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小藥童
本文作者曾志堅是肖相如老師的一期弟子,文章寫于三年學期末,回想三年拜師學習經曆,曾師兄寫道:”自2017年接觸誦明書院以來,自感在中醫的汪洋中尋到了燈塔,尤其是聽了書院安排的《肖相如傷寒論講義》網課,心中更是豁然開朗。此刻,拜師的種子已然埋下。天不負望,就在2017年5月份書院發出了肖老師收徒弟的具體事項和要求,拜師的種子萌芽破土,于是迫不及待的報取了名額,并轉入緊張的為期3個月的《傷寒論拜師必背條文》複習中,終于在8月份成功的入選,成為肖老師的門内弟子。三年來,師父讓我們從中醫四大經典開始學習和背誦主要章節,并不斷的教導我們要“學習、自由、快樂”。在無盡的學醫路上,師父說:“隻要你肯學習,中醫是不會餓死人的,我一定把我的畢生技術全部教給你們,放心吧。”。
總論
六經
經,基本解釋:1、織布時用梭穿織的豎紗,編織物的縱線。2、地理上指通過南北與赤道垂直的線。3、作為思想、道德、行為等标準的書,亦稱宗教中講教義的書,或稱某一方面事物的專著。4、治理、管理。5、通過。6、禁受。7、常行的,曆史不變的。8、中醫指人體内較大的脈絡。9、表示動作的時間而且已經是完成了的。10、缢死,上吊。11、婦女每月由陰道排出血液。12、古同“京”,數目。12、姓。
可見“經”在不同的語言環境中有着各種各樣的意思。
那麼,《傷寒雜病論》的“六經”是什麼意思呢?
首先它有六經脈絡的意思,這從六經病證與對應的經絡症狀可以找到答案;
其次有“标準”的含義,即“......之為病”的提綱。
縱觀《傷寒雜病論》全文,“六經”之“經”當以“标準”的含義更為準确,除太陽、陽明、少陽、太陰、少陰、厥陰這六經“之為病”的條文外,尚有《傷寒雜病論.辨陰陽易瘥後勞複病脈證并治》的“陰陽易之為病”、《金匮要略.痙濕暍病脈證治》的“濕家之為病”、《金匮要略.百合狐惑陰陽毒病脈證并治》的“狐惑之為病”、“陽毒之為病”、“陰毒之為病”、《金匮要略.血痹虛勞病脈證并治》的“勞之為病”、《金匮要略.消渴小便利淋病脈證并治》的“淋之為病”、《金匮要略.水氣病脈證并治》的“水之為病”、“黃汗之為病”、《金匮要略.黃疸病脈證并治》的“谷疸之為病”、《金匮要略.瘡癰腸癰浸淫病脈證并治》的“腸癰之為病”、《金匮要略.趺厥手指臂腫轉筋陰狐疝蚘蟲病脈證并治》的“轉筋之為病”、“蚘蟲之為病”等等這些“之為病”與“六經提綱相比較,可以明确的知道,《傷寒論》“六經”的“經”是“标準”的含義,即疾病歸為太陽、少陽、陽明、太陰、少陰、厥陰的标準,而不是我們中醫理論常說的六經經脈,因此“六經之為病”被定為六經病的提綱,有如“陰陽易之為病”是陰陽易病的提綱一樣。
這樣,我們從這些“之為病”來分析張仲景先師是如何将疾病歸類的,他的用意又是為什麼?對于疾病我們作醫生的又應該怎麼去認識和處理?
《傷寒雜病論》可分為《傷寒論》和《金匮要略》兩部著作,《傷寒論》讨論的是疾病外感的過程歸類,是人感受自然邪氣後身體的反應變化過程。《金匮要略》讨論的是人體自身變化異常過度,形成邪氣後身體的反應變化過程。可以說《傷寒論》偏向于外因,《金匮要略》偏向于内因。然而,不管是内因還是外因,乃至不内外因,它們對人體的影響和改變都會通過人體的行為或語言等症狀或身體體征表達出來,這些症狀和體征,醫者就将它們進行歸類分析,而定為某某病證。
再者,人活全憑一口氣,這氣是指先天的腎氣,也指後天之脾氣,更是指全身運行之氣,也即西醫的新陳代謝。将新陳代謝作為一個整體過程來分析,有旺盛和衰弱兩個總階段,即合成階段和分解階段,而在中醫可将此分為陰陽兩階段,即三陽階段和三陰階段。合成初期是少陽階段,合成高峰期是太陽階段,合成的鼎盛期是陽明階段;分解的早期是太陰階段,分解的中期的少陰階段,分解的晚期是厥陰階段。因此,人類所有疾病的氣化分析就在六經,每一個經的氣血陰陽變化都有自己的症狀和體征,即是六經為病。
