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綜合 > 正文

年少隻知項羽勇,中年方懂霸王真

年少隻知項羽勇,中年方懂霸王真

成王敗寇,

是最恰當的蓋棺定論嗎?

相信很多人會說:

“未必。”

太史公有言:

“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輕于鴻毛。”

死是一種結果,

也是一種選擇,

有的是一種無奈,

有的卻是一種接收。

對一個人的定論,

我們應先從他人生的終點開始,

然後再去回溯他的起點。

這樣你會發現:

人生沒有完美,

沒有成王敗寇,

有的大多是五味雜陳的感慨。

在曆史上,

就有這樣一個男人:

他的名字經常出現在文人的詩詞中,

出現在政客的政論中,

他的死留給後人無數感慨。

而回望他的一生,

還要從他見到秦始皇的那一刻開始。

公元前210年,

秦始皇開始了第四次出巡。

這一天,

秦始皇的禦駕來到了會稽郡。

當地百姓一聽說皇帝來了,

便呼朋喚友前來圍觀。

在這圍觀的人群中,

有一個很特殊的少年,

他與那些充滿好奇的吃瓜群衆不一樣,

因為他的眼裡有的不是好奇與羨慕,

而是仇恨—— 亡國之恨!

少年越看越怒,

最後脫口而出道:

“彼可取而代也。”

這位少年便是後來的 西楚霸王項羽,

一個命中注定将要驚天地,

泣鬼神的男人。

“所當者破,所擊者服”

公元前223年,秦軍攻破壽春,楚國滅亡。

覆巢之下無完卵。世世代代為楚将的項氏一族沒有了往日的輝煌,項羽被迫跟着叔父項梁隐姓埋名,逃避追殺。

年少的項羽雖丢了家國,卻沒有丢掉項氏一族的驕傲。

身為項家的一員,項羽從小就被叔父安排學習各種武藝,時不時還叮囑他要好好看書寫字。

可項羽學了一段時間就沒了興趣,因為在他心中:“書足以記名姓而已”、“劍一人敵,不足學”。

他想學的是“萬人敵”。

項梁心想:“呦!你小子想法還不小。好,那我就教你‘萬人敵’的兵法。”

可沒過多久,項羽又學不下去了,學到最後也隻是“略知其意”。

項梁很生氣,可也沒辦法,畢竟當時的形勢也無法給項羽更多的學習時間。

當時楚國雖滅,但在民間卻流傳着一句話:“楚雖三戶,亡秦必楚。”

在六國中,楚國是被秦人坑得最慘的,對秦國的仇恨早就深深植入血脈之中。隻要有機會報複秦人,他們便不會放過。

年少隻知項羽勇,中年方懂霸王真

公元前209年,陳勝、吳廣在大澤鄉揭竿而起。

星星之火,燎原之勢。

此時的項梁欣喜若狂,激動說道:“是時候大幹一場了!”

同年,項梁與項羽率部衆八千渡江西進,擁立楚國王室後裔熊心為懷王,吹響了楚人反秦的号角。

這一年項羽24歲。

當時除了楚國之外,其他五國見形勢一片大好,也都紛紛起兵複國。

不過,起兵複國是有成本的,這個成本不是錢,不是物,而是自己的命。

起兵的第二年,項羽就感受到了現實的殘酷。

秦将章邯率軍猛攻,叔父項梁不幸戰死,人生路上的啟蒙者,就這樣突然地離開了他。

成人的世界,磨難在所難免,這些磨難會讓一些人沉淪,也會讓一些人愈加強大。

弱者,輸在自殘;強者,赢在自愈。

項羽無疑是後者。

章邯在擊破項梁之後,認為楚國已不足為慮,便揮師北上,與秦将王離一起圍攻趙國。

戰敗的趙王率領殘部退守到東南的巨鹿郡,并向各路諸侯求援。

楚懷王在收到趙王的求援信後,立即派遣上将軍宋義北上救趙,而此時的項羽正充當宋義的副将。

宋義雖善于謀劃,卻不擅統兵,他畏懼秦軍的強大,所以到了安陽就停止進軍,這一停就是46天。

戰場之機,瞬息萬變,巨鹿城破,旦夕之間。

年少隻知項羽勇,中年方懂霸王真

如果趙國被破,秦軍便會調轉槍頭對付其他五國,那時,楚國恐怕很難再有作為。

項羽越想越生氣,他心中的怒火與貴族的驕傲,絕不允許他做一個懦夫,所以項羽決定行動起來:先殺宋義奪兵權,再戰秦軍救巨鹿!

