于心則喜 |
精氣并于脾則畏 |
精氣并于肺則悲 |
精氣并于腎則恐 |
五髒所惡 |
肝惡風 |
心惡熱 |
脾惡濕 |
肺惡寒 |
腎惡燥 |
病發 |
驚駭 |
病在五髒 |
病在舌本 |
病在背 |
病在溪 |
傷 |
怒傷肝 |
喜傷心 |
思傷脾 |
憂傷肺 |
恐傷腎 |
五病所發 |
陽病發于冬 |
陽病發于血 |
陰病發于肉 |
陰病發于夏 |
陰病發于骨 |
五勞所傷 |
久行傷筋 |
久視傷血 |
久坐傷肉 |
久卧傷氣 |
久立傷骨 |
五髒之脈 |
弦 |
鈎 |
代(緩) |
毛 |
營、石 |
五邪所見 |
春得秋脈 (肝旺于春,其脈應弦。春不見弦脈,而建毛脈,為肺克肝之象。) |
夏得冬脈 (心旺于夏,其脈應鈎。夏不見鈎脈,而見石脈,為腎克心之象。) |
長夏得春脈 (脾旺于長夏,其脈應緩。長夏不見緩脈,而見弦脈,為肝克脾之象。) |
秋得夏脈 (肺旺于秋,其脈應毛。秋不見毛脈,而見鈎脈,為心克肺之象。) |
冬得長夏脈 (腎旺于冬,其脈應石。冬不見石脈,而見緩脈,為脾克腎之象。) |
五邪所亂 |
邪入于陽則狂,邪入于陰則痹,搏陽則為巅疾,搏陰則為瘖,陽入之陰則靜,陰出之陽則怒,是謂五亂。 |
天 幹 |
陽幹 |
甲 |
丙 |
戊 |
庚 |
壬 |
陰幹 |
乙 |
丁 |
己 |
辛 |
癸 |
|
天幹化合 |
丁壬 合化木 |
戊癸 合化火 |
甲己 合化土 |
乙庚 合化金 |
丙辛 合化水 |
|
地 支 |
陽支 |
寅 |
午 |
辰戌 |
申 |
子 |
陰支 |
卯 |
巳 |
醜未 |
酉 |
亥 |
|
地支三會 |
寅卯辰 |
巳午未 |
申酉戌 |
亥子醜 |
||
地支化合 |
亥卯未 三合化木局 |
寅午戌 三合化火局 |
巳酉醜 三合化金局 |
申子辰 三合化水局 |
||
八卦 |
震巽 |
離 |
艮坤 |
幹兌 |
坎 |
|
五力 |
動 |
斥 |
衡 |
靜 |
引 |
|
星 |
歲星 |
熒惑星 |
鎮星 |
太白星 |
辰星 |
|
數 |
天三生木 地八成之 故曰其數八 |
地二生火 天七成之 故曰其數七 |
天五生土 地十成之 故曰其數十 |
地四生金 天九成之 故曰其數九 |
天一生水 地六成之 故曰其數六 |
|
氣 |
柔 端 |
息 高 |
充 平 |
成 潔 |
堅 明 |
|
性 |
暄 随 |
暑 速 |
靜兼 順 |
涼 剛 |
凜 下 |
|
用 |
動 曲直 |
躁 燔灼 |
化 高下 |
固 散落 |
藏 沃衍 |
|
五化 |
榮 生榮 |
茂 蕃茂 |
盈 豐滿 |
斂 堅斂 |
肅 凝堅 |
|
化 |
宣平 |
均衡 |
齊修 |
宣明 |
鹹整 |
|
侯 |
溫和 |
炎暑 |
溽蒸 |
清切 |
凝肅 |
|
畏 |
清 |
寒 |
風 |
熱 |
濕 |
|
德 |
和 |
顯 |
濡 |
清 |
寒 |
|
政 |
散 發散 |
明 明曜 |
谧 安靜 |
勁 勁肅 |
靜 流源 |
|
令 |
宣發 風 |
郁蒸 熱 |
雲雨 濕 |
霧露 燥 |
寒 寒 |
|
變 |
摧拉 |
炎爍 |
動注 |
肅殺 |
凝冽 |
|
眚 |
隕 |
燔火滿 |
淫潰 |
蒼落 |
冰雹 |
|
平氣之紀 |
敷和 |
升明 |
備化 |
審平 |
靜順 |
|
不及之紀 |
委和 |
伏明 |
卑監 |
從革 |
涸流 |
|
太過之紀 |
發生 |
赫曦 |
敦阜 |
堅成 |
流衍 |
有話要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