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健康養生 > 正文

華醫世界《講透經方》筆記之李賽美教授:仲景治肝特色之乙肝治法(二)

上一節理了一個提綱,下面我們開始對肝病的防治進行具體的讨論,首先,我們來學習仲景治療肝病有哪些特色的地方。在臨床方面,我們如何去系統性的思考,這裡講的是肝病,是西醫的病名,不是講哪個方在臨床上的廣泛運用,角度不一樣,不能概括的就放在注意事項裡面,再談一些臨床體會,最後舉一些案例加深理解。

李賽美教授在傳染科工作了八年,是地道的傳染科醫生,所以,李教授講病是很有底氣的,應該說是專科出生的。她的碩士就是做的肝病,也是最早的國家肝病重點專科的秘書,也參加過國家的八五攻關項目。因此,李教授講肝病,在肝病的治療過程中,療效是相當不錯的。

一、仲景的治肝特色

1、外邪緻病,首重濕熱

①、《傷寒論》治黃七法;②、《金匮要略》提出四疸;③、與外邪相關,尤重濕熱緻病;④、茵陳蒿湯、栀子柏皮湯、麻黃連翹赤小豆湯、小柴胡湯得到廣泛重視;⑤外邪緻黃,強調祛邪,是仲景學說一大特色。

首先從病人的角度來講,外邪緻病,道重濕熱。梅國強講的方的運用,針對的病機就是濕熱的這種病症。其實,病機是相同的,梅老結合他的臨床經驗創立了他自己的一些經驗方,這是很難得的,也作了很貼近的分享。

《傷寒論》治黃有七法,一般講黃疸,如陽明,太陰。陽明病篇發黃症是作為陽明病的兼證。陽明熱跟太陰的濕連在一起,那就是濕熱,小便不利,其人無汗,身無汗,劑頸面還,這是講的濕熱黃疸。

在《傷寒論》裡講濕熱黃疸,是放在陽明病篇。但是,寒濕發黃是在太陰病篇,張仲景沒有出方,他講到,于寒濕中求之。我們知道是寒濕,就知道一個方向了,要溫陽,散寒,利濕退黃。後世有方,茵陳術附湯,茵陳五苓散作了補充。

但是,有方有證的是在陽明病,應該是有三個是濕熱發黃的方,一個是茵陳蒿湯,一個是栀子柏皮湯,一個是麻黃連轺赤小豆湯,連轺是連翹的根,現在大多用連翹。

茵陳蒿湯證我們認為是一個熱重于濕,是濕熱兼裡實,從茵陳,栀子,大黃這三味藥可以看出。

《傷寒論》第236條辨:“陽明病,發熱汗出者,此為熱越,不能發黃也。但頭汗出,身無汗,劑頸而還,小便不利,渴引水漿者,此為瘀熱在裡,身必發黃,茵陳蒿湯主之。”和第260條:“傷寒七八日,身黃如橘子色,小便不利,腹微滿者,茵陳蒿湯主之。”

第236條是熱重于濕,第260條,病人腹微滿,說明肚子有點脹。而且茵陳蒿湯裡面用到了大黃,就想到了這個方子可以通便,病人可能反撐,應該有大便偏幹,所以,裡面熱重于濕的發黃就是用茵陳蒿湯。

栀子柏皮湯應該是濕熱并重的發黃,這個方劑裡有黃柏,栀子和甘草。《傷寒論》第261條辨:“傷寒身黃發熱,栀子柏皮湯主之。”

麻黃連轺赤小豆湯是濕熱兼表。《傷寒論》第262條辨:“傷寒瘀熱在裡,身必黃,麻黃連轺赤小豆湯主之。”

若傷寒七八日,身黃如橘子色,小便不利,腹微滿者,是濕無洩路,瘀而生熱,宜茵陳蒿湯,瀉其濕熱也。凡傷寒瘀熱在裡,身必發黃,以木主五色,入土化黃,土濕則木郁,木郁于土,必發黃色,宜麻黃連翹赤小豆湯,外瀉皮毛而内瀉濕熱也。若傷寒身黃而發熱者,是瘀熱之在表也,宜栀子柏皮湯,清表中之濕熱也。

還有一個方治黃疸,就是小柴胡湯,小柴胡湯是可以治療黃疸的。其實,一直認為小柴胡湯是清理濕熱的一個好方,在少陽,就講到濕熱。因為少陽有足少陽膽,還有手少陽三焦。膽郁化熱,三焦不利則為水,或者為濕。所以,濕熱裹結在一起,這就是少陽的熱症。

半表半裡的熱症,主打方就是小柴胡湯。所以,小柴胡湯是可以治療黃疸的。小柴胡湯的治法不是為了清理濕熱,是通過調三焦,調樞機而達到熱清濕去的目的。

治療黃疸,還有一個就是蓄水發黃,濕熱發黃有三法,寒濕發黃四法,蓄水發黃五法,火劫發黃六法,還有小柴胡湯的和解樞機七法,這就是治療黃疸的七法。

你可能想看:

有話要說...

取消
掃碼支持 支付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