成功殺掉宋義後,項羽成了楚軍的上将軍,擁有了軍隊的指揮權,于是急速北上救趙——巨鹿之戰,一觸即發。

此時的項羽有5萬兵力,而秦軍卻有40萬。

這無異于羊入虎口,以卵擊石,任誰都會覺得秦軍必勝,項羽必敗。

但項羽就是不信邪。

他抵達平原津後,立刻派遣英布率領兩萬人渡河,進攻秦軍的運糧甬道;在奪取甬道之後,又親率主力與秦軍決戰。

此時的楚軍并不像弱勢的一方,他們“無不以一當十,呼聲動天,諸侯軍無不人人惴恐”。

此役,巨鹿解圍,秦軍大敗,項羽以一往無前的氣魄完成了以少勝多的軍事奇迹。

在此之後,項羽成了各路諸侯的真正領袖,而他也多了一個為世人銘記的稱号: 霸王!

“你總是心太軟”

滅秦大業自巨鹿之戰後一路向好。

公元前207年10月,秦王子嬰素車白馬、“系頸以組”,宣布投降。

然而,從子嬰手中接過傳國玉玺的并不是項羽,而是劉邦。

這時的項羽正在趕往鹹陽的路上。

滅亡秦國是項羽的夢想,而當夢想變成現實的時候,他似乎并不開心。

因為有一個想法一直萦繞在他心頭: 到底該不該殺劉邦?

前不久亞父範增告訴他,劉邦在進入關中後便約法三章,秋毫無犯,必有所圖,應早早斬草除根。

與此同時,劉邦手下的曹無傷也透露消息說:“沛公欲王關中,使子嬰為相,珍寶盡有之。”

聽了曹無傷的話,項羽大怒道:“既然你劉邦如此不地道,那我就在鴻門為你擺好送行酒。”

然而,劉邦如約來了,卻又安然無恙地走了。

年少隻知項羽勇,中年方懂霸王真

或許是項莊的劍法不夠精準,或許是張良太過聰明、劉邦演技太好,但這都不是主要原因,主要問題還是出在了項羽本人身上。

其實在鴻門宴上,除了劉邦一行人之外,還有太史公沒有着墨的諸侯将軍們。

在這些人面前,殺掉劉邦這樣的滅秦功臣真的合适嗎?

于項羽而言,劉邦是自己“滅秦項目”的戰略合作夥伴,一起刀口上舔過血的;更何況在宴會上,劉邦也積極表态願意承認項羽這個盟主,接受他對天下諸侯的分封。

如果此時殺掉劉邦,勢必會在其他諸侯心中引起惶恐,到那時誰還會臣服于自己呢?

項羽無非想要一個分封的時代,無非想要确立自己江湖盟主的地位,既然劉邦已經認可了自己,那又何必趕盡殺絕呢?

想到這裡,項羽輕輕放下了手中的酒杯,也許就連他自己都不曾想到: 就是這一個微不足道的舉動,斷送了自己的一生。

年少隻知項羽勇,中年方懂霸王真

項羽出身楚國貴族,骨子裡有着一種高傲的貴族精神,趁人之危、恃強淩弱的事他是幹不出來的。

他要的從來都不是陰謀詭計,威脅利用,而是像巨鹿之戰那樣的正面較量。

後來,項羽俘虜了劉邦的父親與妻子,他隔着鴻溝沖着劉邦喊道:“你再不出來投降,今天就把你爹給烹了!”

奈何劉邦相當無賴:“吾翁即若翁,必欲烹而翁,幸分我一杯羹。”

或許這就是貴族遇上流氓的無奈吧!

劉邦可以耍無賴,但項羽卻不能。項羽不僅沒有虐待劉邦的家人,反而将他們客客氣氣地送回漢營。

因為他自始至終想要的都是一場光明正大的較量。

“無顔見江東父老”

公元前203年,鴻門宴後僅僅四年,攻守之勢異也!

此時的項羽已被漢軍重重圍困在垓下,當初随他渡江的8000子弟,如今也隻剩下800餘人。

這天夜裡,楚歌從四面八方響起。

這讓項羽不禁恍惚道: 難道劉邦已經得了楚地?

