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代民間流傳着傳說,在地底下居住着一頭怪物,怪物在地下一個姿勢待得時間久了,就想翻個身活動一下,但是這一翻身威力巨大,導緻整個大地都在晃動,那時候的人們認為地震就是這樣發生的。時至今日,科學告訴我們,地下并沒有大怪物,地震的發生是因為地球闆塊的碰撞或擠壓導緻的。
地震如何發生?
研究地震是如何發生的,這在當今都是一項非常複雜的課題,地震的形成跟許多因素有關。在早期對于地球的認知過程中,陸續出現過許多假說與猜測,直到1968年法國地質學家勒皮順等人首創“闆塊構造學說”,人們才對地球的構造有了更為清晰的認識。固态的地球分為幾層結構:地核、地幔、地殼,而地幔又分為上地幔與下地幔,地幔這一層包含熔融狀态的物質,在上地幔的上半部分存在一圈軟流圈,軟流圈溫度高達一千攝氏度以上,岩石在這種溫度下呈現出熔融狀态,此軟流圈也是岩漿的發源地。
地殼在這樣的圈層上面,勢必會發生運動,而根據已有的學說,地殼分為幾大闆塊,而幾大闆塊内部還分布着衆多小闆塊,無論是大闆塊之間還是小闆塊之間都存在着相對運動,運動的過程中,發生碰撞與擠壓,由此發生的震動,傳導到地面以上就是能量巨大的地震。
據統計,全球有85%的地震發生在闆塊邊界,闆塊之間的運動是引起地震的主要原因。
地震如何預測?
1997年,當時地質方面的學者們已對地震能否被預測進行過争論,形成了兩個對立面。一方認為,地震的發生原因必定是樸素的科學真理,是可以被總結出來的,另一方認為,地震難以被預測,由于缺少地震相關的資料、數據,對于地震,對它進行預報需要知道地震可能發生的位置、震級、時間、概率,這幾種因素缺一不可,缺了哪一項,預報的準确性都大大降低。比方說,預測一場地震是8.0級,發生的概率是百分之七十,但是發生的時間不能掌握,隻能給出未來一段時間,這樣的預報意義,你說大不大?
在曆史上也出現過,比如日本學者預測1978年左右,日本南海海槽的東北部駿河附近将會發生大地震,但是幾十年過去了,人們都忘了這個預測了。再比如美國的地質專家預測在1984年左右,在一處斷層上會發生地震,但這場地震直到20年以後才發生。
現在來看,地震還無法預測,地震預測本身就是一個系統性很強的課題。
有話要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