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藥的臨床運用遠不止祛風散邪、發汗解表,其藥性功用可概括為“散邪、燥濕、升陽、升清”。其中“風藥勝濕”、“風藥升陽”、“風藥散火”是靈活運用風藥的典範。筆者認為風、寒、濕、火諸邪均可配伍運用風藥,風藥的臨床運用見于胃病、洩瀉、下痢、便秘、頭痛、黃疸、水腫、内傷發熱、痿證、崩漏、白帶過多、淋濁、鼻病、皮膚病、腸風下血等各個系統病症中。
風藥即羌活、獨活、荊芥、防風、升麻、藁本、蒼術、白芷、威靈仙、秦艽之類,筆者認為它的臨床運用遠不僅在于祛風散邪、發汗解表,至少涵蓋以下幾個方面:
一是風藥勝濕。筆者認為諸凡胃病、洩瀉、頭痛、黃疸、水腫、崩漏、帶下、淋濁等種種疾病由濕邪為患者,均可配伍風藥治之;
二是風藥多輕揚上行,辛散升浮,能開太陽、升清陽、通督脈,張元素在《醫學啟源》中概括之為“風、升、生”。凡久瀉、崩漏、帶下諸病由于清陽不升引起者,均可于應證方中配伍風藥治之。《素問·陰陽應象大論》雲:“清氣在下,則生飧洩;濁氣在上,則生嗔脹”,清陽升而濁陰降則諸症平;
三是風藥能散邪。其“邪”字當理解為風、寒、濕、火諸邪,而不僅僅限于風邪,故而筆者認為陰寒困于四肢之痹證、濕邪蘊于脾胃之胃病、陰火郁結之内傷發熱等等均可運用風藥配伍治之。
綜上所述,藥類法象,筆者将風藥的特性概括為“散邪、燥濕、升陽、生清”八字。金元醫家李東垣悟透風藥的特性而創“升陽除濕”和“升陽散火”法,每集大隊風藥于處方中,乃是靈活運用風藥的典範。風藥的臨床配伍運用可散見于各個系統病症中,現舉例如下:
一.風藥治療胃病
胃病夾濕而見舌苔粘濁厚膩經久不化者,治療時适當配伍風藥,可以鼓舞胃氣,宣通化濕,以助他藥之效,防風是常用藥物之一,加此一味,常取得意外之效。
因苦寒藥久服而緻胃濕經久不化者,也可酌配少量風藥,如羌活、防風等。
肝木橫逆犯胃的胃痛病人,見情緒波動則胃痛陣發、發則大便洩瀉,可于方中配伍藁本、蒼術等一兩味風藥。
二.風藥治療洩瀉
早在《素問·風論》就有“舊風入中,則為腸風、飧瀉”之記述。風性善動,風邪入腸,水氣相搏則腸蠕動活躍而緻腸鳴、便洩,此即“腸風”之象,類似于現在的腸易激綜合症。
急慢性腹瀉的治療要重點抓五個環節:“腸積”“腸水”“腸熱”“腸寒”“腸虛”,風藥治療腹瀉的靶點有三個:
1“腸積”:主要表現為腸鳴、腹脹、腹痛;腹痛則瀉,瀉後痛減;後重、排便不暢,脈實,舌根苔厚濁等,在理氣、消導、暢腑藥中加入一兩味風藥,可以利用風藥的走竄之性加速前藥消積導滞的作用,同時,風藥具有良好的止痛作用。
2“腸水”:表現為大便稀溏不成形甚至水樣便。用“羌活8防風8+炒薏仁20車前子20”的組合,利用風藥打開太陽,将陽明腸腑中過多的水濕引導到足太陽膀胱裡,西水東調(注:陽明位于西方,太陽位于東方),減少腸腑水濕使大便脫水,從而迅速使大便成形。
張從正用風藥發汗治飧洩,雲:“飧洩不止,日夜無度,完谷不化者,發汗可也”,且在《儒門事親·卷二》中有病案可證。喻嘉言《醫門法律》明确提出運用逆流挽舟法治療水谷下流之病,挽之升舉而從表解,确有療效,逆流挽舟治療洩瀉的代表方如人參敗毒散、荊防敗毒散,觀其具體用藥即是運用了羌活、獨活、柴胡、前胡等風藥。
