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用藥上,治療法軌依據厥陰風木在泉,肝氣有餘,金虛木侮,病變重心在于肺金不足,木氣相對亢盛,臨床可見燥邪犯肺,肺陰不足;肝氣犯肺,木火刑金;肝乘脾虛,痰飲内停的證候。
1
厥陰在泉,燥邪犯肺,肺陰不足
基本資料:本證主要是外感燥邪,或溫熱之邪犯肺化燥傷陰而緻。燥邪易傷肺津,故病位大多在肺。因風燥傷肺,肺火清潤;或燥熱傷肺,肺絡受損;或溫熱之邪犯肺,肺髒氣陰受傷,津液不足以敷布全身,筋脈皮膚失養;或肺熱燥盛,耗液傷津故表現咳嗽、咳血、衄血、痿證、消渴等疾病。
主要臨床表現為:身熱頭痛,幹咳無痰,氣逆而喘,咽喉幹燥,痰稠不易咯出,或痰中帶血,咽喉疼痛,口鼻幹燥,心煩口渴,胸滿脅痛,脈虛大而數。舌紅苔薄黃而幹,舌幹少苔,脈弦細或細數,或脈大無力等。
治療法則:歲厥陰在泉,木氣太過,恰逢秋燥之氣,由于肝氣上沖于肺,肺氣不得下降,出現氣喘短息,脅肋竄痛,脈弦等症。用佐金平木法,清肅肺氣以抑制肝氣上逆,使肺氣下降則肝氣随之條達疏暢,愚用喻嘉言《醫門法律》之清燥救肺湯,随證佐之。
清燥救肺湯:生曬參,麥門冬,冬桑葉,生石膏,苦杏仁,紫蘇梗,桑白皮,地骨皮,胡麻仁,真阿膠,生甘草。全方共奏佐金平木,清肺潤燥,益氣和中。(應平台規則,去掉劑量)
處方釋義:
本方所治乃溫燥傷肺之重證。秋令氣候幹燥,燥熱傷肺,故頭痛身熱;肺為熱灼,氣陰兩傷,失其清肅潤降之常,故幹咳無痰、氣逆而喘、口渴鼻燥;肺氣不降,故胸膈滿悶,甚則脅痛。舌幹少苔,脈虛大而數均為溫燥傷肺佐證。治當清宣潤肺與養陰益氣兼顧,忌用辛香、苦寒之品,以免更加傷陰耗氣。
方中重用桑葉質輕性寒,輕宣肺燥,透邪外出,為君藥。溫燥犯肺,溫者屬熱宜清,燥勝則幹宜潤,故臣以石膏辛甘而寒,清洩肺熱;麥冬甘寒,養陰潤肺。石膏雖沉寒,但用量輕于桑葉,則不礙君藥之輕宣;麥冬雖滋潤,但用量不及桑葉之半,自不妨君藥之外散。君臣相伍,宣中有清,清中有潤,是為清宣潤肺的常用組合。
人參益氣生津,合甘草以培土生金;胡麻仁、阿膠助麥冬養陰潤肺,肺得滋潤,則治節有權;苦杏仁、紫蘇梗苦降肺氣,理氣開郁而散結,以上均為佐藥。甘草兼能調和諸藥,是為使藥。全方宣、清、潤、降四法并用,佐金平木,氣陰雙補,且宣散不耗氣,清熱不傷中,滋潤不膩膈。
2
厥陰在泉,肝氣犯肺,木火刑金
基本資料:厥陰風木在泉,肝氣太過,反侮肺金而發生肺病。患者因于郁怒傷肝,情志抑郁,化火犯肺,或肝經有熱循經上逆犯肺,導緻肺失清肅所緻。本證屬實證,為肝肺同病,肝病在先,上犯及肺,形成木火刑金,或灼傷肺絡,咯血如注,故多屬急危重證。
主要臨床表現:咳嗽陣作,氣逆,咳痰黃稠腥臭,咯痰不爽,甚則咳吐鮮血;或見胸脅脹痛,喜太息,急躁易怒,頭暈目赤,煩熱口苦;婦女乳房作脹,月經不調,大便幹結,小便短赤,舌邊尖紅,舌苔薄黃,脈弦數。
病機分析:厥陰在泉,因于肝氣犯肺、氣逆咳嗽為特征。肝氣犯肺,肺失肅降,則咳嗽陣作,咯痰黏稠腥臭;肝失條達,氣機郁滞,則胸脅脹痛,喜太息,急躁易怒;肝火上炎,則頭暈目赤,煩熱口苦;肝氣郁結,氣機不暢,則乳房作脹,月經不調; 舌邊尖紅,舌苔薄黃,脈弦數或濡數。此乃肝郁化火内熱之象。
