嬰兒濕瘡是發于1~2歲嬰兒的過敏性皮膚病。又稱奶癬。相當于西醫的嬰兒濕疹。其特點是:好發在頭面,重者可延及軀幹和四肢,患兒常有家族過敏史,多見于人工哺育的嬰兒。
病因病機
由于禀性不耐,脾胃運化失職,内有胎火濕熱,外受風濕熱邪,兩者蘊阻肌膚而成;或因消化不良、食物過敏、衣服磨擦、肥皂水洗滌刺激等而誘發。
皮損好發于顔面,多自兩頰開始,漸侵至額部、眉間、頭皮,反複發作,嚴重者可侵延頸部、肩胛部,甚至遍及全身。皮損形态多樣,分布大多對稱,時輕時重。在面部者,初為簇集的或散在的紅斑或丘疹;在頭皮或眉部者,多有油膩性的鱗屑和黃色發亮的結痂。病輕者,僅有淡紅的斑片,伴有少量的丘疹、小水疱和小片糜爛流滋;病重者,紅斑鮮豔,水疱多,以糜爛流滋為主。醫學教育網整理轉為亞急性者,水疱減少,暗紅色斑片,丘疹稀疏,附有鱗屑。若過分搔抓、磨擦、洗燙,則糜爛加重,流滋增多,并可向頸部、軀幹、四肢蔓延。常因皮膚破損而繼發感染,引起附近臖核腫痛,伴有發熱、食欲減退、便幹溲赤等全身症狀。因劇癢患兒常用手搔抓,煩躁,哭鬧不安,常影響健康和睡眠。
臨床常根據發病年齡及皮損特點分為以下三型。
1、脂溢型多發于出生後1~2個月的嬰兒。皮損在前額、面頰、眉周圍,呈小片紅斑,上附黃色鱗屑,頸部、腋下、腹股溝常有輕度糜爛。停乳後可痊愈。
2、濕型(滲出型)多發于無度、消化不良、外形肥胖、3~6個月的嬰兒。皮損有紅斑、丘疹、水疱、糜爛、流滋。醫學教育網整理易繼發感染而有發熱、納呆、吵鬧、臖核腫大等症狀。
3、幹型(幹燥型)多發于營養不良而瘦弱或皮膚幹燥的1歲以上嬰兒。皮損潮紅、幹燥、脫屑,或有丘疹和片狀浸潤,常反複發作,遷延難愈。
治療
辨證論治:
一、内治
1、胎火濕熱證
證候:皮膚潮紅,紅斑水疱,抓癢流滋,甚則黃水淋漓、糜爛,結黃色痂皮;大便于,小便黃赤;苔黃膩,脈滑數。
治法:涼血清火,利濕止癢。
方藥:消風導赤湯加減。脂溢性者,加、生、舌草;濕性者,加、、、;幹性者,加、、。
2、脾虛濕蘊證
證候:初起皮膚暗淡,繼而出現成片水疱,瘙癢,抓破後結薄痂;患兒多有消化不良,大便稀溏,或完谷不化;舌淡,苔白或白膩,脈緩。
治法:健脾利濕。
方藥:小兒化濕湯加土茯苓、。
二、外治
1、脂溢性和濕性:用生、黃柏煎水或合劑、2%硼酸水外用冷濕敷,待流滋、糜爛減輕後,選用散油、油或蛋黃油外搽。
2、幹性:用三黃洗劑、黃柏霜外搽。
下一篇
益氣回陽,救脫
有話要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