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教育 > 正文

教育即生活

陶行知先生說教育即生活。隻有當教育與生活融為一體時,才是真教育!才能使教育變得有血有肉,有感情。才能使教育變得真實、親切、唯美。才能使教育變得樸素、簡單而有内涵。

教育絕非幾本書,幾道題。教育的目的是讓學生通過學變得知書達理,明辨是非。教育是取經、取優、取智、取獲于書,求惑、求賢、求真、求善于師。以書本為載體,通過師生的辯論、探讨、對話等互動變得清晰明白。

教育并非萬能,教育要根據學生個人的自身條件,智力、悟性等,确定不同的要求和标準,并施以合理的方法加以引導,使其學生在自信、自我中得到成長。而我們目前的教育由于整齊劃一的教學模式,使優秀的學生湮沒在平淡的、乏味的重複和毫無價值可言的作業任務之中。使差生由于理解能力的欠缺、注意力的不集中等原因不得不濫竽充數,長此以往,學生的問題得不到及時地處理,日積月累,惡性循環,形成一種難以根治的惡習、陋習,影響人生的發展。教育恰恰忽視了這一點,未能顧及學生生活本能,失去了生活氣息,牽強地步入了教育的誤區,認為教育萬能,什麼人都可以通過教育來改變,其實就是一種妄想。

教育的主要目标是要培養“人”。怎樣才能成“人”呢?對于學校來說:

首先,應該培養健康的體格,健康的心理,因為它是革命的本錢,也是以後做事的家底,從此層面來講,學校不能沒有與鍛煉相關的科目,如體育課,社會實踐,參加勞動等,隻要能強身健體就行。同時,強化體育課對學生體能的特殊訓練,對其體能特别優異的學生賦以體育特技方面的訓練,參加體育賽事等。但是,目前的教育由于教師太過注重文化成績的提升,各項有利于強身健體的活動漸免,甚至連體育課也難以為繼、難以正常執行,這能說是貼近學生生活的教育嗎?隻會讀書不會勞動的教育還是真正的教育嗎?不會勞動,不願勞動的人民能創造出幸福的生活嗎?

其次,學生除了身體要健康外,還得有健康的心态。健康的心理素質能夠使人堅強地面對挫折和困難;能夠使人珍視生命,懂得活着的意義和生命的價值;能夠使人建立自信,認識自我,明白這世界、這工作、這事、舍我其誰的道理。所以學校應當設立健康心理養成課,将生活中的故事,生活中的困難、煩惱、堅強、挫折、都拿到課堂上來分享。使其心理障礙得到明辨、得到幫助、得到解決。讓學生有健康的心理能熱愛生活,熱愛生命,樹立正确的人生觀、價值觀。通過分享生活中的故事來教化、培育他們的心理就能使很多學生避免逃學、厭學情緒,同時也可降低和同學發生矛盾概率,減少因打架而引起的人身傷害事故。

另外,教育的目标就是還要使人成“才”。有文學才華、有數學天賦、有語音特長、有繪畫本領、有音樂細胞、有寫作愛好、有計算機興趣等外還有好種田的、好做工的、好當兵的、好開車的、好搞科研的等等,均屬成才的範疇。一個人擁有各種才藝是不現實的,但擁有一種或幾種是絕對可能的。所以要多揚其長,多避其短,讓他的才能在此方面盡可能地放大,更多更早地為社會做貢獻,不能使其在較短的領域裡虛耗掙紮。當然,對于社會來說,隻擁有某幾種才藝是殘缺的,不完整的難于維持的,隻有讓擁有某種才藝的人聯合起來才是完整的。這樣,各行各業就會有領軍人物。因此,學校應根據不同的學生,不同的興趣、愛好設置不同的課程,讓學生選擇學習,并配有專業的老師推薦合理的書籍,予以正确的指導,是學生在360行中準确找到自己的位置閃爍人生最光亮的一面。這樣培養出的學生他知道自己需要什麼,自己的特長是什麼,他會義無反顧地向着自己的目标和理想邁進。即使社會不能滿足他們的需求,他們也會想辦法解決,會克服重重困難和挫折到達自己所奮鬥的目标。俗話說,人有百口,口有百舌,不能名其一處,人有百手,手有百指,不能指其一端。所以我們不能隻搞一種模式的教育,要面對生活,教育豐富多彩!而我們目前的教育說是在搞教育,讓學生在學校讀書,還不如說是在學校荒廢人生。深入學校看看,有多少學生在校是專心學習的,熱愛學習的,他們拿着父母的血汗,享受着國家的照顧,絲毫不知愧疚地混着日子,變得懶惰、麻木、自私。隻懂得享受不懂得感恩,隻懂得鑽營投機不懂得踏實誠懇,隻懂得奢華不懂得節儉,隻懂得遊手好閑不懂得奮發圖強。

總之,教育即生活,隻有貼近學生心理、貼近學生健康、貼近學生靈魂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

你可能想看:

有話要說...

取消
掃碼支持 支付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