治療法則:肝肺同病,責之于肝,兼有肺虛的病證,蓋肝為将軍之官,中藏相火,肝氣偏旺、肝實最易化火,且肝木生心火,火為金之仇。治療上當以清瀉肝火、清降肺氣為法,名為:清金制木法。愚擅用清金化痰湯,随證佐之。
清金化痰湯:北黃芪,肺知母,枯黃芩,金荞麥,桑白皮,地骨皮,麥門冬,白茯苓,化橘紅,苦桔梗,生甘草。全方共奏清金制木,清降肺氣以瀉肝火,清熱解毒以行氣化痰。(應平台規則去掉劑量)
處方釋義:方中橘紅理氣化痰,使氣順則痰降;茯苓健脾利濕,濕去則痰自消;更以金荞麥、桔梗清熱滌痰,寬胸開結;黃芪、麥冬、知母益氣養陰,清熱潤肺而止咳;黃芩、栀子、桑白皮、地骨皮清瀉肺火,甘草補土而和中。故全方有化痰止咳,清熱潤肺之功。适用于痰濁不化,蘊而化熱之證。
3
厥陰在泉,肝乘脾虛,痰飲内停
心痛支滿,兩脅裡急,意謂肝氣不舒之肝膽病候,厥陰在泉之年,肝氣偏勝,乘犯脾胃,痰飲内停,因而在臨床上可見肝病及脾或肝脾同病症候,《金匮要略》言:“見肝之病,知肝傳脾,當先實脾。”足明肝與肺有着關系密切。
首先,肺居上焦,其氣肅降;肝居于下焦,其氣升發,共同維持氣機之升降。肝藏血,調節全身之血;肺主氣,治理一身之氣。肝肺二髒,一氣一血。對調暢氣血至關重要,其次,二者在經絡上相聯,如《靈樞經脈》中說:“其支者,複從肝别貫膈,上注肺。”可見肝與肺密切相關在生理和病理上相互影響。肝氣升發,肺氣肅降,升發與肅降互相制約,互相協調,才能維持人體氣機升降功能正常運行。《丁甘仁醫案》謂:“肺體屬金,臂若懸鐘,鳴聲在鐘,撞鐘在木。”
本證患者因外感咳向内傷咳轉化的階段,此時咳嗽日久,病程遷延不愈,多在2~3周左右,甚則更長。其病機素體肝氣偏勝,乘犯脾胃,以緻三焦氣機不暢、濕痰内阻、肺失宜降。或濕邪粘膩難解,也可化熱化燥而咳喘。或因肝郁氣滞,橫逆犯胃,肝用太過所緻陽郁不宣,升降失調、肝胃不和者,其病胃氣不下行而轉上逆而病喘咳。
或因性急多怒,肝膽氣逆上幹;或因腎虛不攝,沖中之氣逆而上攻,而胃受肝膽沖氣之排擠,其勢不能下行,轉随其排擠之力而上逆。上則為脹滿,下則為便結,此必然之勢,久則然證歧出,或為嘔哕,或為呃逆,或為吐衄,或胸膈煩熱,或頭目眩暈,或痰誕壅滞,或喘促咳嗽,或驚悸不寐,種種現證頭緒紛繁,則治之愈難。
主要表現為:咳嗽少痰,反複纏綿,遇冷或進食油膩後加重反複,咳聲重濁,夜間加重,痰稠不易咳出,口粘,胸悶,脘脹,食無味或納差,口不渴或口渴飲水不多,小便少,或小便黃、稍不利,大便似了未了,不暢不爽,舌尖邊紅,舌邊齒痕,舌苔滑膩,脈弦滑。
病機分析:其緻病之由在肝氣犯胃,胃氣上逆而不降,氣機不暢,升降失調,或肝郁日久,氣郁化火,而緻肝胃郁熱,或肝氣郁結,氣不行血,或病久入絡,氣滞血瘀;或肝木克土,中運失職,痰濁内生,或情志怫郁,悲傷憂思過度,肝郁滞脾、心陽郁結,壅胃而肝、脾、肺之氣亦因之郁結。肝葉撐張則為脅肋脹痛,情志心煩多怒。血不化則為水,脾不輸精,肝不行水,則生痰、生飲,嗳腐吞酸,食減化遲,大便作燥,不燥則瀉。
