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文化 > 正文

人到中年,養一顆平常心

作者:子墨

我們終不是那個萬裡挑一,威風八面,珑剔透的人, 讨不得所有人的喜歡, 唯有素心如雪,靜處為安, 或是在平常日子,飲一杯清茶,或是寫一段文字,或是養花、養心、怡情,飼養生命。

平常生活,隻是讓自己忙時有趣,閑時優雅,隻是去擁有一顆平常心,何必去理會别人眼裡的對錯,關心自然事态的簡單和複雜。

——題記

深秋的雨,剛剛停歇,打開窗,空氣中彌漫着淡淡的秋草香味,溶一杯咖啡,倚窗而坐,于秋光裡蘸着木樨花香的時光,品讀幾頁閑書,也是惬意。

有時想想,即使繁華之中有萬千的絢爛,也不及這一抹淡淡的清新與素淨來的美好,對于我來說,這種清歡,更是一種享受。

人活着,不就是圖個活得開心快樂,有滋有味嗎,有趣兒的事情多做一些,擯棄雜念,有自己鐘愛之物,喜歡之事,愛戀之人,有筆墨紙硯,花花草草,有柴米油鹽,有琴棋書畫,有四季陽光,有明媚心情,有心裡的平靜,如水的光陰,流淌着美好。

很多時候,看似一些不起眼的事情,卻是舊時相識,離不了這人間煙火裡的點點滴滴,哪一件拿出來,皆具靈隐之氣。

其實,人間風物,皆在眼裡有光,皆在心裡成歡喜,喜歡這種煙火氣,透着時光的空靈,歲月的悠遠,每一處痕迹都會讓生活充滿樂趣。

佛說,苦非苦,樂非樂,隻是一時的執念而已。執于一念,将受困于一念;一念放下,會自在于心間。

如果學會愛生活,愛這個世界,那麼,物随心轉,境由心造,煩惱由心生,快樂也由心生。

有些人,有些事,是可遇不可求的,隻是随緣就好,若是強求,反而不得,有的隻是痛苦。

生活總是這樣,你以為失去的,可能在來的路上;你以為擁有的,可能在走的途中。

既然這樣,就放寬心态,順其自然。無論何時何地,都要擁有一顆平常心,心态安閑自在,寬容豁達。

沒有什麼能比得上一個“安”字。身安,心安,安的是光陰,是心态,是我們安然走過的每一個平常日子,平順而溫和。

十月已過半,也知道該來的都會來,無需害怕,無需拒絕,就一直在光陰裡等待就好,以詩煮酒,以清風作詞,詩意清歡,不言薄涼 冷暖自知,不說滄桑。

曾國藩說過:失意事來,治之以忍,方不為失意所苦;快心事來,處之以淡,方不為快心所惑。

時間走得太快,人生有許多來不及,讓我來不及回味過往,更不敢回頭看,隻是不知疲倦的跟着歲月奔跑,擔起生活的重任,保持内心沉默,可内心的渴望,告訴自己所有的期盼,或許都會以另一種方式歸來。

途經滄桑,那帶着歲月記憶的聚散悲喜,隻留下淺淺的憂思,終是學會了釋懷,慢慢自愈,接受歲月給予的一切,然後在漸漸老去的時光裡,慢慢長成自己喜歡的樣子。

人生有很多驿站,隻要内心是安靜的,無論是站在紅塵外,靜賞繁華,還是在塵世煙火中,百味嘗盡,都會多了一份淡定與從容。

海德格爾說:“人,詩意地栖居在大地上。其實我們的生活比詩精彩。無論是艱難的,還是平淡的,無論是富貴的,還是落魄的,都不應該失去希望,因為我們要一直把這首詩寫完。”

