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捧坯土的鳳凰涅槃猶如激蕩起伏的人生,曆經千錘百煉,方成大器....随着曆史的變遷和時代的發展,人們對瓷器的要求越來越高,更多人崇尚自然,追逐古樸;而建盞火與土冶煉出斑紋色界的藝術,又是符合這樣的審美标準,燒制出的建盞古樸脫俗。那麼建盞的斑紋你真的了解嗎?
這些斑紋是如何形成的?
建盞的斑紋主要有哪幾種?
建盞斑紋又有什麼特點?
建盞在宋代又得到了怎樣的贊譽呢?
此篇,筆者為你解答。
建盞斑紋主要有曜變、鹧鸪斑、油滴、兔毫等,下文主要對常見的兔毫、油滴建盞的形成原理進行揭密。
1、兔毫:兔毫斑紋外在表現變化比較大,不同建盞之間斑紋長短、粗細、曲直、疏密均不相同,甚至相同建盞不同部位差别都較大。
兔毫的形成原理:兔毫結晶物質填充在一串類似魚草的鈣長石晶間,這串魚草在釉淺處浮出釉面,在釉深處就沉入釉中,兔毫的形狀取決于魚草的沉浮狀況。
2、油滴:油滴斑紋燒成不管從溫度還是還原氣氛都有更高的要求,可以這麼說,一不小心,油滴斑紋可能就完全消失了、也可能銀色斑紋變灰了、也可能銀色斑紋上面有髒污感,十分影響美觀。
油滴的形成原理:可以概括為浮萍機理。簡單說來氧化鐵在接近1300℃左右的高溫下分解成單價鐵和氧氣,沸騰的釉面裡帶着鐵的氧氣泡不斷産生逸出釉面,他們富集到的單價鐵浮在釉面上,像水面小片的浮萍。這些浮萍三五相遇,拼合成大的包裹團,那就是油滴的斑紋。顯微鏡下可以看到他們挨在一起,而非熔為一體,所以彼此之間有明顯的溝紋。
“建盞”釉料獨特,在燒制過程中能産生不同的筋脈和色彩,因而成品的釉面呈現兔毫狀、油滴狀或曜變狀,溫潤晶瑩,瑰麗悅目,具有典型的中國民族風格和濃郁的東方藝術色彩。
建盞入窯一色,出窯千變。天下間沒有兩件一模一樣的建盞,可以說,每件建盞都是孤品。但建盞斑紋的歸類,曆史以來都沒有過系統的闡述,尤其是東渡日本後,日本人命名的“油滴”、“曜變”更是讓建盞斑紋名字各一。
本文羅列的曜變、白斑、金斑、銀斑、羽斑、毫斑(介于毫與斑之間)、金毫、銀毫、絲毫、金彩(描金)、烏金、綠釉、柿釉、芝麻紋、牛毛斑、鐵鏽斑等多為目前主要種類,更有一些極特殊的釉色或窯變就沒收入其中了。
曜變建盞紋飾特點
建盞的曜變斑其實是圓環周圍的薄膜,它像光暈,以圓環為中心向外散射,構成斑紋的物質最分散,最自由,能沖破形的束縛。曜變斑的主要特征其實是“影像”,而不是“形狀”。這些“影像”是結晶物質在釉面劇烈動蕩留下的蹤迹,實質是“形狀”劇變的結果,所以它沒有具體的形狀。可以說是無形之形,無狀之狀。這些“影像”隐隐綽綽,清晰不一,飄忽不定,玄之又玄。與老子所描述的深層靈物的行蹤相似。 “迎之不見其首,随之不見其後”。 “唯恍唯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
曜變斑在釉面上的分布也最無規律,最不均勻。曜變是國際公認的瓷釉藝術的“神品”,現代陶藝家經過數十年甚至幾代人的努力,至今還無人能燒制。可見人們獲取真正能“傳神”的物的能力極其有限。