少陽屬腎,腎上連肺,故将兩髒。三焦者,中渎之腑,水道出焉,屬膀胱,是孤之腑也。是六腑之所與合者,少陽,三焦也。兩腎之間為焦原,三焦從此發生,更由腎而上連于肺,肺為水之上流,腎承水之下流,自上而下皆少陽聯屬,是一腑而獨帥二髒也。膀胱受三焦之水為津液、為溺,故更屬之,可見肺、腎、膀胱、三焦之關系。三焦功效獨大,無可與匹,故較他腑為絕而稱孤。孤,君主自稱之詞,意謂五髒以心為君,六腑以三焦為主。以上種種皆因肝氣偏勝,胃氣不降,郁熱濁氣上逆,陽化風動,血脈不利而為瘀,津失輸布而生痰飲濕濁。
治療法則:魏荔彤《傷寒論本義》雲:“少陽之用柴胡使陽明之邪以少陽為出路也;少陰用柴胡使少陰之邪以厥陰為出路也。肝膽同木,屬陰陽邪正之升降俱由于此,故三陽以少陽為初,而三陰以厥陰為盡,非由此而别無門戶矣。此仲師神明于四逆散列入少陰篇,實屬陰陽升降之故也。治療時要參考《溫病條辨》中的告誡,兼有表邪不盡者,不可過汗,以免傷陽,見苔黃膩口渴大便不爽者。不可以為火熱而攻下,以免傷脾陽,咽幹苔膩者,不可滋潤過度,以免病邪更難解。法于佐金平木,疏肝理脾,溫陽化飲。
處方:北柴胡,炒枳實,生白芍,筠幹姜,生甘草,五味子,制地龍,生麻黃,紫前胡克,桑白皮,地骨皮。全方具有寒熱平調,燮理升降之功能,主要為伍共奏宣肺開郁,降氣化痰,止咳平喘之作用。(應平台規則,去掉劑量)
處方釋義:肝氣偏勝,乘犯脾胃,則大便糖稀,排便不暢不爽,肝與大腸相别通,肺與大腸相表裡,熱結胃腸,腑氣不通,肺火不瀉,邪熱難清。在治療上,髒病治腑,上病取下,通下洩熱之二法引火下行,使胃腸積熱從大便而出,法當開上郁,佐中運,利腸間,宣通三焦,故而用麻黃能開肺利水,開提肺氣則托舉大腸,利小便則實大便;心火刑肺,則肺之津液不下行,郁于胸中而成痰矣。
人身之氣,左升右降,木火乘肺,肺不能降,則升亦不升而脅中痞矣。前胡味苦氣寒,清心降氣,肺氣降則升者亦升,而痞愈矣。前胡味苦清心火,所以主痰滿胸也,故前胡能清宣肺氣,肺氣得宣則腸中之氣順,津液下承則實大便,使裡急得緩,便意得除,瀉痢自止。與麻黃二藥配對為伍,開天氣而惠風和暢,合地氣而大地斂藏,既能清降胸中郁熱痰濁,又能消心腹邪熱氣結,具有降火消痰,止咳平喘的作用。
肺者,陰經也,而所以通調水道,下輸膀胱,水精四布,五經并行者,實陽為之運也。若内外之寒邪相合,阻遏陽氣,陽氣之郁于内者欲發越而不發越,則咳病生焉。幹姜乃辛溫橫散之品,所以橫散内郁之陽氣而解散相合之寒邪者也。然肺之陽氣固貴有以發越于外,而尤貴者有以退藏于密。蓋非發越無以為退藏之用,非退藏無以為發越之根。幹姜雖能解散寒邪,而辛溫太過設無物以監制之,則肺為嬌髒,畏熱畏寒,而寒去熱留,反耗陰精,變為喘促等症,未可知也。
仲景以五味子配之,五味雖酸澀甘苦鹹畢具,而酸澀為多。本草言其入腎而有納氣之功,腎者肺之子,正肺氣退藏之所也。用之一以制幹姜之辛熱,一以保肺家之精液,一以使肺氣下歸于腎,而藏子宮,得金水相生之妙。觀仲景于傷寒證中,凡兼咳嗽者,即小青龍、小柴胡等湯,必加五味、幹姜,可知五味、幹姜乃治咳之聖藥。用五味子所以保肺之體,用幹姜所以達肺之用,誠有缺一不可者。
細考《金匮》治咳五方,止有一方不用幹姜,而所不用之故,全在沖氣之逆與不通,進退其間,原不在咳滿禁忌之例。至于五味,則斷未有不用者。今人不知五味與幹姜并用之妙,又不解其與表散藥并用則有斂而不斂之權,執定表邪禁用之說,置而不用,無怪乎治咳者之百無一效也。