也許,當你過了一種年齡之後,便不再崇尚虛無,學會了腳踏實地,安于當下。可是,曾經的夢幻與理想,畢竟斑斓了心裡的過往。

所以,也會在心裡留一個靠近陽光的地方,給予自己一片光明,因為關于未來,需要用一生才能讀懂。

回眸過往,曾經為了用心寫好一段人生的詩行,我用了半生的時光,不為别的,就是為了眉眼帶笑,唇齒間生香的一場清歡和幸福。

說是夢也好,說是浪漫主義也罷,人生如詩,縱使歲月風霜蒼茫,煙火裡也不見微光,隻要還有希望在心上,世界薄涼何妨,人生落寞那又怎樣。

中年之後,你會發覺生命從最初的一張弓拉滿後,就已經開始漸漸地收回了。

因為你看透了極緻和圓滿,其實真正的驚心就是活在人生之外,你若能聽到時間怎樣尖銳地劃過你的靈魂的時候,你便能看到自己已經站在一切之外,從容地、微笑着,和所有的一切,和解了。

人生之境界,衆生繁華隻是表象,一切因果不過須臾之間,我們終究有一天要學會與光陰和解。

那就讓自己做一朵秋的花,細弱微寒,成不了大氣卻成全了秉性。看到路邊盛開的野花,便想到了自己,因為一種衷心的喜歡秋花。

走進秋的博大胸懷,曠野裡放飛一片寂靜,山河沉默,草木低眉,每一個生命都隐忍而又被謙。光陰自如此深情,生命更是深入,在入心的時光裡遇見溫柔的自己,行走其中遇見花開,也祝願自己,餘生亦是寵辱不驚。

人這一生,風光也好,平凡也罷;精彩也好,平淡也罷;都是微不足道的事情;隻要,平安健康就好。

到了一定的年齡,内心會有一樣東西在蘇醒,包括對自己的審視,對生活的态度,對生命的理解,我們開始去重新認識自己,認識人生,并開始認真活在每一個當下。

歌德說:“人之幸福,全在于心之幸福。”

心就那麼大,裝的東西太多,太繁雜,就會擠占幸福的地方,地方小了,格局小了,心眼小了,就沒法盛進幸福;腦子裡想的太多,顧前不顧後,或許,想做好一切,到最後卻一樣也做不好,根本原因就在于,想的太多,就沒法注意到眼前的美好。

生活中的不稱心,其實外部因素占很小一部分,往往是自己與自己過不去。

一直以來,都喜歡袁枚的詩句:“白日不到處,青春恰自來。苔花如米小,也學牡丹開。”

在明亮的陽光,照不到的背陰處,照常在萌動,照常在蓬蓬勃勃的生長,即使那如米粒一般微小的苔花,一點也不自暴自棄,一點也不自慚形穢,依然象那美麗高貴的牡丹一樣,自豪地盛開。

人生的長河,我們每一個人隻是一粒粒塵埃,時間也就是最好的證明。

在時間的長廊,每個人都在修行,亦是在修一顆平常心。如果看得透,想得開,無論處于任何境地,都能不憂不懼,自得其樂。

湯顯祖《牡丹亭》有句子曰:萬花叢中過,片葉不沾身。

見得過了,經曆多了,就會明白,經曆過滄桑的人,即便塵世再繁華,也不被所惑,奉行一種靜界,正是諸葛亮《誡子書》所雲:“夫君子之行,靜以修身,儉以養德,非淡泊無以明志,非甯靜無以緻遠。”

所以,餘生,能夠保持一顆平常心,才是懂得了人生的真谛。常懷一顆平常心,看淡得失成敗,不為物欲所迷,即使有點小煩惱,也不會為其所擾,才是真的明心見性,随緣自适。

那就讓自己從現在開始,做一個内心簡單的人。不沉溺幻想,不庸人自擾,不念過去,不懼将來。

用一顆平常心,去做的你想做的,去追逐你人生的夢想。

也請你相信,今天擁有的一顆平常心,一定會在未來的某日,悄悄綻放出美麗。

你可能想看:

有話要說...

取消
掃碼支持 支付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