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亮
1956年出生于江蘇省靖江市。現為江蘇省國畫院副院長,傅抱石紀念館館長,國家一級美術師,第十二屆全國政協委員,江蘇省美術家協會副主席,江蘇省文聯委員,中國藝術研究院特聘美術創作研究員、中國藝術研究院研究生院博士生導師,享受國務院專家特殊津貼,江蘇省藝術類高級職稱專業評審委員會委員。多次在國内外舉辦個人畫展。出版個人畫集六部
|薛亮:我是畫想到的,不是畫看到的。我的構思過程與一般畫家不一樣,一般畫家往往考慮畫什麼,我是先有一個抽象的感覺,然後理性地利用頭腦中的内存去組織出能表達這種意境的物象、結構。經典的繪畫語言隻要合乎我當時作品的精神内涵,都可借鑒,加減乘除,加以運用。無所顧忌地經營畫面,所以畫面的景物排列可能不合理,隻要合情就行,藝術的真實和生活的真實是兩碼事。
在繪畫中“情”是成就一幅畫好壞的根基,理法隻是一個手段,是形而下的東西。我的作品的創作過程可以這樣簡單化的表述,憑借對人生對社會對自然的觀照,首先有非具象的感覺,形成創造作品的原始沖動。如何将這種非形象化的情緒轉化為可視的景物?
這裡面就有一個繪畫語言:筆墨,形式符号,造型元素,景物的鋪陳,主觀創造的理性加工過程,是一個從造型上的從無到有的過程。這個過程就是讓意象的繪畫符号承載了主體的精神,承載了當時的創作情緒,構成一種和諧協調的畫面,傳達出一種意境,一種趣味,一種我對人生,對藝術,對社會的解讀方式,我努力使我的畫有魂,有神,有磁場,是紙上的生命體。這個生命體可以向讀者傾訴我的所思所感。
我努力做到人人心中有,人人筆下無,這是我追求的藝術上既自我,審美上又大同的理想境界。概括起來這種創作過程是由抽象的精神轉換為具象的圖式,再到筆墨的表述傳達出最初的精神内涵,這種創作方法具有循環性、繁衍性。用這種創作理念創作方式創作出來的作品我想是有點内涵的,有點深度的,是能夠打動人的,是能夠與觀賞者的人性中的真善美的東西啟發出來産生共鳴的,可能正是由于這種特殊的創作方式形成了我的繪畫面貌。
從精神到構思到選材到創作,再到向讀者釋放出這種精神的内涵,其實是一種心靈自由放飛的過程,是一個“心齋”的過程,欣賞者可以與作品産生精神交流,審美互動。另外,我自己覺得我的作品的圖式變化還是比較多的。我們通常往往把一種固定的繪畫方法誤以為是風格,其實風格即人,風格即作者的自然觀,人生觀,理解社會的獨特的角度,獨特的審美的總和。不是一種一成不變的繪畫套路,用筆用墨,造型章法上的慣性惰性,還是一句老話,風格即人。
薛亮作品欣賞
有話要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