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社會 > 正文

中年人再善良,遇到這“三事”,都不能輕易讓步

每天耕耘最有趣、最實用的心理學
相信很多讀者朋友在小的時候都聽過“九色鹿”的故事,它講述的是王妃重金懸賞捉捕九色鹿,想要拿它的皮毛做衣服,有一個人為了得到獎金,假裝自己落水快要溺死,九色鹿不忍心看他失去生命,便在緊急情況下将他救起,自己卻慘遭陷害。 在我們大多數人的成長經曆當中,從記事起就被規訓要“為人良善”,哪怕是人到中年,奔波了半生風雨,也始終将善良作為自己為人處世的第一準則。 但有些時候,不加區分的善良反而成為了刺向自己的刀,給一些陰暗險惡的人以可趁之機,讓我們吃盡了苦頭,再不敢輕易動用自己的善良。 生活總會用它自己的方式教會我們成長,中年人在善良,遇到以下三件事,都不能輕易讓步。 一、面對他人的輕視欺壓時 根據進化心理學的觀點,自原始社會起,弱肉強食的叢林法則便在人類社會當中存續下來,哪怕是在人類文明高度發達的今天,我們體内的基因也仍舊是充滿攻擊性和掠奪本能的。 在成人教育之父戴爾·卡耐基的著作《人性的弱點》當中曾經寫到:“善良的确很重要,但你的善良必須是成熟和現實的,因為盲目的善良會使你的人生跌跌撞撞,曆經挫折。” 當善良過了頭,就會被他人視為軟弱,善良不代表可以允許他人予取予求、任意欺壓,從行為心理學的角度來看,人與人之間是存在磁場的,一個人的神态、舉止、言行都在向對方傳遞着信息,對方會依此判斷自己采用什麼樣的方式與你相處。 對于道德低下的人來說,一旦他察覺到了你的軟弱可欺,就像是鬣狗嗅到了腐肉的味道一樣,會激發他們内心欺軟怕硬的一面。 二、面對他人的強人所難時 在日常生活中,我們總能遇到一些人對我們提出的請求暗含着威脅,如果我們不按照他們内心的想法去做,他就會采取一些消極的懲罰措施,或者是站在道德的制高點上俯首指責我們。 面對類似的情形,如果我們足夠清醒,我們就應該發現這一類人其實是在強人所難,将他們自己的意願強行加諸于我們的身上,我們對待這種情況應當理智地說“不”,就像是自體心理學家科胡特常說的:“不含敵意的堅決拒絕”。 為自己設置一個底線,當察覺到别人的無理要求企圖跨越你的邊界時,無論内心是如何的害怕、心軟,都要果斷明确的表示拒絕。 這些善于強人所難的人,分析他們的性格特征,我們會發現一些共性: 他們通常都是極度以自我為中心、有着強烈的控制欲與攻擊傾向、自認為高高在上、缺乏同理心和利他主義的精神。 因此也不必與他們争論對與錯,隻需要表明你的态度、劃清自己的界限。
三、面對他人的得寸進尺時 在二十一世紀初,美國社會心理學家弗裡德曼曾經做過一個實驗,他請求一些家庭主婦允許自己将一個小牌子挂在她們的家門外,大部分主婦們都答應了。 半個月後,他再次登門,想要再挂一個大點的牌子,不出所料,有超過半數的家庭主婦都再次同意了他的要求。 由此他得出了實驗結論:當一個人答應他人第一個請求之後,有很大概率會同意他人接下的第二個請求,他将其命名為“得寸進尺效應”。 在人際交往過程中,我們的善良、同情心和耳根子軟常會被得寸進尺的人看作是不會拒絕、愚蠢、老好人,并對此加以利用。 不斷打破我們的心理防線,一步步侵入我們的私人邊界。人都是受到利益驅動的動物,但在人情社會當中,我們講求的是一個禮尚往來、互利互惠。 得寸進尺的人心裡卻沒有這個意識,他們隻會一味地索取,巴不得将對方的一切都據為己有,榨幹對方才好。 相聲大師郭德綱曾經在一檔訪談節目當中說到自己早年時的辛酸經曆時,這樣總結道:“世上的壞人都是好人慣出來的,小人永遠是小人,他不會因為你的寬容和仁慈而改變。 你把身邊的壞人都得罪完了,也就沒什麼人可得罪了。”
話糙理不糙,在中年知天命的年紀,相信都或多或少積累了一些人生感悟,把握住自己的原則和底線,把内心的善良留給那些值得的人和事。
- The End - 作者 | 湯米 編輯 |生煎包 第一心理主筆團 | 一群喜歡仰望星空的年輕人 參考資料:Bruk, A., Scholl, S. G., & Bless, H. (2018). Beautiful mess effect: Self–other differences in evaluation of showing vulnerability.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115(2), 192-205

你可能想看:

有話要說...

取消
掃碼支持 支付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