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社會 > 正文

年輕人越來越焦慮?其實有些道理不必“早知道”

嚴循東 2022年10月17日

每隔一段時間,一些商業大佬、專家教授、人氣明星在采訪中道出的人生感悟或奮鬥語錄總會引起廣泛關注和熱烈讨論。年輕人普遍喜歡這些仿佛坐着時光機而來的“秘籍”,希望能因此少走彎路或順利通關或尋求心靈慰藉。但是,不同成功者的感悟不同,甚至有的相互矛盾。年輕人們面對鋪天蓋地的成功感悟不僅沒有增加面對未知的信心,反而進一步加劇自我懷疑。比如有著名企業家說“年輕人不要太努力,這個世界本來就不公平”,而另一位著名企業家則認為年輕人應該努力工作,現在的努力是為了以後的安逸,不付代價是不可能有回報的。

年輕人越是焦慮,越是喜歡去從成功者講的那些道理中尋求某種安撫、确定感和方向感。或許對于年輕人來說,有些道理不必“早知道”。

早知道”的道理并不是成功或失敗的催化劑。過早知道這些所謂過來人的道理反而會容易失去奮鬥的動力,錯過奮鬥過程中的風景。在着手某事到結果産出中間還經曆了一個漫長的奮鬥階段,這其中就蘊含着多種可能。張朝陽說“年輕人不要過度努力,有些事情不是努力就可以做到的,要客觀認清自己,找到适合自己的路”。這是他在商海中經過二十多年的摸爬滾打之後得出來的感悟,而這些感悟是建立在他長時段的全力以赴之後對他過往的總結和與自身的和解。當你認清自身、明确目标再全力以赴的時候,你又會收獲不同于這些過來人的經驗、結果和感悟。過來人的經驗固然有其可取之處,但時代在變、環境在變,每一代年輕人面臨的挑戰和機遇也都有其獨特之處。無論在哪個時代,努力不一定能成功,不努力一定失敗。

脫離于親身經曆的道理隻是空洞無力的“教化”。“早知道”的道理隻是停留在“知道”的層次上,而不是融于你的血肉當中。很多道理隻有親身經曆,甚至經過長時間的沉澱才能内化于心。這就像即使我們能穿越回自己的叛逆期,告訴年少的自己過來人的感悟,也不一定會改變那個時期自己的叛逆一樣。在年輕時,知道道理就隻是“知道了”,不是“理解了”,更不是“消化了”。隻有受過感情的傷才會去珍惜難得的真心;隻有忍受過蛀牙的疼才會好好愛護自己的牙齒;隻有拼命努力過才能知道自己行不行。事實上,我們從教訓中學到的往往比經驗更多,而隻有自己摔倒後爬起來才能稱之為教訓。

或許,你并不是想聽過來人的道理,你隻是想把這些道理作為你做選擇的背書。張朝陽說不要過度努力,于是你選擇躺平;看到研究生說學曆無用,于是你放棄考研;聽到明星離婚,于是你再也不會愛了。當你失意的時候,你會說“可是他們都是這麼說的”。很多年輕人都在期待過來人的道理和經驗能夠為你的人生提供指導意見。沒錯,提問總是比思考來得容易,讓别人為你的選擇買單總是比自己承擔後果來得輕松。不經過思考、不結合自身實際,光聽别人的所謂道理做選擇,實際上是将自己的人生主導權交予他人,是一種戰略性的懶惰。沒人能為你的人生結果負責,隻有你自己可以。

就像看電影時沒人會直接跳到片尾看結局一樣,過早地知道太多人生道理會讓你失去體味人生的能力。過來人的感悟和經驗可以聽,但别全信,别讓過來人的所謂經驗成為你前進的絆腳石。

你可能想看:

有話要說...

取消
掃碼支持 支付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