由以上分析可知,從鐵紅晶花到曜變斑,斑紋的邊界和形狀從有确定到不确定,從平面到立體,從單一到多樣。構成斑紋的物質由集中到分散,不自由到自由。淺層的斑紋由于形狀較單一,一件作品中雖然斑點很多,但到處一個樣,其實隻要少數斑點就可代表。即使器型很大,實質不大。
鹧鸪斑建盞紋飾特點
鹧鸪斑是建窯産品中較為名貴的産品。鹧鸪斑的羽毛顔色在北部呈紫赤相間的條紋,胸羽則有白點正圓如珠,這種胸羽的正圓白點為其他鳥類所沒有。建盞的“鹧鸪斑”即指釉面呈獻出類似于鹧鸪鳥胸部散綴正圓白點的形狀。但鹧鸪斑究竟是什麼樣的建盞釉面,學界仍有争議。
鹧鸪斑形成是浮萍機理,釉面斑點是由許多小斑點拼合而成。小斑點像浮萍在釉面上漂遊,随機而遇靠在一起,組合成許多形狀不一的大斑點,斑點内的結晶物質沒有連成一體,是分散的,所以有肉眼可見的溝紋。銀色斑很容易變灰或消失,甚至在一個斑點中(即很小的範圍内)就可以觀察到這種變化,斑點的邊界在平面和縱向上的變化都很大。
高溫時,結晶物質在釉面漂遊,分分合合,在縱向突起又沉入,突起變灰色,沉入就消失。所以鹧鸪斑形狀變化劇烈無常,有明顯的立體感、層次感。它的燒成受坯、釉、窯溫和還原氣氛的嚴重制約,燒成範圍極窄。鹧鸪斑建盞不同部位的斑點優劣差别大,很不均勻。
油滴建盞紋飾特點
油滴盞的釉面密布着銀灰色金屬光澤的小圓點兒,形似油滴。“油滴”的形成其實是鐵氧化物在釉面富集,冷卻後析出晶體所緻。呈赭(zhe)黃色晶斑的稱“金油滴”,在黑色釉面上呈銀晶斑者稱“銀油滴”。
華北油滴受氣泡機理控制,斑點形狀與氣泡破裂後釉面狀況有關,一個斑點中結晶物質分布從中心到邊界沒有明顯的規律變化。華北油滴斑點形狀受到窯溫制約,如果溫差較大,不同部位的斑點差異也變大。斑點的邊界雖然都在同一平面上,但不定呈圓形,所以形狀變化比鐵紅晶花大。華北油滴的燒成難度比鐵紅釉大。如果燒銀色的華北油滴,其斑點很容易變灰色或消失,變灰的斑點突出釉面,消失的沉入釉中,其斑點的邊界變化幅度較大,所以形狀變化較大,它受到窯溫和還原氣氛的制約,燒成範圍就更窄。
兔毫建盞紋飾特點
建窯兔毫斑紋不僅有長有短,有粗有細,有曲有直,有疏有密,斑紋邊界在平而上的變化比油滴大,尤其還存在縱向變化,即有隐有顯,所以兔毫形狀清晰不一,各種各樣。兔毫建盞不同部位的斑紋差異較大,即碗上部的斑紋較密,下部較稀,分布不均勻。褐色兔毫的結晶物質是填充在一串類似魚草的鈣長石晶間,這串魚草征釉淺處易浮出釉面,在釉深處就沉入釉中。而且這串魚草既把結晶物質套住,又使結晶物質相互隔開。結晶物質是分散的,既不像華北油滴堆積在一起,也不像鐵紅晶花有序排布,隻有浮出釉面的結晶物質才能靠攏。優秀褐色兔毫盞的燒成受坯、釉、窯溫的制約,燒成範圍很窄,難度很大。
黑釉茶盞如此高貴,除閩北盛産優質名茶之外,還與宋代盛行鬥茶風氣有關。自宋代以來,建盞倍受垂青,使得不少文人騷客争寵趨雅,寫就了衆多贊譽建盞的詩詞。
宋徽宗趙佶治國無能,卻精通書法、茶道。由他著作的《大觀茶論》裡說道:“盞色貴青黑,玉毫條達者上。”
就指明建盞出産的兔毫盞釉色黑,毫毛長,為上佳茶具。他在《宮詞》贊曰:
兔毫連盞烹雲液,
能解紅顔入醉鄉。
其意指用兔毫建盞烹建溪上好的茶餅,香雲缭繞,能使在旁的美女都陶醉進入夢鄉。
