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社會 > 正文

三胞胎被富人、中産、窮人家庭分别收養,20年後呈現驚人變化......



我們如何成為今天的自己?先天和後天,究竟哪個對我們的成長的影響更大?
人們為此争論不休。

但有人或許能回答這個問題。
他叫鮑比·沙弗蘭:
“當我講我的故事的時候,人們并不相信。換做是我,我也不會相信别人講這樣的故事。但是,我還是要講。而且它是真的,每個字都是。”

          
       

01

那是1980年,大學開學的第一天。
19歲的新生鮑比,獨自開車前往離家110英裡遠的沙利文縣社區學院報到。
這個有點社恐的男生對全然陌生的校園環境并不适應,内心難免有些緊張和惶恐。


可意想不到的是,校園裡,素昧謀面的同學們對他的态度卻都異常友好,熱情洋溢地跟他打招呼:
“嗨,你好嗎?”
“你這個夏天過得怎麼樣?”
似乎都是他的老相識了。
這……開學第一天就對他一個新生就如此熱情?
鮑比納悶極了。

直到接下來他聽到有人在背後對他說——
“歡迎回來,艾迪”。
“艾迪,你好嗎?”

哦,原來是認錯人了:
“我不叫艾迪,我剛來。”
“當然,艾迪,你真風趣。”
“我不是艾迪,我不知道艾迪是誰啊!”
鮑比不停地、無奈地解釋,可根本沒人相信他不是艾迪。

等他迷迷糊糊地到了宿舍,屁股還沒坐熱,一個男生闖進了宿舍,一臉驚詫地看着鮑比——
同樣的笑容、同樣的頭發,同樣的表情,這和艾迪一模一樣。

但男生确信眼前的這個人不可能是艾迪,因為身為艾迪的好友,他清楚地知道,真正的艾迪還沒有返校。

正當鮑比愣神之際,男生開口的第一句竟然是:
“你是被領養的嗎?”

鮑比:“是的。”
“你生日是7月12日嗎?”
鮑比:“是的,1961年7月12日。”
男孩大喊:
“哦!天哪!你不會相信的,你有一個孿生兄弟!”
驚叫之餘,男生拉着鮑比跑向了最近的電話亭,開始打電話。
激動的心,顫抖的手,像瘋了一樣向電話另一端的艾迪重複:
“艾迪,你不會相信的……你不會相信的!”

于是。
兩個“陌生”的雙胞胎兄弟,時隔19年,因為考上了同一所大學而見到了彼此。

初見時,他們像照鏡子一樣晃動身體,搖晃着腦袋,緊緊盯着對方,生怕這一切隻是一場離奇的夢而已……
如此奇聞,被傳開之後,吸引了各大媒體的注意。
《紐約日報》的記者不相信會有這種事情在現實裡發生,不惜高價租下一架飛機,以最快的速度趕去面見當事人,以驗證真僞。

而千裡之外,有人透過報紙也驚奇地發現,照片中的兩個人,與他們的朋友——大衛·凱爾曼,十分相像。
無論是從長相、身材、發型,還是雙手的習慣性動作,都一樣!

就這樣。
大衛與鮑比、艾迪取得了聯系。
而在此之前三個完全陌生的男孩,第一次見面,那種刻在基因裡的親近感和默契感已經說明了一切。

他們都曾練過摔跤,都喜歡吃中國菜,抽同一個品牌的香煙,喜歡同一種顔色,鐘意同一種類型的女性......

最不可思議的巧合是,領養他們的家庭都有一個同樣是領養來的年長他們3歲的姐姐。
根本不用懷疑,他們就是三胞胎兄弟!


鮑比、艾迪、大衛的離奇經曆,很快就占據了包括《人物雜志》、《時代雜志》、《紐約時報》、《好管家》......在内的所有北美主流媒體的頭版頭條,幾乎以刷屏的方式霸榜各大電視節目。
仨兄弟一夜之間成為頂流。

他們自己也非常的聰明,懂得如何利用“流量”維系自身的商業價值,進行了快速變現。
在沒有任何經紀公司的介入下,兄弟三人接演了一部麥當娜投資和主演的電影。

▲電影《神秘約會》劇照


甚至,合夥開了一家名為“三胞胎”的餐廳,餐廳運營第一年,就狂攬了一百多萬美金。

後來,兄弟三人幹脆租了一所大公寓,搬到一起。
出生以來,他們終于得以共享一張專屬于“三胞胎”的“嬰兒床”。

此後,工作、戀愛、結婚、生子,人生中所有重要的時刻,三兄弟都在一起,形影不離。

正當所有人都以為這個故事迎來了一個完滿的結局之時,事件走向卻迎來大反轉。
          
       