此時的他流露出了兒女情長,英雄氣短的一面:

“力拔山兮氣蓋世,時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

年少隻知項羽勇,中年方懂霸王真

一旁的虞姬心疼自己的愛人,但是她卻不能為他力挽狂瀾。

既然如此,那就再為他跳一支舞吧。

“漢兵已略地,四方楚歌聲;大王意氣盡,賤妾何聊生。”

虞姬怆然拔劍起舞,用盡自己的最後一絲氣力為項羽祈福,拂袖了然,紅顔歸塵。

既然幫不了他,那就讓他不再擔心吧。

年少隻知項羽勇,中年方懂霸王真

面對如今這般局面,不知項羽有沒有為了當初放走劉邦而感到後悔。

可盡管如此,他依舊保持着沖鋒的姿态。

他率領部衆沖出重圍,回頭再看,身邊隻剩下28騎了。

難道真的是自己不會統兵打仗嗎?

難道是自己還不夠英勇無畏嗎?

不!

“此天之亡我,非戰之罪也。”

既然已經如此,那就用我最後的生命來證明吧。

他略帶悲怆地對身邊之人說道:

吾起兵至今八歲矣,身七十馀戰,所當者破,所擊者服,未嘗敗北,遂霸有天下。

今日固決死,願為諸君快戰,必三勝之,為諸君潰圍,斬将,刈旗,令諸君知天亡我,非戰之罪也。

項羽命令騎兵分四面向山下沖鋒,他自己也飛馳而出,斬将殺敵近百人,而這次沖鋒僅僅損失兩騎。

項羽不敢松懈,他馬不停蹄直奔烏江,因為隻要過了那道江,就還有卷土重來的機會。

年少隻知項羽勇,中年方懂霸王真

當初他在烏江奮楫擊流,如今已過了足足六年光景。

六年前的他雄姿英發,六年後的他潰不成軍。

他遇見了當初送他北渡的烏江亭長。

亭長勸道:“大王,快上船跟我回去吧。就算不能卷土重來,也足夠割地稱王。”

項羽看到了烏江亭長,想到了當初為自己送行的江東百姓,想到了自己當初的豪言壯語。

如今卻已是另一番光景。

烏骓馬,對岸就是故鄉,我們還能重頭再來嗎?

我早已無顔去見江東的父老鄉親了!

年少隻知項羽勇,中年方懂霸王真

他拒絕了烏江亭長的好言相勸,放棄了東山再起的可能,選擇了有尊嚴地結束自己的生命。

在生命的最後時刻,他看到漢将呂馬童正率軍趕來。

項羽問道:“這不是我的老朋友嗎?我聽說劉邦揚言,隻要得到我的人頭,就賞千金,賜邑萬戶,那我就為你做點好事吧!”

說完,一代霸王刎身自盡,隻留給後人一聲聲歎息。

年少隻知項羽勇,中年方懂霸王真

“争帝圖王勢已傾,八千兵散楚歌聲。烏江不是無船渡,恥向東吳再起兵。”

項羽戎馬一生,征戰多年,他見到了戰争帶來的傷害,更不願再讓江東父老為自己的生存榮辱付出任何代價。

憑君莫話封侯事,一将功成萬骨枯。八千子弟既不在,何必塗炭起刀兵?

項羽并不是拒絕了東山再起的機會,而是接受了一敗塗地的現實。

雖說征戰沙場,生死有命,但他心中仍懷有愧疚。

哪位英雄不遲暮?哪位豪傑不情長?

或許正是這份愧疚讓他明白了,自己到了該退場的時候。

“自古風雲多變幻,不以成敗論英雄。”

項羽的結局雖不完美,但他卻按照自己的意志走完了一生。

也許,他從來都不是一個高明的政治家,但卻是一個真正的霸王。

就像太史公說的那樣:“位雖不終,近古以來未嘗有也。”

原來,曆史不僅會為成功者歡呼,也願為那些有英雄氣概的失敗者鼓掌。

在項羽看來,人總要有一些貴族精神,作為自己的道德底線。

也正是有了這根線,才不會讓自己迷失,才會讓你無論走多遠,都能找到回家的路。

作者| 不雨亦潇潇,說書的俠客,仗劍的書生。

主播| 安東尼,朝鮮冷面下藏着一顆韓國燒烤的心。

圖片| 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系删除)

▼點擊下方卡片 發現更多美文

你可能想看:

有話要說...

取消
掃碼支持 支付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