根據中醫的哲學思想,事物包含着陰陽兩面,陰陽又互相交互影響,即陰陽對立制約、陰陽互生互根、陰陽交感互藏、陰陽相互轉化。《傷寒論雜病論》也是在這個大原則下提出了“六經為病”和“雜病”。“六經為病”是理想狀态下的健康人體對邪氣所做出的身心反應,人存天地而為陽,陽易受陰之犯,來犯者為邪,故張仲景以寒為邪,演示了寒邪在人體内的一系列變化過程。理想狀态下的傷寒疾病,其單純發病,不受内外因素的影響,《傷寒論》将此分為六個病種,也即“六經之為病”。
下面我們具體探讨《傷寒論》六經“之為病”的條文含義:
第一節“太陽之為病”
六經
“太陽之為病,脈浮,頭項強痛而惡寒”,此處首先談及“太陽”,所以我們要從與太陽有關的陰陽說起。第二節“陽明之為病”
六經
“陽明之為病,胃家實是也。”,在此,我們得先讨論什麼是“胃家”? 家,是某一類群人的意思。“胃”,此處應該是指人體的消化器官包括消化腺和消化管道,大範圍的說應該包括口腔、食管、胃、十二指腸、小腸、大腸、肛門,即水谷所經過人體的腔管結構,乃至包括肝、膽、脾等實質性分泌器官。第三節“少陽之為病”
六經
第四節“太陰之為病”
六經
“太陰之為病,腹滿而吐,食不下,自利益甚,時腹自痛。若下之,必胸下結硬。”,太陰是整體虛弱的開始苗頭。以《内經.陰陽應象大論》“陽生陰長,陽殺陰藏”,可知陽盛的階段必然伴有陰形的成長,陽衰的階段,已經在開始傷陰了,隻是還在一個有度的範圍内,陰形隻是受到傷,但未緻損的範圍。故“濁氣在上,則生䐜脹”,是太陰陰損而見“腹滿而吐,食不下”。陰損不降,必伴清氣不升,故“自利益甚,時腹自痛”。這是陰形初損階段的症狀和體征。
第五節“少陰之為病”
六經
“少陰之為病,脈微細,但欲寐也。”,“脈微細”,微是陽微,是陽氣微弱;細是陰細,是陰津損少。陽氣微弱的進一步表現症狀,就是“但欲寐”,即人體陽氣不足,整個人提不起精神,昏昏欲卧。欲卧,是比喜卧更為嚴重,陽氣虛損也相對加重,是在太陰虛損的基礎上的進一步發展。因此,太陰病與少陰病的主要區别就是陰損的程度,這個可以通過脈的形體大小來區别,也可以通過口幹口渴有沒有出現來分别。因為,陰津損耗的表現也會見有口幹口渴。因此,少陰病是陰分傷損的第二階段,是已經有陰津損耗的存在,而太陰病隻是陰分,陰氣傷的開始,在這最初的階段不伴有陰津是損耗,是陰分損傷的第一階段。
六經
“厥陰之為病,消渴,氣上撞心,心中疼熱,饑而不欲食,食則吐蛔,下之,利不止。”。此處的“消渴”是指身體處于一種陰津嚴重枯絕狀态,可以有口渴症狀的出現,也可以沒有口渴症狀出現。“氣上撞心,心中疼熱”,是陰竭不能制陽,陽無根所附,虛陽沖逆的一種狀态,可以表現為心慌、心悸,也表現為反流性食管炎、梅核氣等,且大多在厥陰間期出現。“饑而不欲食”,在《素問.至真要大論》曰:“陰氣不用,饑不欲食”,故三陰氣絕,人體不僅消化功能會明顯受損,即消化液分泌不足,脾胃不能升清降濁,導緻食欲減退,而且消化腺的内分泌調節也是受損,即消化液分泌不足刺激丘腦-下垂體中心分泌促激素,使得人體的饑餓感增強。也因為陰竭枯少,“陰氣不用”,所以“陽在外,陰之使也”的陽氣不能正常運行,而出現胃腸的正常蠕動減弱,再有虛陽沖逆,故出現“食則吐蛔,下之利不止”。“吐蛔”,不僅指吐蛔蟲,也指吐出腸道盡端回逆的邪氣。也因為“陰氣不用”,胃腸蠕動功能減退,所以一用下藥就容易出現腹瀉,即《傷寒論》第280條的“以其人胃氣弱,易動故也。”
總結
六經
“六經之為病”是疾病發生發展的過程概括,體現的是功能階段的改變和變化。《黃帝内經.陰陽應象大論》曰:“水為陰,火為陽。陽為氣,陰為味。味歸形,形歸氣,氣歸精,精歸化。精食氣,形食味,化生精,氣生形。味傷形,氣傷精,精化為氣,氣傷于味。”,這充分說明了氣化變化和形質是脫離不了關系,“六經之為病”隻是在疾病的氣化階段,其在一定程度上是可以出現質的變化。回到之前所說的“人活全憑一口氣”,氣化不存了,人的“形氣神”就不可能相依了,生命也不複存在。因此氣化功能的變化是疾病發生發展的最早最先的變化,我們當醫生的要在質變前的階段對疾病有充分的認識和救治,這樣才有可能讓生命得到延長,讓疾患減少痛楚。
上一篇
在家學做滋補藥膳粥
下一篇
董氏奇穴-肝硬化配穴
有話要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