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教育 > 正文

如何打造稀缺性,提升職場競争力

稀缺是個經濟學概念,如何在職場裡正确的認識稀缺,創造稀缺,利用稀缺,助力職業發展呢?

正如經濟學家說的那句話:“天下沒有免費的午餐”——我們在做任何一件事情的時候都是以放棄另外一些事情為代價的。

我們為之放棄的事情就是“機會成本”。

——創造稀缺性!

一、職場裡說的稀缺,是什麼?

經濟學有條鐵律:'物以稀為貴'。

放在職場,人才作為資源的一種,所謂稀缺就是“不可替代性”。

文藝圈最喜歡跨界,其實職場也很适合跨界出圈。

職場中最常見的就是「毛遂自薦-調換崗位」。

能主動向上級提出調崗的這類員工大概率是非常有想法有規劃的人。

正所謂不打無準備的仗,想謀得更好的崗位發展,必須提前準備。

  • 利用空餘時間去熟悉理想崗位的技術需求。

  • 技能和能力的補充,就像打遊戲“回血”。

——創造稀缺性!

「跨界組合」

創造新的賽道,除了自己的專業領域外,不要給自己設限,要學會去其他的領域滲透,學會跨界思維,組合一種更有競争力的賽道,那麼就沒有人跑的赢你。比如:懂技術的銷售專家、會财務的企業高管等等。

我們在權衡利弊時,頭腦裡會有一個整體的盤算,衡量一下成本和收益的情況。同時人們還會考慮現在所做的選擇對将來的影響。

理性選擇就是理性的人對激勵做出的反應,理性選擇也是自身與社會重複博弈的結果。

  • 行動的人很多,而思考的人很少。

看得長遠,才會有較大的發展。

剛進入職場時我發現大家都習慣于忙碌。

辦公室的各個角落都充斥着同事們忙碌的身影,就連走個路都要跑起來的樣子,打電話更像是在兩軍交火,話音剛落通話就中斷了......

好像自己“不忙碌”就成了另類。

但是具體每天這麼渾渾噩噩的過日子,所做的事情對自己有沒有發展?對自己有沒有幫助?重複性的事情不斷做很多遍,到底是不是真的勤奮?

——創造稀缺性!

我做為一個過來人,深刻體會到,忙的真正含義不是表面行為上的而是思想上的,思考中的。

但是職場中大家太忙了,以至于沒時間去思考這些。

我覺得大家應該抽點時間去考慮。

如果把目光放長遠,你就知道,有的時候你不應該關注這些小的細節,有的時候你不應該是直接去做,而是先想。

也正是因為行動的人很多而思考的人很少,所以,思考就成了稀缺

——創造稀缺性!

想成為職場稀缺性的人,首先不斷的精進自己,培養個人的稀缺性,最簡潔的維度莫過于“時間維度”。

從過去,現在,到未來,每一步都可以融化。

  • 做好過去的複盤。工作要求我每個項目結束必須進行全面複盤。總結經驗教訓,如果重新再來一次,應該重點進行哪些改善。每次讨論都會産生新的想法,更明顯的是對看問題的視野更加寬闊了。對過去的複盤是确保未來再碰到類似問題的時候,能迅速找到解決方案。

  • 對現在的把握。當下正在做的,是最值得把握的機會,無論處于價值鍊的哪個部門,當下都是最核心的部分,不斷打磨不斷精進當下的每個的細節,不要讓機會溜走就是當下最該做的,其他的留給未來。

  • 對未來的預判。過去和當下為我們提供了大量的一手數據,就是用來幫我們預測的,通過客觀數據進行趨勢推演,未來需要什麼樣的技術、工具、能力和人才素質,有了這些預測,才好為未來的自己做儲備。

二、鎖定能力長闆,突顯核心價值。

在任何一家公司任職,都需要創造價值。

但是在一個集體環境中,如何能夠脫穎而出?

