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點彙(感覺精辟,特彙此處,容細品)之四
2、掌虛:正确握筆的姿勢,掌心應該有個大約乒乓球大小的空間才合理,手指頭不可以握到掌心!
3、腕平:腕平是指手背和腕部基本上處于同一平面,稍有夾角是允許的,手掌豎起來是不允許的!
學書法矯正執筆,相當于學拳矯正身形,既是最基礎的,也是最重要的。至于動起來之後的要點,以後再談。
順便提醒一下,不要使用羊毫加宣紙這種“絕配”。
我并不知道陳兄手指有恙,抱歉。
但不要難過,有個經典的執筆法或許适合你,不妨一試。
拿兩支毛筆,像拿筷子一樣夾在手指中,然後把下面那支抽走,剩下的那支就是正确執筆姿勢了。
這種執筆姿勢在外行身上很常見,但其實是最古典的執筆法。既然有這麼個機緣,我就提前透露出來。它看起來像拿鋼筆,其實有所不同。拇指第一關節壓住筆杆,不再是用指尖,這樣你的食指也不必太彎曲。仍然可以達到掌虛腕平的效果,手指更不會亂動,所以更穩定。
如能達到涵養心性之目的,書法已臻上乘,回視所謂名家泰鬥之流,啞然一笑而已
近墨者智的用筆還是比較講究的,看來對毛筆的控制能力比較強,筆路介乎黃道周和董其昌之間。很多細節你都寫對了,不知道是猜的還是有意為之。
我估計你是蒙對了,因為你在臨摹上下的功夫遠遠不夠,有很多常見字的寫法過于随意。其實所謂“速成”,其實隻是個玩笑。每天兩個小時的訓練量是少不了的,而這兩個小時應該主要是臨摹。
臨摹的作用不是要字型寫得像原帖,而是要把原帖中的動作抽取出來并固定下來。我們隻能看到古人的墨迹,但是我們可以揣測古人運筆的動作。也就是說,臨帖的過程實際上是個解密的過程,這個環節非常費腦筋。然而這樣做收獲也大,一旦你抓住了古人的書寫動作并固定下來,那麼怎麼寫都對。
我的解說,隻是一家之言。我姑妄言之,諸位姑妄聽之
新一盞寒燈的歐體已經初具規模,但我還是奉勸稍放一下九成宮。九成宮是個太難的課題,不适合入門之用。
如果喜歡歐體,那麼多臨點張翰和千字文,可以當行書寫,也可以當楷書寫。
其實我們現在很幸運,可以見到那麼多墨本。唐代的墨迹很多,先從墨迹入手吧,這樣會少走些彎路
先回應一下老欣子,因為當前很多人持類似觀點。單就羊毫寫魏碑來說吧,清代和近代的确是用羊毫寫的多,以蒼勁古拙為尚。但當時寫魏碑的人,用的什麼筆?當初寫魏碑的人,寫出來是什麼效果?我有幸遊曆諸北朝摩崖碑刻,才知拓片不足以傳神。拓片上斑駁蒼茫之效果,大多是年代久遠風化侵蝕所緻。細看石刻上當年書寫痕迹,無一例外皆是平滑優雅,定當是硬毫所為。清代近代寫魏碑多鼓努為力,其實并非魏碑原貌。而近代和清代的書法,我認為并非古典書法範疇,因此不與立論。
工具之重要性,并非絕對,但卻是基礎。此關不過,後繼乏力。
好比西窗一雨的柳體創作,便紙筆不合。筆是尼龍纖維,紙是膠礬熟宣。以此兩者書寫,而試圖上追唐人風韻,無異乘驽馬而欲緻千裡,皆不可得也。
或問曰:生宣也不成,熟宣也不成,總不能不用宣紙吧?
宣紙并非不可用,但要看何等宣紙,最好用二十年前生産之宣紙。奈何其價甚高、其貨甚少、其用甚苛,不若還是用手工毛邊算了。
前面提到歐體是個難題,其實柳體何嘗不是個陷阱?想我當年初學書法,見柳體而欣然生喜,不料數年無功而費。抑學書之不勤?抑天份之淺?其實原因在于柳體容易引發錯誤的
有話要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