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文化 > 正文

張旭光先生的《聖教序》情結

張旭光先生的《聖教序》情結

文/王志林



一、緣起

張旭光先生鐘情于《懷仁集王聖教序》人所共知。我真正被先生活用《聖教序》所感動的是看了先生所寫的《北蘭亭記》,此記完全取法《聖教序》,并且真正活用了《聖教序》。當時便有了一種想見張先生的沖動,這種沖動來的還十分猛烈,因為自己苦苦學寫《聖教序》多年,一直未尋得妙門,恰巧在《書法網》上看到了北蘭亭招收首批學習班,看到之時,絲毫未作猶豫,立即申請報名,最終得以了卻夢寐以求的心願。
北蘭亭學習期間,親眼目睹了張先生所臨《聖教序》,張先生亦手把手教我臨習的方法,并不斷加以鼓勵,使我知道了把《聖教序》寫開、寫活的方法,于是,立誓從頭到尾寫上了一遍,并發到網上,還得到了衆多道友的支持,更加堅定了我學寫《聖教序》的決心和信心。
北京回來後,便一直留意張先生與《聖教序》有關的信息,收集了一些,現整理出來,以飨大家。



二、張旭光先生與《聖教序》有關的文字

(一)摘張旭光先生《到位與味道—中國書法當前審美取向》

“到位”這個概念,我是“非典”之後才明白,才使用的。因為非典期間,既不能上班,也不能出門,成天關在家裡,所以就沒白天沒晚上地臨摹《集王羲之行書聖教序》。大家都知道我是學二王的,《聖教序》臨了幾十年。但這次臨寫《聖教序》與以前不同的是,我一個字一個字地打造,首先把形搞準了,然後再找神,神有了再稍稍加入自己的審美理解。每個字大約寫上30遍至50遍,前後用了3個多月時間,從頭到尾打造了一遍,全文當時能熟練背下來。這時我才發現和體驗到,行書之父王羲之的行書在結構上有一個閉合性規律,當然作為體驗,這種閉合性規律很難一下子用具體量化的語言表達清楚。盡管如此,我的确理解了在傳統技法把握上什麼叫到位。

個人感悟:
思考上述文字,感受最深的關鍵句是:1、張先生《聖教序》臨了幾十年;2、一個字一個字地打造,每個字大約寫上30遍至50遍;3、全文當時能熟練背下來。


(二)摘張旭光先生《抒懷王右軍》

寫意右軍是有前提的,一要寫實。就像非典時期,我在家寫聖教序,寫了幾十遍,甚至上百遍。把每個字都打造得和原帖一模一樣。這個過程就是掌握筆法、掌握造型,甚至是重新認識、重新深入理解王羲之行草書的過程。認真臨上100遍以後,它有什麼樣的規律,基本就明白了…

個人感悟:

思考這段文字,我們感受到大家的成功絕非偶然,他們背後的付出往往是常人的好多倍。我們能有幾人堅持一帖臨寫上百遍?眼睛總是看到大腦選着的東西。重新認識是對以前知識的否定,所謂“不破不立”就是這個道理。理解的着眼點不斷深化,對帖的認識體會就不同。要善于發現規律,從規律入手,進行解析,梳理,總結。以規律指導創作。



(三)摘《張旭光詩詞手稿》
再臨聖教序

文江字海連天湧,

一網一舟逐浪行。

出沒風波三十載,

半艙蝦蟹少長鲸。

(再臨懷仁集王右軍行書聖教序有此感。)

旭宇先生對此詩的感想:“這句詩久久地響在我的心上。他以三十個春秋臨帖的體悟凝縮成這樣一句銘言,可以說也是我的感受。隻是因為他有靈動生花之筆才先于我寫了出來。他對自己的詩書常是自謙的。但我看來卻常有驚人之語,一筆長鲸使我永記。”

個人感悟:

思考此詩,可以感受到張先生對《聖教序》的一種敬畏,以及對《聖教序》的深層思考和一種謙虛的情懷,從而也看出這是一種無限的追求。



(四)摘《張旭光先生在香港書譜學院講課時講話》(伯遠上課記錄)
學習傳統要深入晉人,行草書學晉人要學二王。晉人的境界最高,二王依然是當代最重要的傳統資源。要從大王入手,先聖教序,其理性、從容,資源廣闊,方便取用。做到很像,能夠背臨,結構用筆沒有毛病,繼學其手劄,以練筆勢貫通,然後再返回學蘭亭以增期俯仰姿态。

