胸悶、心慌、乏力……
近年來,心髒疾病患者日益增多
其中,主動脈瓣膜病愈發常見
目前,全國乃至全球的心髒治療中心
大多以主動脈瓣置換為主要療法
但其面臨着諸多問題,療效有限
随着醫學技術的發展
主動脈瓣膜病治療方式叠代加快
在浙江大學醫學院附屬第一醫院心髒大血管外科
醫生們不斷突破困難、挑戰高精尖
成熟掌握保留自體主動脈瓣的成形術
避免了瓣膜置換帶來的問題
相關技術在全國乃至全球領先
日前,甚至成功為一位嚴重脊柱側彎的
馬凡氏綜合征患者進行微創主動脈瓣成形術
年輕女子遺傳這種病
心髒大血管能塞拳頭
浙江的于女士(化名),今年33歲,在老家一家小型私企從事會計工作,自幼就被查出患有“馬凡氏綜合征”,這是種遺傳性結締組織病,對患者的心血管、骨骼和眼都有不同程度影響,但在家人的精心呵護下,一直以來身體還算健康。
今年年初開始,于女士卻感覺自己時常胸悶,尤其是在爬完樓梯或騎車後,胸悶會明顯加重并有乏力感,便十分警覺地與家人趕到浙大一院心髒大血管外科就診。“我們通過網絡上相關報道,發現浙大一院在治療馬凡氏綜合征方面經驗豐富,于是便趕來尋求希望。”于爸爸說,同樣患有此病的妻子早在二十多年前便已去世,他希望更先進的醫學技術能挽救女兒的生命。
圖片來自網絡
詳細檢查發現,于女士的主動脈窦部已經嚴重瘤樣擴張,最寬處達到6.5厘米,相當于能塞進成年人一個拳頭。“馬凡氏綜合征患者除了有特殊面容外,最可怕的是會累及大血管導緻大動脈瘤樣擴張、破裂或夾層,誘發猝死。”接診的心髒大血管外科駱文宗副主任醫師解釋,主動脈窦部擴張引起主動脈瓣嚴重關閉不全,是造成她胸悶乏力的主要原因,而手術治療是唯一方法。
突破傳統困境
創新重建技術成功開展
“目前而言,主動脈瓣置換是治療主動脈瓣膜疾病的主要方式,但無論是機械瓣還是生物瓣,都不是原裝瓣膜,患者術後或需長期服用抗凝藥,存在血栓、出血等風險,或面臨瓣膜使用年限有限的問題。”駱文宗解釋,近年來,一種叫David手術的主動脈瓣成形術提供了治療新思路,它對“原産”瓣膜進行修複、重建,不僅能解決疾病根源,也避免了換瓣帶來的各種問題。
盡管這種技術在全球開展較少,但浙大一院心髒大血管外科經過多年臨床實踐,已能熟練開展主動脈瓣成形手術,技術在全國乃至全球領先,因此,治療團隊決定對她的主動脈瓣進行重建。
然而,一個新的問題又擺在團隊面前:原來,馬凡氏綜合征患者很容易發生骨骼畸形,而于女士因幼小家庭條件差,長期窩在一張小桌子前學習,久而久之胸廓畸形,心髒明顯偏向左側胸腔,這導緻常規開胸方式不能良好暴露心髒視野,給手術造成較大困難。
胸廓畸形,科室供圖
心髒大血管外科主任馬量教授立即組織大讨論,由于科室在微創主動脈瓣置換領域經驗豐富,于是融會貫通、創新性地決定從患者右胸第三肋切口,這樣不僅不用切斷胸骨,還将30厘米的手術切口縮小到6厘米。
目前,主動脈瓣成形術在全球心髒中心都開展較少,更何況是微創狀況下,可以說,這台手術具有“世界性難度”。日前,馬量主任醫師和駱文宗副主任醫師共同主刀,團隊在麻醉科、手術室等科室的配合下,為于女士進行保留自體主動脈瓣的微創主動脈根部重建手術。術中當主動脈開放後,于女士的心髒又恢複了一個年輕女子該有的活力,超聲提示功能良好,沒有一絲反流。
術前術後對比圖,科室供圖
術後第一天,于女士就在監護室拔除氣管插管,術後第二天轉回普通病房,目前已經康複出院。
主動脈瓣膜病迎來新機
浙一技術全球領先
“馬凡氏綜合征是一種常染色體遺傳性疾病,有明顯的家族聚集性特征。”馬量主任表示,這類疾病極易累及大血管,造成各類心髒疾病,嚴重威脅患者生命安全,因此建議有家族史的患者定期進行檢查,時刻關注血管健康。
近年來,主動脈瓣膜疾病困擾越來越多人群,人工瓣膜置換目前仍是治療這類疾病的主要方式。然而,最新的臨床觀察發現,置換人工瓣膜對治療主動脈瓣疾病的效果并沒有想象中的滿意。
随着科技和醫學的不斷進步,越來越多的治療方法湧現出來,尤其以對年輕病人(65歲以下)的自體瓣膜保留技術和對老年病人的經導管瓣膜置換(TAVI)技術為代表。目前在浙大一院心髒大血管外科,這兩種技術都已經得到了廣泛開展,走在了全國乃至全球前列,為大量患者帶來了福音。
浙大一院專家門診安排
點擊圖片查看大圖
點擊圖片查看大圖
點擊圖片查看大圖
有話要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