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叙帖》,唐代書法家懷素于唐大曆十一年或十二年(776或777年)創作的草書書法作品,紙本墨迹卷,縱28.3厘米,橫775厘米,698字,現收藏于台北故宮博物院。
《自叙帖》為懷素自述其生平大略,兼錄顔真卿、張謂、戴叔倫等人對其的贈詩成文。通篇為狂草,用細筆勁毫寫大字,筆畫圓轉遒逸,如曲折盤繞的鋼索,收筆出鋒,銳利如鈎斫,所謂“鐵畫銀鈎”也。全卷強調連綿草勢,運筆上下翻轉,忽左忽右,起伏擺蕩,其中有疾有速,有輕有重,像是節奏分明的音樂旋律,極富動感。此外也有點畫分散者,則強調筆斷意連,生生不息的筆勢,筆鋒回護鈎挑,一字、一行,以至數行之間,點畫互相呼應。通幅于規矩法度中,奇蹤變化,神采動蕩,實為草書藝術的極緻表現。
《自叙帖》自唐末五代以來一直是草書領域的熱門法帖,在中國草書史上承前啟後,在書法藝術領域影響深遠。它是懷素流傳下來篇幅最長的作品,人稱“天下第一草書”。
懷素(725~785年),字藏真,俗姓錢,永州零陵(今湖南零陵)人。自幼出家,經禅之餘,從事藝文,尤好草書。懷素書法初學歐陽詢,後師從邬彤(懷素姨表兄弟)學草書。邬彤是張旭的學生,乃告以筆法。762年(寶應初年),懷素自零陵出遊,曆衡陽,走廣州,客居潭州,然後經嶽州,進入長安。772年,懷素回鄉,途經洛陽,适逢顔真卿,曾趨谒拜訪,僧儒論書。顔真卿見懷素狂草可與先師張旭比美,感歎不已,遂應懷素之請,為《懷素上人草書歌集》作序。在此歌集的基礎上,懷素寫成了《自叙帖》。
懷素在《自叙帖》中,一變晉人草法,創造性地将篆書筆法融入狂草,後人稱其為“草篆”,後世草書名家多有借鑒。本帖是對尚法書風的徹底否定,這種否定正是書法藝術、書法觀念向高層次發展的必然結果。站在今天的曆史角度來看,本帖所創造的就是今天所标榜的“現代精神”,一種充滿個性創造力和藐視前人審美原則的人格力量。
懷素傳世墨迹有《論書帖》、《自叙帖》、《苦筍帖》等帖。
附《自叙帖》節選圖片欣賞:
有話要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