02

其實早在三兄弟剛剛團聚時,三個家庭的養父母們就意識到了這個“故事”的嘩點:
同卵三胞胎為什麼會被分開領養?
領養家庭裡,為什麼“碰巧”還都領養了一位年紀一樣的女孩?
而從本人到養父母,竟然都對三胞胎的身世和他們的原生家庭背景毫不知情?
三個領養家庭找上了當年的領養機構——成立于1916年的路易斯·懷斯服務。
這是紐約乃至全美最負盛名的領養機構,其負責監管的董事會成員,都是來自紐約的社會、金融、政治界的精英。

三個領養家庭的父母趕赴紐約,就當年的領養細節與領養機構的高層面談,讨要一個說法。
讓人意想不到的是,領養機構的精英們毫不遲疑地承認了19年前,他們故意隐瞞三胞胎身世背景的事實。
“為什麼?”6位父母幾乎異口同聲地問道。
對方不慌不忙地解釋:
“因為三胞胎同時被安置在同一個領養家庭的概率太小,我們是為了三胞胎的最大利益才選擇将他們分開。”

大衛的父親當場大怒:
“我們會收養他們三個的!”

可董事高管們隻是冷冷地表示了遺憾和歉意,不再作任何多餘的解釋。
更可怖的是,面談不歡而散後,鮑比的父親因為把傘落在了會議室裡,而原路返回取傘。
接下來,他看到了戲劇性的一幕,讓他畢生難忘——
剛剛結束會議的領養機構高管們在開香槟慶祝,如同劫後餘生一般互相敬酒!

這太不同尋常了,事情絕不是領養機構聲稱的如此簡單。
為了維權,三個領養家庭前前後後聯系了多家紐約著名的律師事務所,試圖将不負責任的機構告上法庭。
可是無一例外的,所有律所都拒絕受理這檔官司,訴訟不得不宣告流産,事情也就不了了之……
直到10餘年後的尋常一天,兄弟三人接到了一位作家——勞倫斯·賴特的電話。
電話裡,賴特說出了真相。
原來,為了給《紐約客》撰稿,賴特就有關雙胞胎被分開撫養的資料進行調查。

極其偶然的機會下,他讀到了一篇毫不起眼的科學文章。
文中引用了一項秘密進行的科學研究,研究的重點就是将剛出生的同卵多胞胎嬰兒人為地分開養育。

這些孩子都來自同一個領養機構——
路易斯·懷斯服務。
也就是說,領養機構是有預謀地将三胞胎安置在三個結構類似的家庭,對他們實施超長時間的監測和觀察。
這就是為什麼,三個男孩的領養家庭都是父母雙全,家裡都有一個大他們2歲的同樣是被領養的姐姐。

以确保三胞胎成長環境保持高度相似,而唯一的“變量”就是領養家庭的父母收入和階層的差異。
多胞胎孩子們如同小白鼠一般成為了實驗素材,細思之下令人不寒而栗。

兄弟三人就此恍然大悟,他們終于明白了為何自己從小到大,總是不斷有年輕的陌生男女定時到家中給他們錄影像、做測試,一邊觀察,一邊做筆記。
智商測試、個性測試、眼手協調測試、方枘圓鑿測試、羅夏墨迹測試......甚至運動、遊戲時,都有人在一旁跟蹤錄像。


該領養機構在最開始就告知領養家庭,他們會跟蹤孩子的成長發展,但并沒有告訴他們另外兩個孩子的存在,以及他們這些跟蹤數據的真正用途。
更可怕的是,以科學為名被拆散的同卵多胞胎,遠不止鮑比、艾迪、大衛他們三個。

随着越來越多的同卵多胞胎被發現,人們還意外地發現:
除了家庭結構相似之外,這些被強行拆開的多胞胎的親生父母,絕大部分存在精神問題。

事件揭秘者 作家 勞倫斯·賴特

這是否說明,秘密實驗的目的,其實是為了研究精神疾病的可遺傳性呢?
疑窦重生,謎團重重,使得整個事件愈發撲朔迷離。

          
       

03

在作家賴特的努力下,主持策劃了這項冷血實驗的負責人露出了真容——
大名鼎鼎的美國精神病學偉人之一,時任弗洛伊德檔案館主任的,彼得·紐鮑爾。

可彼得·紐鮑爾對實驗三緘其口,他隻是堅持認為自己做的是正确的事。
2008年去世前,他還将所有資料封存在了耶魯大學的檔案館。
圖表、錄像、錄音、家訪等研究資料被分裝在《兒童成長中心領養研究記錄指南》的至少66個檔案文件夾内。


