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健康養生 > 正文

患病後的10種常見心理表現

患者,或稱為病人,是一種社會的特殊角色。區别于身體或心理健康的人群,他們往往心理會發生一些變化,尤其在疾病變化快速或久治不愈的情況下,表現的更為明顯。掌握患者的心理對于醫務人員來說,特别是掌控疾病進展、好轉等至關重要。以下是常見的10種心理表現,患者或多或少都會有這些表現,醫務人員需要理解患者、找到問題點并與之更好地溝通。

1、慣性思維

慣性是一種心理定勢,患者看病之初,有些會幻想自己沒有患病,可能是醫生搞錯了,這是慣性思維造成的。而當疾病好轉後,又認為自己沒有完全恢複,要求繼續住院觀察和治療,不願出院,這是習慣了病人身份的惰性表現。

2、異常感覺增多

患者對自然環境的變化,如聲、光、溫度等特别敏感,稍有聲響就緊張不安;軀體不适的耐受力下降、主觀體驗增強,如感到動脈猛跳,神經顫抖等,害怕這些變化會加重病情。對别人的說話聲調、動作等也會挑剔,易反感。

3、情感脆弱

患者易激動、朝他人發怒;遇事心煩意亂,常為小事而發火;動不動就容易哭,怨恨命運;常常自責、作踐自己。

4、容易猜忌

久病不愈的患者易盲目猜疑,對他人的表情、神态、行為等特别敏感、多疑;甚至對醫生診斷、治療、護理也會産生懷疑、不信任,對各種檢查、不同治療均要追根尋底;若親人探視不及時或次數減少亦會懷疑對他冷淡或另有新歡等。

5、焦慮或恐懼

患者對自身健康或客觀事物作出遠低于事實的評估,特别是疾病不見好轉或病情稍有惡化;當康複無望時表現為複雜情緒反應,其主要特征是恐懼和擔心。也可因擔心家庭、工作、經濟、學習、婚姻問題等社會因素而焦慮煩惱、坐立不安。病人焦慮的表現為肌肉緊張、出汗、搓手頓足、緊握拳頭、面色蒼白、脈搏加快、血壓上升等,也可出現失眠、頭痛。

6、被迫棄感

患者來到醫院新環境,與陌生人相處感到孤獨,且住院的每天生活單調及受限。從早到晚,進餐、查房、服藥、治療、睡眠,日複一日,尤其長期住院的病人,不喜與人溝通的,更是度日如年。被抛棄感可使人煩惱、焦慮、恐慌;使人感到凄涼、被遺棄而消極悲觀。特殊情況下,患者會選擇自殺。

7、抑郁表現

因患病喪失了部分或全部勞動能力,或疾病導緻了外貌、形象變化,病人情緒變得異常悲觀,少言寡語,對外界的任何事物不感興趣,特别是以往感興趣的也沒有反應;哭泣不語或叫苦連天;有的病人自暴自棄、放棄治療,嚴重者甚至出現輕生的念頭。

8、習得性無助

當患者認為自己對所處環境沒有控制力并無力改變時,久而久之就會産生習得性無助。這是一種無能為力、無所适從、聽之任之、被動挨打的情緒反應。這種無助還可以泛化而導緻失望和抑郁等臨床表現。病人呈現出淡漠、緘默不語,或自卑自憐、在怨恨,或在回首往事留戀人生,或在默默告别人世。

9、自尊心超強

患者希望得到他人關心、尊重,尤其得重視其病情。願聽安慰與疏導的話語,自認為應受到特殊照顧、特别尊重,特别注意醫護人員的态度,稍有不妥即視為對其不尊重而生氣,對治療不合作。

10、希望落空

患者期望可能是對未來的美好想象的追求。不論急性或慢性病人都希望獲得同情和支持,得到認真的診治和護理,急盼早日康複。那些期望水準較高的病人,往往把家屬的安慰、醫護人員的鼓勵視為病情好轉,甚至即将痊愈的征兆。期待心理是一個人渴望生存的精神支柱,是一種積極的心理狀态,客觀上對治療是有益的。但要預防一旦期待的目标落空,病人會陷入迷惘之中,情緒消沉,甚至精神崩潰。

你可能想看:

有話要說...

取消
掃碼支持 支付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