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基于我們團隊(TCS)的管理咨詢經曆談一談我對這個主題的理解,可能角度和大家有所不同。大家一直說“頂層設計是戰略的戰略”,剛開始我覺得太空洞,我始終堅信再好的管理理論或者工具,如果最終無法在企業财務報表中體現或者用财務的語言進行描述,要麼是放之四海皆準的管理藝術,要麼是空洞的管理學“心靈雞湯”。彭劍鋒教授強調企業頂層設計的核心目的是幫助企業家完成系統思考和幫助企業領導層和管理層達成(對未來的)共識。那麼對于後者而言就需要一種共同的“語言”,這也是我為什麼提出從财務的視角開展企業頂層設計的原因之一,唯有财務的語言,才可以将“天馬行空的飄忽思想”轉化為可執行的行動指引,唯有财務的語言才是企業上下共同的語言。頂層設計着眼點是企業未來,戰略規劃着眼點也是企業未來,二者有何不同呢?我的理解是,戰略規劃是基于可認知的一系列假設通過相對嚴謹的推導所衍生出來的企業經營管理行動計劃,但頂層設計則需要挑戰部分未知,更偏于方向或賽道,銜接戰略的也唯有财務的語言。尤其是近幾年受疫情影響以及變幻莫測的政治經濟環境影響,企業面臨的不确定性越來越大,所以今年以來企業紛紛開始關注現金流,既有生存所需的短期現金流,又有未來發展所需的現金流,似乎回歸到了企業經營的本質即企業價值管理(VBM,Value Based Management)上了,這也是我最近幾年始終推廣的管理咨詢課題。所以在這種情形下,我從财務的視角談談我對企業頂層設計的思考。
系統思考與凝聚共識的核心是什麼前面所講的,落到具體的企業實踐裡,我認為其實要聚焦到兩個問題上,企業家系統思考的核心是什麼?團隊共識要凝聚到哪個點上?我們回歸企業的經營本質來看這兩個問題。從财務的角度來講,第一個要思考的問題是現金流的問題,一個企業要生存發展也是現金流的問題,包含現金流的大小,現金流的增速,現金流的時間價值。因為企業經營得再好,最後還是要回歸到現金流。西方企業在做價值管理的時候特别注重一個指标,不是淨利潤指标,而是EBIT(Earnings Before Interest and Tax,指扣除利息和稅金前的收益),這個指标考驗的是企業運營現金流的能力。尤其是現在整個商業環境的不确定性增加了,企業外部的系統風險提高了(或者說貝塔值高了),現金流的增速自然要更高或者說資本回報率必然更高些。這可能促使企業對于一些回報慢、回報低的項目不得不忍痛割愛。這也是我們為什麼常說“企業家信心比黃金更重要”的原因,不連續的經濟政策或者前後矛盾的經濟政策,是對市場的嚴重傷害,讓很多企業不敢去投更長期的項目。企業不管生存還是發展,核心還是現金流管理的問題。所以企業家往往思考的焦點是企業未來的現金流在哪兒,未來的現金流多大等。如果這些問題不解決,談戰略共識就是空對空,落不了地,因為最後所有的經營還是體現在三張報表上,所以我認為,在回歸VBM思考時,首先要注重運營現金流的問題。第二個要思考的問題是時間,時間無非就是增長的速度。什麼時候現金流才能翻番?如果說增長管理是戰略管理的核心,那就需要談到增速問題。如果回歸到現階段的管理,有一個基本法則,叫“72法則”,我們有時候也據此給企業定營收或利潤總額增速是多少。簡單來講,大家拿“72法則”來倒推年均增速定到多少比較合理,達不到這個增速一定需要反思經營上是不是出了問題。這個核心是從資本回報的角度即現金流的角度思考企業增長速度。第三個要思考的問題是風險評估。從财務的角度來講,外部的系統風險可以通過貝塔系數來度量和評估。越是外部環境不确定,企業内部越需要做風險評估,或者是風險建模。前面我所說的那家集團公司制訂價值增長因子時候,專門将風險作為一個增長因子進行管理(可能很多企業認為風控管理是一個成本項),他們認為把風險評估好、管理好,實際上就會帶來企業的價值增值即企業現金流的增長,因為能夠把一部分風險提前預估、評判、規避、分散。所以風險管理實際上是企業價值管理中很重要的内容,我們在VBM項目管理咨詢中專門會考慮到風險因子,用風險因子度量資本的成本問題。比如風險成本大,資本成本要求高了,折現率就要求高一點。總的來說,從财務的角度來講,在目前這種不确定性環境漸漸成為常态的前提下,我認為企業最大的思考是現金流的問題,是增速的問題,是風險的問題。
有話要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