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母嬰育兒 > 正文

看完李雪琴的家教模式才發現:好父母無需完美,但一定要做到這點

1、

遇上一個崩潰媽媽

周末逛商場,看到賣栗子的小店,想去給女兒買點兒當零嘴。

靠近窗口,才發現售貨員大姐正在視頻通話吼孩子,我聽着大概是因為孩子在家沒好好學習;但看大姐那個氣勢洶洶的架勢,就像孩子做了什麼天理不容的事一樣。

天呐,我這個局外人在旁邊兒聽着,替她的孩子感到一陣窒息。

雖然理智一直告訴我“放下助人情結,尊重他人命運”,但架不住情感上實在覺得這個被吼的孩子太可憐,還是沒忍住替孩子申辯了幾句:

“孩子天天在家上網課壓力也很大的……”

“您這麼罵他不會有太大效果,反而孩子要浪費不少時間調整情緒,更沒法專心學習了。”

挂了視頻通話,大姐沒嫌我多管閑事,倒是接過話茬和我聊了起來。

原來,她的兒子上初三,成績不錯,一直很懂事上進;奈何她家條件不好,大姐兩口子兼着好幾份工作賺錢養家,竭盡全力想給孩子提供更好的條件……

整個聊天過程中,大姐給我的感覺是她很愛自己的孩子,甚至覺得自己虧欠這個孩子良多——

孩子生病了她自責,孩子沒吃好她自責,給孩子買不起好的背包鞋子也自責,孩子磕到碰到沒被照顧好她通通自責。

說到激動處,大姐忍不住抹起眼淚來,想起剛剛吼孩子的事,又開始自責:“我也不想罵他的,也不知道怎麼了一下就着急沒忍住……”

剛才我還覺得她對孩子的态度實在過分,此刻卻又忍不住共情起她來——

沒有哪個媽媽是真心想對孩子兇狠嘴毒的,“不知道自己怎麼了”這種事,我也經常能體驗到……

2、

媽媽怎麼了?

剛懷孕生孩子那會兒,我各種看書惡補科學養育方法,隻恨自己當初為啥不學醫。

孩子稍微大一點,我又各種報課學早教,後悔自己當初怎麼沒有想到去學教育,當個老師。

目前這個階段,孩子上學難免遇到些心理困惑,我有時候又會自責為啥沒早點多學學心理學,考個心理咨詢師資格證……

一旦沒能給孩子提供面面俱到的照顧、足夠的支持,整個人就很容易生氣,其實是生自己的氣,覺得自己什麼都沒做好。

當一個人心理負擔太重的時候會發生什麼呢?

有時候,我會埋怨老公沒用,指望不上;

有時候,我會抱怨老人帶不好娃,甚至幫倒忙;

更多時候,我會把怨氣撒到孩子身上,指責她不讓人省心。

完犢子,這個家怎麼誰都靠不住,啥都指望我呢!

但做完這些“壞事”之後,我又開始後悔,整個人就是一個焦慮又自責的矛盾體。

這種矛盾經常在生活中原形畢露。

比如當孩子問我題,講了幾遍還不會,而我既想把孩子教會,自己又工作了一天很累很煩躁時,就會——

有時候忍得好,耐住性子一遍遍重來;有時候忍不住,講着講着就急眼了……

孩子眼中這樣的媽一定很詭異:你到底想不想講?到底哪個才是你的真面目?

前段時間看《我們的婚姻》的時候,前腳還羨慕裡面白百何飾演的沈彗星:高材生有能力,進可攻職場,退能守家庭,賺錢養娃都不含糊,這種滿分女強人生活中一定不存在吧?

後腳就見她因為孩子摔碎個碗、垃圾袋破了個洞,整個人崩掉,朝孩子怒吼發脾氣。

哦,原來——

媽媽不是真的面面俱到,永遠溫和強大,媽媽隻是一直強撐着;

媽媽不是不想做個好媽媽,媽媽隻是太累了,内耗嚴重,不小心憋了個大招!

3、

父母的“兩副面孔”

前段時間看《荒野會談》,脫口秀演員、北大高材生李雪琴在節目裡講了兩件關于父母的事。

一件是她上高中時候,老師懷疑她早戀,通知家長查她的手機:“你關心一下你家女兒,看看她每天晚上跟哪個男孩子在發短信?”

