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一遇的理工男,左手天文,右手寫詩
他似乎有那個才華牛逼症!
誰?先猜猜——
他是第一位以性為題材寫詩的詩人;
第一位提出圓周率概念的數學家;
第一位解釋了月食原因的天文學家;
地理學家、文學家、地動儀的發明者......
謎團到這,應該解開了吧!
他就是集萬千才華于一身的——
張衡。
他被稱為東漢版的達芬奇,是曆史上少有的百科全書式鬼才。
圖 | 源于新華網——新華社記者王曉攝
“張衡發明地動儀”這個事件,非但沒有上熱搜,反而成了當時的一個笑話。
公元138年,東漢洛陽傳開了驚人的消息:
“不得了啦,洛陽西邊發生地震啦!”
這消息正是從張衡那裡傳出來的。
然而,在洛陽,誰也沒覺察發生過地震。
幾天過去了,誰也沒聽說哪兒發生過地震。
“張衡吹牛!”“張衡瞎說!”
洛陽議論紛紛。
人們把他當成一個笑話,張衡一時社死!
直到一個從隴西來的蓬頭垢面的人說,那裡前幾天發生了大地震,急需救援!
人們這才開始意識到自己的愚蠢,并暗戳戳佩服着張衡。
隴西正是位于洛陽西面,且離得很遠。
張衡怎麼會知道那裡發生了地震呢?
實際上,地動儀動了。
地動儀是銅做的,直徑約3米,樣子像酒壇。
在這個“酒壇”的外壁上,倒挂着8條龍,朝着八個方向,每條龍的嘴裡都含有一個銅球。
哪個方向發生地震,哪個方向的龍嘴裡的銅球就震落下來。
那天,朝西面的龍嘴裡的銅球落下來了。
于是,張衡便能斷定是洛陽西面發生了地震。
對沒有手機的古人來說,哪兒地震了不能馬上通知皇帝,隻能派沒死的人,快馬加鞭把消息送到朝廷。
光是來回趕路便需要花費漫長的時間。
地動儀雖然不能預報地震,但是比人體感覺更敏銳,能立馬說出地震的大概方位。
皇帝可以提早準備救災糧,能少死成千上萬的人。
地動儀堪稱神器。
過了17個世紀,西方才出現類似的儀器。
張衡也成為了世界上著名的發明家,與阿基米德共享盛名。
畢竟如今,地震還是個人類無法解決的未解之謎。
可神奇的是,發明家隻是張衡的一個普通标簽。
張衡從小就愛看月亮數星星,跟在奶奶後面問這問那:
天上的星星有多少顆呢?
為什麼月亮一天一個樣呢?
……
在他眼中,那星辰大海裡,似乎隐藏着無數奧秘。
奶奶雖然很有耐心去聽問題,但東漢的人對此并沒有個科學的常識說法。
這些問題等待着張衡自己去解開。
為了求知,初長成少年的他,便四處訪學。
圖 | 源于電影《張衡》
他來到了當時的最高學府——太學,和崔瑗成為了舍友。
小崔年幼時父母雙亡,對天文興趣濃厚。
做完自我介紹,張衡抓着他肩膀使勁搖晃:我也喜歡看星星哎。
兩人常出雙入對,一起上課,一起去圖書館熬夜苦讀。
張衡在這裡,浸潤到了許多前人的智慧。
當張衡在書中得知了渾天儀的存在,他再也冷靜不了了。
那渾天儀是不知何時的文明,隻知道被記載為上古神器——
據說人們隻需要在屋内,便可知道某一克星當時在天空中處于什麼位置。
這讓張衡十分動心。
他立刻尋找一切有關于此的碎片資料。
費了多年時間,他終于把渾天儀改進成功了。
渾天儀的主體部分是一個大圓球,上面畫有恒星,赤道,黃道等。
張衡用齒輪設計了一套精妙絕倫的計時系統:
讓漏壺滴水推動着儀器旋轉,十分均勻,一天剛好轉一周。
他利用這個渾天儀,提出渾天說,即地球是圓的。
在當時人們的普遍觀念是天圓地方(蓋地說)時,張衡的這一主張無疑是更科學的。
他還發現了許多超前的事情:
如真正的月食原因,
以前古代有個迷信的說法就是天狗食月,他們認為是二郎神的哮天犬把月亮給吃了;
他還記載到了兩千五百顆行星......
這些成果,都被他寫進了《靈憲》這本書。
他被北宋皇帝封為西鄂伯,是大清第一個科學家——王貞儀的超級偶像。
即便曆史遠行千年,來到當代,對張衡的崇拜依舊不減:
1970年,聯合國将月球的一座山命名為“張衡環球山”;
1977年,将小行星1802取名“張衡星”。
這些榮譽,都證明了中國史上這位偉大天文學家的偉大。
牆上曆代先賢的畫像,始終微笑注視着這倆小夥子,從稚嫩的大一新生蛻變到老油條。
當東漢第四位CEO——漢和帝成功奪權時,便将外戚窦氏殺的幹幹淨淨。
東漢集團竟連個保安人員都要急招!
太學培養的人,終于派上用場了。
舍友崔瑗受邀出任縣令,離校前拉着他通宵喝酒。
在建功立業面前,張衡卻選擇了繼續數星星。
你以為張衡真的隻是個看月亮數星星的科學巨人嗎?
