栀子大黃湯治療心系重症經驗
何慶勇
近年來, 随着人們飲食結構的改變, 臨床上熱蘊血瘀型心系疾病(如冠心病) 患者越來越常見, 筆者在“讀經典,做臨床”的學習中,嘗試采用《金匮要略》的栀子大黃湯加味治療心系重症(冠心病心力衰竭、冠心病不穩定型心絞痛) , 取得了令人滿意的臨床療效,現舉醫案二則以供同道參考。
一、栀子大黃湯加味治療冠心病心力衰竭
例 1: 患者, 女,79 歲,2012 年 7 月 11 日 入院。主訴: 胸悶、憋氣反複發作 12 年,加重 2 d。 現病史:患者于 12 年前出現胸悶,憋氣,到某院就診,診斷為冠心病,經抗血小闆聚集、 擴冠等治療後病情好轉出院。 之後仍反複發作, 休息數分鐘後緩解。 2009年 10 月 患者因胸悶、 憋氣、 頭暈再次就診, 心電圖示: 窦性心律,心率 38 次· min- 1 , Ⅲ 度房室傳導阻滞,交界性逸搏,完全性右束支傳導阻滞, ST - T 改變,診斷為冠心病、 心律失常、 Ⅲ 度房室傳導阻滞、完全性右束支傳導阻滞, 建議到上級醫院安裝起搏器。 患者遂于我院就診,并于 2009 年 10 月 12 日 行永久性雙腔起搏器植入術,2009 年 10 月 15 日 出現起搏器心室電極感知起搏不良, 結合胸片透視, 明确起搏器電極移位, 考慮心室電極穿孔, 于當日 行起搏器複位術。 其後予以擴冠、 調脂等治療後病情好轉出院。 患者出院後堅持服藥治療, 病情控制一般。 2012 年 7 月 9 日 出現胸悶、 憋氣加重, 雙下肢輕度水腫。 刻下症: 胸悶, 憋氣, 背部疼痛, 咽幹, 口苦,頭暈,夜間不能平卧, 時有憋醒, 偶有咳嗽, 咳少量白黏痰, 時有腹脹, 納可, 眠差, 小便黃赤, 夜尿頻,大便幹,日 1 ~2 次。 既往史:慢性支氣管炎病史18 年;高血壓病史 8 年, 血壓最高可達 190 /80 mmHg,現服硝苯地平控釋片 30 mg, 日 1 次, 血壓控制不佳;右乳腺癌術後 5 年。 查體: 血壓: 150 /72 mmHg。 神清, 體形偏胖, 口唇紫绀, 右側乳房缺如, 右側胸廓有一約 20 cm 的手術瘢痕,愈合良好,雙肺可聞及少量濕啰音, 心率 92 次· min- 1 , 心音低頓, 心律齊, 心尖部可聞及 3 /6 級收縮期吹風樣雜音。 雙下肢輕度凹陷性水腫。 舌暗紅, 有瘀斑, 苔黃膩, 脈細數。 輔助檢查: N 末端腦鈉肽前體(NT - proBNP)498. 7 pg· mL- 1 。 診斷: 胸痹—熱結血瘀。 西醫診斷:冠心病心力衰竭、 陳舊性前壁心肌梗死、 心律失常、Ⅲ度房室傳導阻滞、 完全性右束支傳導阻滞、 永久性雙腔起搏器植入術後、心功能Ⅲ 級; 高血壓病 3級;慢性支氣管炎; 肺部感染; 乳腺癌術後。 治療:西醫治療給予對症的抗感染、 降壓、 擴冠等治療。中醫治療,治則為清熱活血化瘀。 方藥為栀子大黃湯加減: 栀子 10 g,淡豆豉 10 g,枳殼 10 g,酒軍 4 g,桔梗 10 g,紅花 15 g, 瓜蒌 30 g, 茜草 15 g, 厚樸 10g,薤白 15 g。 