簡單來說就是,你要有“一技之長”。

也就是在你的職業能力需求範圍之内,有一項能力更突出。

能力可帶走、客戶可遷移,讓自己的能力提升得快,是在業績上升的同時,不僅公司獲益,自己“個人”的稀缺能力也得以增長。

所以從增加個人稀缺性來看,找出環節中最有價值的部分,打磨成專業,尤為重要。

——創造稀缺性!

「長闆理論」PK「木桶理論」

過去我們基于木桶理論,常常說要補短闆,要把自己培養成全能選手。

但是在全球互聯網的時代,随着社會分工越來越細,我們個人的職業發展不再追求大而全,而是專注于優勢。

偉大的公司也不必每塊闆都強,今天的公司實在沒有必要精通一切,如果财務不夠專業,可以聘用比自己更有優勢的會計師事務所;如果在人力資源上欠缺,可以聘用獵頭或者人力資源咨詢機構。

所以今天的企業發展已從遵循短闆原理,變成了恪守長闆原理——當你把桶傾斜,你會發現能裝最多的水決定于你的長闆(核心競争力),而當你有了一塊長闆,圍繞這塊長闆展開布局,你将賺取更多利潤。

但是對于個人,無論是選木桶理論還是長闆理論,都可以發展的很好。

隻在于,你希望自己的職場競争力是因為你的某個亮點可以把某件事做到極緻,還是因為你的什麼都會一點,什麼事都能做個基礎。

花時間「長長闆」不代表放棄“機會成本”,反而是為自己創造“機會成本”。

三、保持思維的獨特性。

在稀缺價值的塑造中,除了關注自己的能力優勢,還應該建立自己的思維獨特性。

一個人的思維決定了他的格局和他的認知,并且作用在職場中,走向不同的發展路徑。

思維最初是人腦借助于語言對客觀事物的概括和間接的反應過程。

通常意義上的思維,涉及所有的認知或智力活動。

它探索與發現事物的内部本質聯系和規律性,是認識過程的高級階段。

——創造稀缺性!

思維的工具是語言

思維是在語言材料基礎上進行的,思維的每一步都離不開概念,言語是思維的外殼,是思維的載體。

所以,思維不是借助于聲音和寫在紙上的外部語言,而是靠在心裡默默進行的内部言語實現的。

「通過一個案例來看看在職場如何保持思維獨特性」

公司的研發小組共有五個人,某天領導提出了一個貌似不可能實現的研發任務。

在任務分工和讨論時五個人表現出了不同的思維模式。

  • A和B滿腹抱怨,認為領導是想壓榨他們的業餘時間,通過無休止和無意義的實驗來獲取沒有價值的實驗數據,騙研發經費,所以他們很不情願,實驗過程也很敷衍。

  • C一開始也認同A和B的觀點對項目沒抱什麼希望,但是基于對工作的認真态度,在實驗過程中對每一個實驗數據記錄的很嚴謹,階段性的數據分析也很及時,但是堅持了一段時間後,因為沒有明顯的進展,C開始動搖了,隻要領導沒在眼前盯着,也就敷衍了事。

  • D和E對這個項目還是蠻有信心的,認為研發規劃很有前瞻性符合市場預期,滿懷信心想在實驗過程有所突破一下,在經過枯燥的幾個月實驗毫無進展後,D在數據面前懷疑自己了,放棄了

  • E在看到ABCD紛紛放棄了實驗後,沒受他們的影響,反而更有信心了,研發就是在不确定性中尋找确定性,如果能再堅持一下可能數據會好轉,就算在項目截止日,實驗還沒成功,也能漲漲經驗,手上的數據對将來的研發也是有參考價值的。

  • ABCDE同在一個研發小組,個人能力和技術水平是相近的,但是因為E具備獨特的思維方式,所以他做了截然不同的選擇。

  • 幾年後,E成了這個公司項目組的負責人。AB先後離職,CD還是原地踏步的基層實驗員。

你可能想看:

有話要說...

取消
掃碼支持 支付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