最後張旭光導師布置給學員的作業:聖教序精臨三十遍,背臨十遍(分頁吃透),
意臨兩遍。

個人感悟:
思考以上講課内容,讓我們感受到張先生時刻關注《聖教序》的學習,對學員的殷殷之情,溢于言表。

(五)摘張旭光先生《書法評審遵循藝術規律》
書法作為藝術,同其它文字的、音樂的、表演的藝術一樣,它肯定是要表達情感的。古人的情感終究代替不了今人的情感,把王羲之的《聖教序》寫了100遍,而作品也酷似《聖教序》,無論結構如何到位,章法如何流暢,筆法如何豐富,那都不能稱之為藝術創作。


個人感悟:

思考這段文字,我們不能單純用大腦記憶《聖教序》圖形的方式來創作,最後的創作高級階段是在自己心性流淌下産生的,但表現自己心性的技法是一個長期錘煉的過程。



(六)摘《張旭光帖學創作論》
張旭光帖學以《聖教序》為基,融合王羲之手劄及《伯遠帖》,王獻之今草,并撷取漢碑顔魯公雄渾博大氣象,将韻與勢,神與意有機融合,同時又摻入今人林散之、白蕉、徐悲鴻筆意,尤其在水墨化用和線條的營構上更具創造性。他的線條具有強烈的塑造感,他在對二王絞轉筆法深入理解把握的基礎上通過對水墨的運用控制使其線條的營構具有了二維空間感,這是為一般習帖者所不及的。在對《聖教序》深入研悟的基礎上他還提出了二王書法的結構閉合性規律,雖然他沒有公開闡釋他發現的這一二王書法結體規律,但這無疑與王羲之内擫筆法有關。相對而言王羲之的内擫筆法的“閉”,王獻之外拓筆法則是“開”,他的開張結構,融入雄渾外拓的結構與筆勢,将王獻之草書的長線條化入二王手劄,皆表明他力圖在王羲之閉合性内擫結構中,融入外拓筆意,以求得寫意帖學精神的發揮。張旭光正是沿此以進,建立起雄渾的具有強烈主體表現性的新帖學書風。

個人感悟:

思考上述内容,可以感受到張先生在活用《聖教序》的基礎上已經摸索出一套成功經驗,也許張先生認為單純用《聖教序》小字放大,而難表現出張先生心中的大氣象,必須嫁接于王獻之、顔真卿的外拓筆法,才能展現出符合他自己的心靈追求。因此,我們也要尋求自己學習《聖教序》的方法的套路。不能單靠大量臨習的累加,而是要在大量臨習的過程中思考,思考與自己心性相通的方法而用于最終的創作中去。




三、關于張旭光先生與《聖教序》有關的作品

(一)實臨《聖教序》






(二)意臨《聖教序》












(三)用《聖教序》創作

第一部分:使我感受最深的《北蘭亭記》










第二部分:張先生自己記錄與《聖教序》有關的課稿


第三部分:張旭光先生取楷化《聖教序》創作






第三部分:以行書《聖教序》為主創作






第四部分:草化《聖教序》創作




第五部分:張先生放大書寫《聖教序》單字欣賞








補充一篇《試筆記》可以當作活用《聖教序》的典範








結束語:
編輯此帖醞釀已久,盡管看起來還不夠豐富,但在查資料的過程中,也費了一番功夫。
今天付諸上網,盡管還不全面,但我們也可從中感受到張先生對《聖教序》的無限摯愛,同時也對我們學習《聖教序》起到了啟迪作用。
我們無需完全照搬張先生的創作手法,但我們有理由從張先生學習《聖教序》的過程中汲取營養,尤其是苦苦學習《聖教序》多年而不得法門的書友們,更應從中尋找結合點,從而打造成自己的面貌,是為最終目的。

你可能想看:

有話要說...

取消
掃碼支持 支付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