3“腸虛”:見大便洞洩無度,全身一派氣虛下陷之象,健脾益氣藥伍用風藥可以托住下陷之清氣并生發之,以固護正氣。
三 風藥治療便秘
潤腸丸出自李東垣的《脾胃論》,全方組成為:羌活;當歸、炒桃仁、麻子仁、大黃。煉蜜為丸。治大便秘澀、幹燥,閉塞不通。疏風、潤燥、和血,自然通利也。
三化湯:羌活;厚樸、炒枳實、大黃。治中風外有六經之形證,先以加減續命湯,随證治之,内有便溺之阻隔,複以此導之。
《古今圖書集成·醫部全錄》中有“威靈仙丸”:“治高年津枯便秘。黃芪、威靈仙;炒枳實各等分,為末,蜜丸如梧子大,每服五七十丸,不拘時,姜湯白湯飲下,忌茶。”即記載了風藥威靈仙治便秘的經驗。
民國名醫張錫純學習邑中名醫劉肅亭用威靈仙之經驗,言大承氣湯合威靈仙服之,“借威靈仙走竄之力以觸發之,則硝、黃力之停頓者,可陡呈其開通攻決之本性,是以大便遂通下也。是威靈仙之于硝、黃,猶如槍炮家導火之線也。”張氏言“愚聞如此妙論,頓覺心地開通,大有會悟,後有仿此醫案之時,亦随手奏效”(《醫學衷中參西錄》)。
三晉名醫劉紹武先生創“利腸湯”,藥用威靈仙10克;白芍30克,蘆荟5克,甘草30克。治療習慣性便秘,言“大便難,常苦不下,它藥無效者,利腸湯主之”。亦取風藥威靈仙宣通之性治療便秘。
又如《仁齋直指》疏風散:羌活、防風、獨活、威靈仙、白芷;炒枳殼、炒槟榔、火麻仁、炒杏仁、炙甘草。主治風毒秘結。
便秘用風藥,一直覺得有點匪夷所思,有一次治療一位雜病患者,在方中用了少量風藥,欲解除她的頭痛,沒想到服藥後她的便秘竟得明顯緩解。我想到了輸液,液體之所以能順暢的點滴,一方面需要輸液管道、針頭的通暢,一方面也需要進氣管的通暢,前者是陽明的降濁象,後者是太陽的升清象,升降是相因的,有其升才有其降。如果把進氣管關閉,就相當于把太陽關閉,空氣無法進入,輸液瓶中壓力不夠,液體就會慢慢停止點滴,這就形成一個便秘的象,這個時候單用通便藥效果可想而知,如果我們加用風藥打開太陽,就像打開了進氣管,随着空氣的進入,瓶中的壓力增加,停止的點滴就會很快恢複,其實這也是一種提壺揭蓋的思路,這為我們治療頑固便秘拓展了思路。
四.風藥治療頭痛
風藥在治療頭痛方面的特殊運用體現在治療雷頭風,其病情較頭痛深重,且多在天氣變幻、刮大風時痛重,其痛為滿頭内皆痛,且重時有似風雷之聲,此乃風邪深入,閉塞清竅,不得發越疏散,經絡不通,風寒濕邪互相膠結,郁壅不散之證。病源在于風寒濕邪互相膠結,故而主要運用風藥祛其深入之風邪,除其膠結之寒濕,常以劉完素的清震湯為主,随證加減:羌活、升麻、藁本、蔓荊子、白蒺藜、荷葉;石決明、夏枯草;吳茱萸、蒼術。
五.風藥治療黃疸
風藥亦可配伍用于黃疸一症。衆所周知重症黃疸茵陳蒿湯必用,但若加秦艽、白鮮皮、威靈仙等風藥可以加強消退黃疸之效。當代名醫朱良春教授治療重症黃疸每以茵陳蒿湯加減,重用風藥威靈仙加強退黃之功,亦在此理。
六.風藥治療水腫
風藥與利水藥配伍,可以引導停滞水液的流動,有助于利水消腫。
