帶狀疱疹
帶狀疱疹是病毒感染引起的一種常見急性疱疹性皮膚病,因發生部位不同,命名各異:發于面部的名曰“蜘蛛丹”;發于腰部的名曰“纏腰火丹”或“鐵蛇纏身”;發于下肢的名曰“串球丹”等。病因病機在于脾濕久郁,肝火妄動,濕熱内蘊,氣滞血凝,外受毒邪而緻。治療原則可以采用砭刺法放血以清熱解毒,通經活絡,發汗止痛。
趙懷德之父對于帶狀疱疹的治療有其獨到之處,趙老繼承其父的觀點、經驗,結合自己四十年的臨床實踐,證明此法療效相當可靠。
砭刺用具為三棱針或手術刀一柄,碘酒棉球,酒精棉球少許。手法為先将疱疹周圍消毒後,再用三棱針或手術刀輕劃皮膚,使之出血,如芥子大為度。輕者一次砭刺法即可治愈,不用外敷藥和内服藥。外用藥(雄黃藥酒)的制法和用法:取雄黃少許,研細末裝入瓶内備用,用時取雄黃微量,酒水各半調和,用毛筆或藥棉蘸藥酒,外塗疱疹上,每日3~5次。
樊某,女,22歲,住鳳翔縣唐村公社南六冢大隊二隊。主訴腰背刺痛,全身不舒3日。患者于1978年8月20日突感腰部疼痛,繼之發冷發熱,頭痛、流涕、畏光。經大隊醫療站治療後,療效不顯,随後腰部出現疱疹,形如帶狀。遂于8月22日來本院診治。察其舌質紅、苔黃膩,六脈緊數。腰部有較多疱疹。診斷:帶狀疱疹(纏腰火丹)。治療:急以砭刺法,在患者腰部疱疹周圍劃破出血後,其痛即減大半。外用雄黃藥酒外敷,每日3次。5日後出診路過随訪,觀其腰部,其疹已結痂而愈。
劉某,男,72歲,住鳳翔縣石家營公社西古城大隊五隊。主訴胸背部發熱刺痛十餘日。患者于10日前,發冷發熱,全身刺痛,在公社衛生院治療,曾用氨基比林、青黴素治療3日,發熱發冷雖減,但患者疲倦身困,食欲不振,疼痛未減,繼之
二診:上藥服2劑後,疱疹顯露于皮膚,疼痛緩解,食納如常,精神轉佳。遂囑患者繼續如前,外用藥酒,2日後疱疹消失痊愈。
孔某,男,60歲,住鳳翔縣柳林公社柳林大隊。主訴:全身灼熱刺痛伴高燒3天。患者于3日前高燒,全身灼熱刺痛、身困,食欲不振,繼之前胸後背出疹如帶狀,潰爛流水,曾在某地段醫院治療未效,于1979年10月3日來本院求治。
查體:面紅耳赤,表情痛苦,前胸後背各有一“10mmx60mm”的帶狀疱疹,狀如水痘,并已潰爛,流稀薄粘液。舌邊尖紅,中黃膩,脈洪數。診斷:帶狀疱疹(毒熱熾盛)。治療:急以清熱解毒,通絡活血之砭刺法治之。患者即感汗出,痛減大半。繼用雄黃藥酒外擦,每日5次。
二診:患者經初治後,熱退身涼,精神食欲轉佳,疼痛消失。流水潰爛及擴散的疱疹已收口結痂。囑其繼用雄黃藥酒外塗,并投以人參敗毒散2劑煎服,以扶正祛邪而善其後。
中醫稱帶狀疱疹為“甑帶瘡”、“蜘蛛疱”、“蛀串疱”、“纏腰火丹”等,俗稱“纏腰龍”、“鐵蛇纏身”,其辨證多宗《醫宗金鑒》之外科心法要訣所論,幹者色紅赤,形如雲片、上起風粟,作癢發熱,此屬肝、心二經風火,治宜龍膽瀉肝湯;濕者色黃白,水疱大小不等,糜爛流水,較幹者多疼,此屬肺脾二經濕熱,治宜除濕胃苓湯。本病初起局部皮膚出現不規則紅斑,繼而出現群集的丘疱疹,迅速變為水疱,伴有不同程度的疼痛。好發于一側胸脅,腰脅,亦可見于顔面、腹部和單側上下肢。我們根據臨床主要表現,參合傳統辨證,認為本病是由于濕熱内蘊,外受毒邪,濕熱毒邪搏結,郁滞肌膚,氣滞血凝所緻。因此以清熱解毒,通經活絡,發汗除濕止痛作為治療大法,而用砭石刺而治之。通過40年之臨床驗證,此法療效可靠,且有方便、廉易之特點。
溫馨提示:以上僅供醫界同道參考,臨床還需謹慎使用。本文部分文字和圖片來源于網絡,僅供學習交流使用,不具有任何商業用途,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權請聯系删除,轉載請注明出處。
有話要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