北宋名臣範仲淹在與浦城籍的同僚章岷鬥茶時寫的《和章岷從事鬥茶歌》一詩曰:
黃金碾畔綠塵飛,
紫玉瓯心雪濤起。
鬥茶味兮輕醍醐,
鬥茶香兮薄蘭芷。
其意思說:用貴如黃金的小龍鳳團茶餅飛快碾出的茶末尤如綠色的塵沫,放在建窯燒成的紫玉瓯中用沸水沖泡,茶水如雪花湧起,好看極了。鬥茶出的那美味連佳肴美酒也遜色,鬥茶出的那香味就連蘭花荷花也不如。
著名詩人黃庭堅與詩友品茗鬥茶中,即席賦詩曰:
兔盞金絲寶碗,
松風蟹眼新湯。
其意說在鑲有金絲邊的兔毫寶盞裡,小龍鳳團茶經碾磨後,茶湯會呈現出狀如蟹眼般奇觀,剛剛沸響的茶霧香氣随風飄蕩。
詩人黃庭堅在品嘗建瓯茗茶時,對建窯出産的鹧鸪斑碗盞贊賞不已。他描述道:此寶碗斑紋令人眼花缭亂,猶如在山谷裡的水簾中的流水與天上的明月一起,相交輝映。
南宋著名詩人楊萬裡在他的詩詞中一再提到兔毫盞。對兔毫盞的認識遠比一般人深入,描述的也很細緻。他在《以六一泉煮雙井茶》詩中寫道:
鷹爪新茶蟹眼湯,
松風鳴雪兔毫霜。
細參六一泉中味,
故有涪翁句子香。
此詩中的“鷹爪”為茶名,“涪翁”則指黃庭堅,其号為涪翁。“鷹爪新茶蟹眼湯,松風鳴雪兔毫霜。”這一句中,“松風”與“蟹眼”一樣,形容的是水沸騰的程度。“松風”是從聽覺上在感受,“蟹眼”是從視覺上在感受。這句可以這麼理解,“鷹爪”新茶末被調成了羹狀後,用剛剛開始沸騰的水(蟹眼)點拂,此時,耳邊聽到的是水沸騰之“松風”聲,眼睛看到的是茶湯中泛起的雪白泡沫“乳花”,與兔毫盞中如霜的毫紋交相輝映。好一副聲色并茂、怡然自得的茶苑風貌!
公元1178年,陸遊被朝廷貶到武夷任武夷沖佑觀主持時,時常用建盞鬥茶,以文會友。他對建盞贊譽有加。他在《閑中》一詩中贊道:
活眼硯凹宜黑色,
長毫瓯小聚香茗。
詩人在鬥茶中,認為用建盞鬥茶最适宜。盡管兔毫盞瓯小,但鬥出的茶香令人叫絕。
譽美建盞詩中最負盛名的當屬宋代大詩人蘇東坡。他對建盞情有獨鐘。1089年,他到杭州任知州時,在西湖北山葛嶺壽星寺小叙。
此時,住在西湖南山淨慈寺的南屏謙師聞訊趕去拜會,并親自為蘇東坡當場點茶。蘇東坡深知謙師點茶有道,品飲了謙師親手點的茶,更覺謙師茶藝高明,于是當場做詩《送南屏謙師》,以示慶賀。詩曰:
道人曉出南屏山,
來試點茶三昧手。
忽驚午盞兔毫斑,
打作春甕鵝兒酒。
蘇東坡認為:大名鼎鼎的道教大師——來自南屏山有着三昧點茶高手的處謙大師鬥茶,現場露了一手點茶的絕活,令蘇東坡歎為觀止。他更為驚訝的是看到道人用當時最為名貴的兔毫斑黑釉建盞。于是,他用春甕釀制的最為高檔的酒香比作鬥茶出來的茶香,以此來贊譽道人高超的鬥茶手藝。
此外,最早督創小龍鳳團茶餅的北宋名臣蔡襄在贊譽建茶的《北苑十詠·試茶》詠道:
兔毫紫瓯新,
蟹眼青泉煮。
雪凍作成花,
雲閑未垂縷。
他在詩中這樣描繪道:用新燒成出來的兔毫紫瓯(即紫黑色的建盞)茶具和青泉烹茶,當沸水初滾時,便可清晰地看到如同蟹眼一般的沸水。随之用竹筅擾動茶餅在沸水中,茶湯的湯面上會凝着一層如同雪凍花一樣的泡沫,而茶湯泛起的香味似閑雲飄蕩,且無水痕。
謝謝大家讀完全文!
有話要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