水煎服,日 1 劑,分 2 次早晚服用。 服用 3 劑後,患者胸悶、憋氣症狀緩解,但仍時有咳嗽,且咳嗽時易發頭暈; 後背無疼痛; 無口苦、 咽幹; 尿頻,大便調。 繼續服用原方 6 劑後, 患者已無胸悶、憋氣,無夜間憋醒, 白天汗多, 後背疼痛已愈。 偶有咳嗽,無痰,偶有頭暈,夜尿 2 ~ 3 次,大便日 2 次, 成形。 效不改方, 繼續服用原方 5 劑後, 患者諸症消失,順利出 院。 随訪 3 個月 , 患者胸悶、 憋氣未見複發。
二、栀子大黃湯合升降散與栀子豉湯治療冠心病不穩定型心絞痛
例 2: 患者, 女,78 歲,2012 年 1 月 23 日 初診。主訴: 間斷胸悶、氣短伴心慌 1 年餘, 加重 1 周。 現病史: 患者 1 年前出現胸悶、氣短, 伴心慌、頭暈, 無視物旋轉、與體位變化無關, 先後就診于多家醫院,行冠狀動脈造影術示: 冠狀動脈狹窄約 50% (具體不詳) ,診為冠心病, 予對症治療(用藥不詳) , 症狀未見明顯好轉。 2013 年 1 月 16 日 患者因食用油膩食物嘔吐後,出現胸悶、 氣短伴心慌加重, 嘔吐物為胃内容物,量少,頭暈,汗出,自服速效救心丸 30 min後,症狀未見緩解, 就診于我院急診, 予硝酸異山梨酯注射液、丹參酮Ⅱ A 注射液治療後,未見好轉遂轉入我科。 刻下症: 胸悶、 氣短, 偶有心慌, 活動後加重,煩躁, 全身乏力, 怕熱, 易汗出, 以頭部為著; 幹咳,口 幹, 口 黏, 納少, 食後腹脹, 伴呃逆, 無反酸。左側肩背部陣發性疼痛, 眠差, 大便幹結,3 ~ 5 d 1行,小便色黃, 夜尿 2 ~ 3 次。 既往史: 高血壓病史20 餘年,平素服拉西地平片、 鹽酸貝那普利片控制血壓,血壓控制尚可;2 型糖尿病 3 年, 口服鹽酸二甲雙胍、阿卡波糖控制血糖, 效果良好; 血脂異常 3年, 平素服辛伐他汀降血脂; 腔隙性腦梗死病史 1年。 查體: 體形中等, 心尖部可聞及舒張期奔馬律;舌暗紅, 薄黃苔, 脈細弱。 中醫診斷: 胸痹, 郁熱, 血瘀。 西醫診斷: 冠狀動脈粥樣硬化性心髒病、 不穩定型心絞痛、 心律失常、 窦性心動過緩、 心功能Ⅱ級;高血壓病 3 級;血脂異常;2 型糖尿病、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腔隙性腦梗死。 中醫治則: 清郁熱, 活血化瘀。 方用栀子大黃湯合升降散與栀子豉湯: 栀子 15 g,酒軍 6 g,枳殼 15 g,桔梗 15 g,茜草 15 g,紅景天 30 g,僵蠶 10 g,姜黃 10 g,蟬蛻 10 g,淡豆豉 15g,何首烏 15 g。 水煎服,日 1 劑,分 2 次早晚服用,6劑。 二診: 患者訴已無胸悶、氣短、心慌、煩躁, 夜間能平卧,全身乏力、 怕熱緩解, 仍有汗出, 以頭部為著,但出汗量較前減少。 口幹、 口黏較前明顯緩解,納可,食後無腹脹、 呃逆, 左側肩背部有輕微疼痛,大便日 1 次,成形,質不幹,小便調,夜尿 2 次。 