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宮建築的後半部叫内廷。
内廷以乾清宮、交泰殿、坤甯宮為中心,東西兩翼有東六宮和西六宮,是皇帝處理日常政務之處也是皇帝與後妃居住生活的地方。後半部在建築風格上同于前半部。前半部建築形象是嚴肅、莊嚴、壯麗、雄偉,以象征皇帝的至高無上。後半部内廷則富有生活氣息,建築多是自成院落,有花園、書齋、館榭、山石等。
内廷宮殿的正宮門——乾清門,建于明永樂十八年(1420年),清順治十二年(1655年)重修。
門兩側為八字形琉璃影壁,高8m,長9.7m,壁心及岔角以琉璃花裝飾,花形自然逼真,色彩絢美豔麗,在陽光的照射下流光溢彩,将乾清門映襯得華貴富麗。
乾清門面闊5間,進深3間,高約16m,單檐歇山屋頂,坐落在高1.5m的漢白玉石須彌座上,周圍環以雕石欄杆。門前三出三階,中為禦路石,兩側列銅鎏金獅子一對。中開三門,門扉安設在後檐部位,門廳敞亮。兩梢間為青磚檻牆,方格窗。檐下施單昂三踩鬥栱,繪金龍和玺彩畫。
門内有高台甬路連接乾清宮月台。
乾清宮,是故宮内廷正殿,内廷後三宮之一。
乾清宮始建于明代永樂十八年(1420年),明清兩代曾因數次被焚毀而重建,現有建築為清代嘉慶三年(1798年)所建。
乾清宮面闊9間,進深5間,高20米,重檐庑殿頂。殿的正中有寶座,兩頭有暖閣。
乾清宮正殿寶座上方懸着由清代順治皇帝禦筆親書的"正大光明"匾,這個匾的背後藏有密建皇儲的"建儲匣"。在當時,皇子之間奪取皇位的明争暗鬥相當激烈。為了緩和這種矛盾,自雍正朝開始采取秘密建儲的辦法,即皇帝生前不公開立皇太子,而秘密寫出所選皇位繼承人的文書,一份放在皇帝身邊;一份封在"建儲匣"内,放到"正大光明"匾的背後。皇帝死後,由顧命大臣共同取下"建儲匣",和皇帝秘藏在身邊的一份對照驗看,經核實後宣布皇位的繼承人。乾隆、嘉慶、道光、鹹豐四帝,都是按此制度登上寶座的。到了清代後期,由于鹹豐皇帝隻有一個兒子,同治和光緒皇帝沒有兒子,這種秘密立儲的辦法才失去其意義。
交泰殿,是内廷後三宮之一,位于乾清宮和坤甯宮之間,殿名取自《易經》,含"天地交合、康泰美滿"之意。約為明嘉靖年間建,順治十二年(1655年)、康熙八年(1669年)重修,嘉慶二年(1797年)乾清宮失火,殃及此殿,是年重建。
交泰殿為皇後千秋節受慶賀禮的地方,是皇後生日時接受慶賀禮的地方。清朝,于此殿貯清二十五寶玺,每方玉玺都有專門的用途。每年正月,由欽天監選擇吉日吉時,設案開封陳寶,皇帝來此拈香行禮。清世祖鑒于明代宦官專權的教訓,規定宦官不得幹預朝政,所立“内宮不許幹預政事”的鐵牌曾立于此殿。皇帝大婚時,皇後的冊立、寶安設殿内左右案上。交泰殿每年春季祀先蠶,皇後先一日在此查閱采桑的用具。
交泰殿平面為方形,面闊、進深各3間,單檐四角攢尖頂,銅鍍金寶頂,黃琉璃瓦,雙昂五踩鬥栱,梁枋飾龍鳳和玺彩畫。四面明間開門,三交六椀菱花,龍鳳裙闆隔扇門各4扇,南面次間為檻窗,其餘三面次間均為牆。
殿内頂部為盤龍銜珠藻井,地面鋪墁金磚。殿中明間設寶座,上懸康熙帝禦書“無為”匾,寶座後有闆屏一面,上書乾隆帝禦制《交泰殿銘》。
東次間設銅壺滴漏,乾隆年後不再使用。在交泰殿内西次間一側,設有一座自鳴鐘,這是嘉慶三年制造的。皇宮裡的時間都以此為準。自鳴鐘高約6米,是中國現存最大的古代座鐘。
坤甯宮,是北京故宮内廷後三宮之一,始建于明朝的永樂十八年(1420年),正德九年(1514年)、萬曆二十四年(1596年)兩次毀于火,萬曆三十三年(1605年)重建。清沿明制于順治二年(1645年)重修,十二年(1655年)仿盛京沈陽清甯宮再次重修。嘉慶二年(1797年)乾清宮失火,延燒此殿前檐,三年(1798年)重修。
乾清宮代表陽性,坤甯宮代表陰性,以表示陰陽結合,天地合壁之意。
坤甯宮座北面南,面闊連廊9間,進深3間,黃琉璃瓦重檐庑殿頂。明代是皇後的寝宮。清順治十二年改建後,為薩滿教祭神的主要場所。仿盛京清甯宮,改原明間開門為東次間開門,原槅扇門改為雙扇闆門,其餘各間的棂花槅扇窗均改為直棂吊搭式窗。室内東側兩間隔出為暖閣,作為居住的寝室,門的西側四間設南、北、西三面炕,作為祭神的場所。與門相對後檐設鍋竈,作殺牲煮肉之用。由于是皇家所用,竈間設棂花扇門,渾金毗盧罩,裝飾考究華麗。