五味子配幹姜五味子酸溫收斂,上咳平喘。幹姜溫脾肺之寒,使脾能散精上歸于肺,肺能通調水道,下輸膀胱,則水液能在體内正常運行,不緻停蓄為患。用幹姜杜其生痰之源,五味子以治标。兩藥伍用,一收一散,相互制約,以免過于發散耗傷肺氣,又防酸收太過斂肺遏邪之弊。治療寒痰犯肺,咳逆上氣,肺寒咳嗽,痰稀而多。甘草味甘,性平,通行十二經,生者瀉火解毒、潤肺祛痰,炙者能補中益氣、緩急止痛、調和諸藥。
幹姜味辛,性熱,入心、肺、脾、胃經,辛開溫通,能走能散,功能溫中散寒,回陽通脈,溫肺化痰,溫經止血。兩藥相伍,取甘草之甘平補中,用幹姜之辛熱複陽,辛甘合用,脾胃健,痰飲化,中陽複,使寒邪散,脈絡通,血歸經,諸症解,病體康複。溫中補虛散寒;溫肺補虛祛寒;溫脾化飲消痰;扶正濕經止血;回陽通脈救逆。
本方臨床用于治療厥陰在泉,肝氣偏勝,乘犯脾胃而咳喘,或肝郁氣滞,橫逆犯胃,肝用太過所緻陽郁不宣,氣機不暢,升降失調、肝胃不和所緻諸證,數十年來,通過使用本方對慢性久衰之不易恢複諸病,療效至為顯著,雖病情各有輕重之不同,甚至病各亦有千差萬别之異,隻要病機一緻,關鍵是脈見微細,即屬于适用之範圍。
具體在使用時,亦均是依據脈微細之脾虛氣弱,病機病理,客觀要求以疏肝緩中為突出者,符合久病“疏土建中”之大法,莫不立竿見影。如感冒咳嗽、吐衄,急慢性支氣管炎、哮喘,變異性哮喘,肺氣腫;抑郁症之心煩失眠,頭疼頭暈,心悸心慌,習慣性便秘,膽汁反流性胃炎、胰腺炎、糖尿病之肺消、慢性胃炎、胃腸炎、嘔哕、呃逆,胃潰瘍、急性闌尾炎、肝炎、肝硬化、脂肪肝、膽囊炎、乳腺增生、輸卵管阻塞等疾病。
近年來試用于咳嗽、慢性氣管炎症,在急發的高潮時期得以平複;緩解時期,即以前胡四逆散預服,使緩中舒肝之力顯示,則心腎得安,機體生機複健,以消除其周期性發作之根基。本方遵循古方既定理法作适當的化裁,使古方古法得以發揚光大。
現已到了9月中下旬,其實秋的氣息還是不太濃重,不過此時有了一個太陽寒水的客氣,此時應該可以用一些治療風寒感冒的藥物,比如麻黃湯、荊防敗毒散之類的。如果療效不好,可以适當的加入一些肉桂,附子之類的熱藥。
2022年的冬季,将會比往年更加的寒冷,寒冷的時候從11月上旬開始慢慢呈現,因為寒冷的氣候很多時候會導緻心髒問題,會導緻風濕性疾病加重的問題,還有不少老慢支等寒性疾病集中爆發。
在運用經方的時候,以下幾類方劑可以重點考慮,如果是心髒問題,那麼可以是四逆散加上理中丸,苓桂術甘湯等方劑的使用,如果怕冷嚴重,那就是加入肉桂、幹姜、附子;如果是老慢支之類的肺系疾病的爆發,則是用上小青龍湯,麻黃桂枝各半湯,麻黃附子細辛湯等方劑,發作期緩解之後,就可以用附子理中丸之類的補中的藥物,當然此時也可以用一些補中益氣湯加減使用。
寒冬的臘月,溫度超級低,但是不影響爆發流感,如果此時有流感,那也是風寒型的流感,在治病的時候主要考慮的是宣肺,可以用人參敗毒散之類的方劑,也可以考慮用麻黃湯之類的方劑,不過或多或少都應該加入一些肉桂,附子之類的藥物。
有話要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