治療繼續以清郁熱、 活血化瘀為法, 方用栀子大黃湯合升降散與栀子豉湯加減: 栀子 15 g, 酒軍 6 g, 枳殼15 g,桔梗15 g,茜草 15 g,紅景天 30 g,僵蠶10 g,姜黃 10 g,蟬蛻 10 g,淡豆豉15 g,何首烏 15 g,葛根 15g。 水煎服,日 1 劑,分 2 次早晚服用,8 劑後患者諸症消失。 随訪半年,患者胸悶氣短未見複發。
三、結語
栀子大黃湯出自《金匮要略》: “酒黃疸, 心中懊憹,或熱痛,栀子大黃湯主之。 栀子大黃湯方: 栀子十四枚、大黃一兩、 枳實五枚、 豉一升。 上四味, 以水六升,煮取三升, 分溫三服。” 栀子大黃湯是張仲景原本用來治療酒毒濕熱黃疸證的。 清代尤怡的《金匮要略心悟》謂栀子大黃湯: “栀子、淡豆豉徹熱于上,枳實、大黃除實于中,亦上下分消之法也。” 當代傷寒名家李克光謂栀子大黃湯主治濕熱阻滞、 氣機不通,熱多濕少之證, 其方證是心中懊惱熱痛, 煩躁不眠,大便難, 小便不利, 身黃如橘子色等[1]。 筆者在臨床中常在栀子大黃湯的基礎上, 改枳實為枳殼,加桔梗、茜草、紅花等用于治療熱蘊血瘀型冠心病,取得了 較好的臨床療效。 方中以栀子為主藥,去心中客熱,除煩躁,《開寶本草》謂其能治療“……胸心、大小腸大熱, 心中煩悶, 胃 中熱氣”。 淡豆豉透解郁熱,除煩懊; 《珍珠囊》 謂淡豆豉: “去心中懊惱,傷寒頭痛, 煩躁。” 配大黃、 枳實以瀉熱結, 祛瘀血。 以桔梗、 枳殼一升一降, 調暢氣機, 開胸散結。再配以茜草、紅花以活血化瘀。 全方合用旨在清熱散結,活血化瘀。
例 1 患者西醫診斷屬于心力衰竭, 心力衰竭是一種複雜的臨床症狀群, 是各種心髒病的嚴重階段,5 年存活率與惡性腫瘤相仿 [2] 。 筆者強調的是臨床中醫治病不應拘泥于疾病的西醫診斷, 關鍵要辨方證,方證對應是臨床取效的關鍵 [3] 。 例 1 患者症見咽幹、口苦、小便黃赤、 夜尿頻、 大便幹, 以及胸悶、氣短、背部疼痛。 中醫辨證當屬熱結血瘀, 舌暗紅、有瘀斑、苔黃膩、 脈細數亦為熱結血瘀之象。 故投之栀子大黃湯加味(栀子大黃湯基礎上改枳實為枳殼,加桔梗、茜草、紅花等) 以清熱散結活血, 方證相應,故取效甚捷。 例 2 患者西醫診斷屬于不穩定型心絞痛,不穩定型心絞痛是急性冠脈綜合征的一種,與急性心肌梗死一樣, 不穩定斑塊是它們共同的病理特征; 而由于不穩定型斑塊的存在, 易出 現急性血栓事件,臨床上 44% ~ 72% 不穩定型心絞痛可發展為急性心肌梗死[4]。 例 2 患者症見胸悶、 氣短,偶有心慌, 煩躁, 全身乏力, 怕熱, 易汗出, 口幹、口黏,眠差,大便幹結,3 ~5 d 1 行,小便色黃,夜尿2~ 3 次。 舌暗紅, 薄黃苔, 脈細弱。 四診合參, 患者中醫辨證屬郁熱、 血瘀。 治療當以清郁熱、 活血化瘀為法,栀子大黃湯合升降散與栀子豉湯正具此功。
有話要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