不到2066年,除非得到“猶太家庭與兒童服務委員會”的書面授權,包括實驗對象在内的所有都無法看到實驗的全貌。

而這個委員會,其實就是彼得·紐鮑爾生前的實驗資金的提供者,是一個權勢熏天、政治根基非常深的秘密組織。


事實上,該實驗在1980年就宣告終止。
也就是三胞胎重聚的那一年。
似乎是重聚事件引發的巨大關注,讓背後的大人物心生忌憚,因而匆匆塵封了研究,并極力阻止某些事情曝光。
萬般無奈之下,紀錄片《孿生陌生人》的節目組輾轉找到了彼得·紐鮑爾當年的研究助理,娜塔莎·喬斯弗維茨,以及參與該實驗的研究人員,也是當年秘密實驗的記錄者,勞倫斯·帕爾曼。
據帕爾曼證實,該項實驗旨在:
通過更長時間、更近距離的觀察多胞胎的成長軌迹,了解育兒實踐是如何影響孩子成長的。

研究人員 勞倫斯·帕爾曼

“我們是如何成為我們的,有多少先天因素,有多少後天因素,才能把我們塑造成我們?” 這也是心理學界一直很想搞清楚的問題。
至于彼得·紐鮑爾研究出了什麼結論,直到2066年,就别指望會有人知曉了。
研究助理娜塔莎雖然并未參與實驗,但她反複為這項有悖人倫的實驗做辯解:
“如果我們可以把他們(同卵多胞胎)放在不同的環境下,我們或許可以一勞永逸地解答'先天還是後天’的悖論。
“這是一項不朽的研究。

▲研究助理,娜塔莎·喬斯弗維茨


勞倫斯·帕爾曼更是直接表示:“我從未覺得自己有責任”。


“這似乎不是什麼糟糕的事情,沒有人說'把孩子分開多麼得可怕’,任何人都不會有這種想法。”

果真如此嗎?
          
       

04

事實上,節目組多方了解,被當作“小白鼠”的雙/多胞胎中,有多人與親生父母一樣,後續患上了嚴重的精神或心理疾病,結局并不美好,包括三胞胎兄弟。

對于他們來說,再次團聚是幸運的,成為實驗對象卻是可悲的。
由于缺失了彼此十九年的人生,盡管感情深厚,但三胞胎不懂得如何在困難中相處、溝通,很難如何适應彼此不同的想法和各自迥異的個性。
随着餐廳生意的擴大,三人的矛盾也越來越多。
鮑比感到被排擠,選擇離開。
艾迪和大衛又覺得自己遭到了親兄弟受到了背叛,關系出現了裂痕。
最受打擊的是艾迪。

鮑比離開之後,艾迪開始變得喜怒無常,異常沮喪,患上了嚴重的躁狂抑郁症。
絕望之際,艾迪在家中開槍自盡,結束了自己的生命。
吊詭之處就在這裡。
為什麼三兄弟中隻有艾迪是這樣?
是艾迪的抗挫能力比較差?
還是因為艾迪比較倒黴,恰好遺傳了親生母親的精神疾病?


一直以來,人們總是津津樂道于他們的高度相似,卻忽略了三胞胎身上更多的不同點。
更何況,他們當年被領養機構分别送往三個完全不同的家庭長大:
鮑比的養父母分别是醫生和律師,家境殷實,生活條件優渥,居住在富人區。
但從小到大,由于工作繁忙,養父母幾乎沒有陪伴和參與過鮑比的童年。
所以,鮑比更獨立早熟,總是害怕給别人添麻煩,遇事習慣自己解決問題


艾迪的養父是受過大學教育的高校教師,居住在一個普通的中産階級社區。
艾迪的養父為人嚴肅苛刻,生活方式十分軍事化,可以說是個嚴格的管理者,控制欲比較強。

艾迪的養父


雖然養父内心很疼愛艾迪,但他從不吐露心迹,也不表達愛意,整個家庭氛圍安靜而苛刻。
在這種環境中長大,性格敏感内向的艾迪總覺得自己身處不正确的地方。

與兄弟們良好的家庭條件不同,大衛的家庭受教育程度是最低的。
他的養父母都是移民,靠做小生意為生,屬于低收入的藍領階層。
而神奇的就是,三胞胎團聚之後,鮑比和艾迪卻都喜歡賴在大衛的家裡。

原因就是,大衛的養父母都慷慨溫暖的人。
尤其是養父,所有認識他的朋友都喜歡他的為人。

三胞胎和大衛的養父也最是親近,他們常常一起玩樂,一起聊天。

也正是大衛養父的寬容和豁達,讓大衛成為了三胞胎當中,人格最健全的、心性最開闊、最明快的那個。
這項不人道的秘密實驗的研究結論,似乎已經呼之欲出了……

“您的分享,是對我們最大的鼓勵”
*作者簡介:青榄家長地帶(ID:educool):100萬中小學生家長聚集地,傳播科學的教育理念、實用的教育方法,讓育兒變得更輕松;研發并提供各學科趣味小課,讓孩子愛上學習。

你可能想看:

有話要說...

取消
掃碼支持 支付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