其實不然,他還是個文學家,關心着百姓蒼生。
擡頭能看到日月輪替,俯首盡是富貴貧賤。
他正準備用恢弘華麗的符文,諷谏當今皇帝要勤儉持國。
十年時間,寫了一篇《兩京賦》。
雖用時稍長,此文一塊布,便登上各大頭條熱搜,成了爆款。
就連東漢作協主席都頭疼得要命,急着買熱搜打壓文壇新秀。
水軍們表示很多字不認識,隻能扛着鍵盤評論道:
“這個實在沒法噴,下一個。”
張衡當選為漢賦四大家,與司馬相如、班固、楊雄齊名。
他不僅是東漢文學史上的代表者,也是潮流者。
張衡是第一位以性為題材寫詩的詩人。
這首《同聲歌》,把夫妻的新婚生活細緻地描繪出來:
衣解巾粉禦,列圖陳枕張。
素女為我師,儀态盈萬方。
衆夫希所見,天老教軒皇。
樂莫斯夜樂,沒齒焉可忘。
……
其中的列圖陳枕張,指的就是把“嫁妝畫”(指導性生活的圖紙)鋪在床上,然後夫妻二人共同觀摩、學習并實踐。
在當時,張衡可謂是一股泥石流。
文人騷客着眼于大場景大描寫,而往往忽略百姓的日常生活。
耳目一新的題材和用詞,讓人們對張衡刮目相看。
他名氣大漲,成功晉升為文學界新星。
大将軍鄧骘慕名來訪,請他出來做官。
鄧骘來頭可不小,他是外戚。
當時的東漢集團實權掌握在鄧太後手上,在皇位上坐着的漢安帝,隻顧着跟太監宮女玩耍。
或許是張衡看不起外戚,或是他隻想數星星望月亮。
總之,老鄧敲開了張衡的家門,卻沒能敲開張衡的心門,臨走時還客客氣氣的帶上門。
果然時隔不久,掌權多年的鄧太後病逝。
漢安帝聯合宦官誅殺外戚,鄧骘等人被迫集體自殺。
安帝釋放壓抑多年的帝王之怒,站在風口的太監們被捧上天。
正在此時,漢安帝聽聞了張衡的才華,連忙聘請原作者入朝上班。
圖 | 源于電影《張衡》
這一次是皇帝親自聘請,再怎麼也不能推脫了。
43歲的張衡成為了天文台台長,開始打工人生涯。
然而,此時的東漢剛被外戚弄的烏煙瘴氣,民不聊生。
如今又來了一群宦官,不務正業,隻顧食肉糜,把破爛的集團推向萬劫不複的深淵。
東漢王朝正在迅速腐爛。
張衡的工作雖然隻是看月亮數星星,但依舊憂患天下。
他給皇帝寫了一篇文章,列數宦官為禍的例子,四海積怨已深,請皇帝放在心上。
然而,正是這篇文章,讓張衡的人生波瀾四起。
災難即将臨頭!
圖 | 惜緣小和尚 ©
起初,皇帝與後,并無任何表示,隻是在年終的時候,升了他的職,加了薪。
許久,張衡才被皇帝召見。
皇帝問了他一句:
老百姓現在最讨厭誰?
這個答案顯而易見,就連旁邊太監都知道說的是自己。然而民不告官不究,别捅破這層窗戶紙就有緩沖帶。
那群太監們死死盯着他,張衡頓時覺得寒冰刺骨。
最後,隻能是胡說一通糊弄過去,然後倉促離去。
張衡退縮了,他隻說了幾句無關痛癢的空話。
人心太可怕了,比第一次見到天狗食日還恐慌。
即便如此,太監們依然容不下他。
污蔑诋毀,洶湧而至,張衡沒有做出任何辯解。
面對朝廷套路,他隻感到羞愧。
張衡是慫了嗎?
他明明寫了文章,卻沒有做好犧牲的準備嗎?
我想并不是的。
他隻是不想浪費了自己的生命去做無意義的事情。
當時的東漢朝廷已經被宦官這堆蟲蛀的差不多。
忠心的大臣已經被洗劫一空,留下的是宦官走狗,甚至連皇帝都被要挾。
不聽話,發一場政變就行。
問問題的那位漢順帝,就是被宦官扶起來的傀儡罷了。
張衡一旦表态,太監們下一秒就會除掉他。
我相信,他還是那位憂患天下的張衡。
當他被宦官排擠出中央,他被貶官到河間。
在此,他得知有個王叫劉政,是皇室宗親,吃喝嫖賭,帶頭犯法。
一上任就打黑除惡,張衡就拿着花名冊出去抓人,沒過實習期就整理的井井有條。
看着百姓們安居樂業,張衡的神情卻充滿疲憊。
幸而此時,好友崔瑷路過河間,兩人煮一壺酒,回憶幾十年前。
崔瑷:記得東觀修《漢記》的事嗎?
張衡:那是我人生一大憾事啊。
崔瑷:你當時是不是偷吃豹子膽了?
張衡:怎麼了?
崔瑷:你說司馬遷有十幾處寫錯了。
張衡:錯的就是錯的。
在好友之間的嬉笑怒罵中,當初那滿腔熱血的少年似乎又回來了。
沒有套路,沒有争鬥,沒有焦慮...隻有美好的懷念和眼前的那壺清酒。
真希望時間能停留。
兩位年過半百的老人大笑,然後悄悄擦掉眼角的淚水。
舉杯邀明月,痛快地喝吧!
有話要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