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六期
中醫親子小廣播
收聽提示
這是專門為小朋友們
錄制的3分鐘身體航行指南。
放下手中的作業,
安靜地休息一下,
要和爸爸媽媽一起收聽哦,
随着聲音的引導,
用手指頭在身上點一點吧!
文字在這裡:肩髃
告别了小燕子,小白船的耳邊一直回響着叽叽叽的歌聲。下面的小城就是“肩髃”了。
肩字,一個門戶半包着一塊肉。戶,在古時候是單扇的門,肩膀可以像門一樣開阖。髃,就是骨之“隅”嘛,骨和骨之間的夾角。
肩髃在肩峰前下方,與肱骨大結節之間凹陷處;小朋友可以将上臂外展平舉,肩關節部就會露出兩個凹窩,前面一個窩就是肩髃了。
金文大篆“肩”
一名中肩井,一名偏肩,膊骨頭肩端上,兩骨罅間陷者宛宛中,舉臂取之有空。手陽明、陽跷之會。《銅人》灸七壯,至二七壯,以瘥chài為度;若灸偏風,灸七七壯,不宜多,恐手臂細。若風病,筋骨無力,久不瘥,灸不畏細;刺即洩肩臂熱氣。《明堂》針八分,留三呼,瀉五吸;灸不及針,以平手取其穴,灸七壯,增至二七壯。《素注》針一寸,灸五壯;又雲:『針六分,留六呼。』
主中風手足不随,偏風,風瘓,風痿,風病,半身不遂,熱風,肩中熱,頭不可回顧,肩臂疼痛臂無力,手不能向頭,攣急,風熱瘾疹,顔色枯焦,勞氣洩精,傷寒熱不已,四肢熱,諸瘿氣。
唐魯州刺史庫狄嵚(qīn)風痹,不能挽弓,甄權針肩髃,針進即可射。
瘥,chài或cuó,讀chài時本意指病愈;讀cuó時指疾病
——明·楊繼洲《針灸大成》
你看因為風造成的痹症,不能拉弓,醫生甄權說,先把弓箭對着箭垛,針刺肩髃,針一進去就能夠射箭了,“一針可射也”,立竿見影,《天星秘訣歌》說“手臂攣痹取肩髃”。肩髃還是祛風的要緊處,清風一散,當然善“瀉四肢之熱”了,肩髃對中風後肌肉痿廢不用特别有效呢!
肩背這塊區域,就像是肺的一個影子,一到了秋天,兩人就如影随形。秋天刮來西風,邪氣最會令肺生病。元朝朱丹溪在《病因脈治》中寫道:
則肩背之痛,乃肺之分野;
且手陽明大腸之脈,循臂上廉,上肩出骨之前廉,上出柱骨,下入缺盆絡肺,其支别者,從缺盆,上頸貫頰。又雲:手太陽小腸之脈,出肩解,繞肩胛,交肩上,入缺盆 ,其支别者,從缺盆循頸,上頰。
按此論之,則肩背肺俞之痛,乃肺與大小腸為患矣。故肺病則缺盆中痛,肩背痛;大腸病,則耳後肩肘臂皆痛;小腸病,則肩肘臂腫痛。故凡背部肺作痛,要分别右左二,外感内傷,有餘不足。若右肺缺盆痛,此肺與大腸之症;若左肺缺盆痛,乃是肺與小腸症也,以左右而分大腸小腸。至肺,則左右皆屬肺也。
然太陽膀胱之脈,亦在于背,但膀胱太陽之病,滿背皆痛,不比肺痛,止在肺缺盆也。
他說肩背痛啊,是肺領地上的事;肩肘痛呢,一定逃不出大腸小腸的失職;左邊缺盆和背痛,是肺和小腸髒腑受傷;右邊缺盆和背痛呢,是肺和大腸髒腑難過。肩膀下垂無力,後背彎曲不舒展,是胸中氣血不足,肋骨裡的小城堡可有随時坍塌的風險。中國的醫生始終在尋找着内與外的關聯,裡在表的投影。《素問·金匮真言論》中說:
東風生于春,病在肝,俞在頸項;
南風生于夏,病在心,俞在胸脅;
西風生于秋,病在肺,俞在肩背;
北風生于冬,病在腎,俞在腰股;
中央為土,病在脾,俞在脊。
故春氣者病在頭,夏氣者病在髒,
秋氣者病在肩背,冬氣者病在四支。
春夏秋冬,病呢都有不同的,喜歡駐紮的地方,喜歡出入的大門,就像過去北京城門中取水的門、出兵的門,運糧的門一樣,秋天時,邪氣呢喜歡糾纏在肺,從肩背這個大門進出呢。
時間、方位,是中醫面對病人第一要考慮的,春天是不是隻在肝生病呢?當然不一定,但肝在春天時,一定最像初生柔嫩的小樹,一定是最想伸展的髒腑。
有什麼樣的裡,就有什麼樣的外,觀察外面就能知道裡面,這就是中醫的“秘密”。《靈樞·外揣》說“故遠者,司外揣内,近者,司内揣外,是謂陰陽之極,天地之蓋”。《丹溪心法》也說“有諸内者,必形諸外。”
中國古代把人看成一個黑匣子,他的體表,腧穴啊都清楚地記錄着身體裡面發生的每一次風波,但了解它卻沒必要一一打開;我們關心它的結構,更關注它的功能。結構是它的形,功能在沒有施展以前,它是一股氣,氣動了,形才動,就産生了“功”,小汽車才開動,氣球才變大。
比如問你有多大的力氣啊?這是問你無形的能量有多強,表面看不出來,但是大家一起舉杠鈴參加比賽,就知道力氣有多大了。
人體罹患的一場感冒,幾味藥組合的複方……都是黑匣子,古代的中國人不去研究病毒、成分、無窮無盡的化學反應;而是看“形”藏着的“神氣”,取象比類、陰陽五行、就像是一雙雙“透視”的眼鏡來幫着你捕捉到它,中醫并不要看那麼的細微,這是中醫的取舍啊。
立冬二候,地始凍。
想法 | 交流 | 改善 | 持續
版權歸屬 蒙蒙紫芽|投稿轉載 聯絡我先
有話要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