坤甯宮的東端二間是皇帝大婚時的洞房。房内牆壁飾以紅漆,頂棚高懸雙喜宮燈。洞房有東西二門,西門裡和東門外的木影壁内外,都飾以金漆雙喜大字,有出門見喜之意。洞房西北角設龍鳳喜床,床鋪前挂的帳子和床鋪上放的被子,都是江南精工織繡,上面各繡神态各異的一百個玩童,稱作“百子帳”和“百子被”,五彩缤紛,鮮豔奪目。
皇帝大婚時要在這裡住兩天,之後再另住其他宮殿。如果先結婚後當皇帝的,就不能享受這種待遇了。所以清代隻有年幼登基的康熙、同治、光緒三個皇帝用過這個洞房。康熙四年(1665年)玄烨大婚時,太皇太後指定大婚在坤甯宮行合卺禮。同治皇帝、光緒皇帝大婚,溥儀結婚也都是在坤甯宮舉行。雍正皇帝以後,皇帝移住養心殿,皇後也不再住坤甯宮,坤甯宮實際上已作為專供薩滿教祭神的場所。
靜憩齋。
來到禦花園。
左轉回,去西路參觀。
庭院深深深幾許。。。。
儲秀宮,為内廷西六宮之一,位于鹹福宮之東、翊坤宮之北。明永樂十八年(公元1420年)建成,初名壽昌宮,嘉靖十四年(1535年)更名儲秀宮。清沿明朝舊稱,清順治十二年(公元1655年)重修。
儲秀宮庭院中,有兩棵蒼勁的古柏;台基下東西分設一對銅龍和一對銅鹿。儲秀宮外檐油飾采用色澤淡雅的“蘇式彩畫”,題材有花鳥魚蟲、山水人物和神仙故事等;門窗都是以質地優良的楠木雕刻的“萬福萬壽”和“五福捧壽”花紋。
儲秀宮是明清兩代後妃居住的地方。鹹豐二年(公元1852年)慈禧剛進宮被封為蘭貴人時,曾在這裡居住。鹹豐六年三月升為懿嫔的慈禧,在這裡生下同治皇帝。光緒十年(公元1884年)已居長春宮的慈禧太後,為慶祝五十歲生日,移居此宮,并重修宮室,耗費白銀六十三萬兩。院内遊廊牆壁上的題詞,即當時大臣為慈禧祝壽的萬壽無疆賦。
儲秀宮是西六宮之一,也是明、清兩代後妃居住的宮室。前殿懸挂有乾隆皇帝禦筆匾為“茂修内治”。西太後曾在這裡居住。繼而被封為懿嫔,于鹹豐六年(1856年)三月,生了載淳(即同治皇帝)。光緒十年(1884年),西太後在慶賀她五十歲生日時,從長春宮又移到儲秀宮居住,一連又住了十年。現在儲秀宮内外的陳設,還是慶賀西太後五十壽辰時的原狀。
儲秀宮外台基下東西分設一對銅龍和一對銅鹿。廊壁上刻有大臣們恭筆楷書的阿谀奉承的頌詞。把整個庭院裝飾得莊嚴古樸。儲秀宮的内部裝修精巧華麗。正間後面是楠木雕紋玻璃罩背。罩前設地平台一座,平台上擺置紫檀木雕嵌壽字鏡心屏風,屏風前設寶座、香幾、宮扇、香筒等。
儲秀宮為單檐歇山頂,面闊5間,前出廊。明間正中設地屏寶座,後置5扇紫檀嵌壽字鏡心屏風,上懸“大圓寶鏡”匾。東側有花梨木雕竹紋裙闆玻璃隔扇,西側有花梨木雕玉蘭紋裙闆玻璃隔扇,分别将東西次間與明間隔開。東次、梢間以花梨木透雕纏枝葡萄紋落地罩相隔;西次、梢間以一道花梨木雕萬福萬壽紋為邊框内鑲大玻璃的隔扇相隔,内設避風隔,西梢間作為暖閣,是居住的寝室。
外匾仁洽道豐。
東西配殿為養和殿、緩福殿,均為面闊3間的硬山頂建築。
後殿為麗景軒,面闊5間,單檐硬山頂,有東西配殿曰鳳光室、猗蘭館。慈禧入宮後曾居住儲秀宮後殿,并在此生下同治皇帝。光緒十年慈禧五十大壽時又移居儲秀宮,并将後殿定名為麗景軒。
皇家電話局。
翊坤門。
翊坤宮,内廷西六宮之一,是明清兩代後妃居住的地方。建于明永樂十五年(公元1417年)建成。始稱萬安宮,明嘉靖時改稱翊坤宮,清沿用明朝舊稱。
正殿面闊5間,黃琉璃瓦歇山頂,前後出廊。檐下施鬥拱,梁枋飾以蘇式彩畫。門為萬字錦底、五蝠捧壽裙闆隔扇門,窗為步步錦支摘窗,飾萬字團壽紋。明間正中設地平寶座、屏風、香幾、宮扇,上懸慈禧禦筆“有容德大”匾。東側用花梨木透雕喜鵲登梅落地罩,西側用花梨木透雕藤蘿松纏枝落地罩,将正間與東、西次間隔開,東西次間與梢間用隔扇相隔。
殿前設“光明盛昌”屏門,台基下陳設銅鳳、銅鶴、銅爐各一對。溥儀遜帝時曾在正殿前廊下安設秋千,現秋千已拆,秋千架尚在。
東西有配殿曰延洪殿、元和殿,均為3間黃琉璃瓦硬山頂建築。後殿體和殿,清晚期連通儲秀宮與翊坤宮時,将其改為穿堂殿。面闊5間,前後開門,後檐出廊,黃琉璃瓦硬山頂。亦有東西配殿,前東南有井亭1座。
有話要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