七.風藥治療内傷發熱
風藥治療内傷發熱主要體現在“風藥散火”。“陰火”症見肌表形寒卻肢熱,筋骨間亦熱,扪之烙手,此為内傷發熱,實際上是三陽郁滞産生的一種“郁結之火”,治療當疏導三陽,開窗散熱。一方面用風藥打開太陽,一方面稍用苦寒藥清瀉少陽郁熱,一方面開暢陽明(這些病人或舌苔厚膩,或大便不暢,提示陽明開達的不好)。比如,升降散的結構,就是用蟬衣、僵蠶、片姜黃打開太陽,用大黃降瀉陽明。可以根據具體情況加入黃芩、生地等清瀉少陽之熱。趙紹琴先生就極善于用本方治療各種發熱症,甚至于把本方當做調氣方而用于雜病的治療。
八.風藥治療痿證
痿證治療上配伍風藥,可以展放氣機,貫通郁閉的經絡,引導氣血營養患處。
九.風藥治療崩漏
陳自明的《婦人大全良方》中載有治療婦女崩漏的五靈脂散、荊芥散、獨聖散,三個方子的藥物都為風藥,并對方義解釋雲:“以上三方,似非止血之藥,如荊芥、防風,皆是風藥,然沖任經虛,被風所傷,常緻崩中暴下。”可以說這是運用風藥治療崩漏的雛形。對運用風藥治療崩漏有更廣泛運用的仍是李東垣,用風藥治血病,李東垣卓擅其長。崩漏不止,屬于元氣下陷,氣不攝血,治以升陽除濕湯:黃芪、當歸、炙甘草;升麻、柴胡、防風、藁本、羌活、獨活、蔓荊子、蒼術。都是生發陽氣之藥,可以挽回下陷之氣,如此則不止血而血自止,不止漏而漏自澀。
十.風藥治療白帶過多
白帶為婦科常見病,常用羌活、升麻、柴胡、蒼術、白芷、藁本;炒黃柏;陳皮、黨參、炒白術、茯苓、炙甘草等。
十一.風藥治療淋濁
淋濁相當于慢性前列腺炎,清熱化濕為常法,但臨床實踐證明,濕邪重濁粘滞,久伏存留,單純祛濕,往往難以奏效。江蘇省中醫院何映教授提出從“風”論治慢性前列腺炎,認為一方面風藥能勝濕,有利于局部濕濁的芳化;一方面風藥有搜剔、宣達之功,與活血藥配伍有利于局部炎症郁結的解除。何教授之經驗方“風靈湯”即是由威靈仙、白芷、獨活、防風;紅藤、川牛膝、石韋、勾藤、萆解等組成。
十二.風藥治療鼻病
治療鼻病,長期鼻塞不通,不聞香臭,頭額昏沉,涕淚眵多。這是太陽不開,濕蒙清竅之象,以風藥為主組方,令元氣上出于陽道,常有良效。
十三.風藥治療皮膚病
治療瘙癢,常用荊芥、防風、羌活、獨活等風藥。
瘡瘍之證,發于皮膚之間,肌肉之上,是風濕熱毒郁滞于局部,不得疏散之象,《内經》所謂“營氣不從,逆于腠理,乃生癰腫”。治宜疏導三陽,流轉局部郁結的一氣。一方面用柴胡、羌活、防風、桂枝、紅花,開太陽,活血脈;一方面用黃芩、連翹等清瀉少陽郁熱;一方面用蒼術、大黃等暢達陽明,總之,以“周流”為核心思想,所謂“大氣一轉,其結乃散”也!體虛之人可适當加入黃芪、人參、當歸、炙甘草,以防邪毒内陷三陰,并可鼓舞正氣、藥氣,一鼓作氣,祛邪外出。
十四.風藥治療腸風下血
腸風下血是外風入腸,擾動腸絡導緻的腸道出血,在治療腸風下血時,可酌情配用荊芥、防風等一兩味風藥。槐花散和槐角丸是治療腸風下血的代表方,觀其配伍用藥,前者配用荊芥,後者配用防風,均是針對風邪入腸而設。
有話要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