當天晚上,李雪琴回家就看到媽媽正坐在自己的床上,一臉嚴肅地說:

“女兒,我要向你道歉。”

“老師讓我留意一下你的手機信息。但我保證,我在點開'信息’圖标的那一刻,就關上了,一條都沒有看見。”

“可我非常有負罪感,我在這裡鄭重向你道歉,我不該做這樣的事。”

李雪琴說,這件小事讓她感動至今,讓她覺得跟媽媽待在一起非常舒适。

另一件是有關李雪琴父親的。

小時候李雪琴很調皮,經常被老師請家長,那時班主任的教育理念是“小樹不修不直溜”,沒想到有一次李雪琴爸爸去學校時反駁道:

“老師,我覺得小樹隻要不長歪,長點枝丫是沒有問題的。”

在場的嘉賓都紛紛感歎李雪琴的爸爸真有智慧。

這兩件小事,放在家庭教育中無疑是妥妥的正面案例;在過去那種教育環境下,這彰顯了身為父母的可貴品質:誠實和信任。

可是,明明在此之前,我所了解的李雪琴的原生家庭,是另外一種版本……

李雪琴上初三的時候,父母的婚姻走到了盡頭,此後她一直和媽媽生活。

父母的離異提前結束了李雪琴的青春期,那個時候媽媽的情緒非常不穩定,李雪琴不得已承擔起照顧媽媽情緒的責任,她後來的讨好型人格、抑郁症等等都與這些脫不了幹系。

為什麼關于原生家庭的故事會有兩個不同的版本呢?

那個不自信,害怕别人不喜歡自己的小姑娘是她;

那個真實、坦率又可愛的優秀青年也是她。

李雪琴能成長為如今的樣子,父母有做得好的部分,也有做得不好的部分,這些都在她身上留下了印記,這才成就了那個獨一無二的李雪琴。

4、

不苛求完美,但努力做到真實

話到此處,李雪琴父母和吼孩子的大姐有什麼關聯呢?

李雪琴媽媽意識到自己陰郁的心境,會給女兒的成長帶來不好的影響,便盡力給孩子提供自由的生活環境;

曾有人問李雪琴,她媽媽是怎麼培養她考上北大的?

李雪琴回答得很随意:“我媽也不怎麼管我,就是随便玩,然後就考上了。”

賣栗子的大姐,意識到自己吼孩子不是因為孩子不夠努力,而是自己過于焦慮;

她打算下班後回家好好跟孩子道個歉,聊一聊。

他們都不是完美父母,但她們都在為孩子的成長竭盡所能。

排除少數極端特殊情況,我們絕大部分父母,都是普通人,不是聖母,也不是惡徒:

有自己的閃光點,有溫和、耐心、積極樂觀的一面;

也有覺得很累,身心俱疲,忍不住發洩的時候。

著名心理學家溫尼科特曾提出“足夠好的父母”這一概念,即父母不需要事事追求盡善盡美,不容許自己出錯。

時刻自責難受,會把自己壓得喘不過氣來,也把身邊人搞得神經緊繃。

心理學家李雪老師認為:

“足夠好的父母,是足夠誠實的父母,對自己誠實,對孩子誠實。

父母做不到的事情,并不會給孩子留下創傷,創傷來自于欺騙。

一邊發脾氣一邊說,我是愛你,為你好。——這是欺騙。

我發脾氣是因為你惹的。——這是欺騙。

要不是我管着你,你就完了。——這是欺騙。

明确地告訴孩子:媽媽的痛苦是媽媽自己的功課,與你無關。這就是足夠好的媽媽,是愛和自由的踐行者。”

有時候,我們一時失控,暴躁的怒吼,肯定會給孩子帶來一些不好的影響;

但隻要我們守好邊界,明白垃圾情緒是自己的事情,孩子是在替我們承擔,我們便能在跟孩子的互動中找到治愈、修複的方式;

隻要我們足夠誠實,孩子也能在與真實的父母的關系中,漸漸明白:失望、痛苦、傷心也是人生的一部分。

至于我呢,我也不是完美父母那一挂的。

我打算下次孩子再找我問題,而我又很累的時候,允許自己先休息一會兒,把自己從“孩子學不會代表我不行”的執念中解放出來:

“我很累,必須得躺會兒了,等媽媽睡醒了,再來回答你的問題。”

同時,我也會好好修煉從“不知道自己怎麼了”到“及時發現自己怎麼了”的能力,努力陪孩子一起成長。

作者介紹

你可能想看:

有話要說...

取消
掃碼支持 支付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