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金品之
财富是什麼?簡單說,财富就是有價值的東西。不去考慮政治經濟學關于價值的繁瑣思辯,價值就是價格。因而财富就是可以定價的東西。在以後的行文中,我将隻使用“價格”而不用“價值”,因為“價值”很容易引緻道德追問,從而離開科學。
财富和商品不是一個概念。商品是用來交換的财富,但财富不一定用于交換。農民種糧自己吃,這糧是财富不是商品;工廠生産的部分數控機床用來更新自己工廠的老舊機床,這些數控機床就不是商品但是财富。主流政治經濟學認為,商品的價值(價格)是凝結在商品中的一般人類勞動,價值量的大小決定于生産這一商品所需要的社會必要勞動時間的多少,不經過人類勞動加工的東西沒有價值。顯然,這是“勞動創造财富”論的鋪墊。我将在适當的時候讨論,此處不贅。
地球上最巨大最本源的财富是自然财富或自然資源,它們都以物質的形态呈現,并且不是人類勞動的創造物。世界上最直觀最公認的财富是貨币,盡管不同貨币之間相對地有升值和貶值的問題,但貨币自身的絕對價格永遠不變,就是明白印在币面上的那個數字和單位。貨币還是财富的标志,人們把擁有大量财富的人稱作“有錢人”,盡管他們中有些人手中并無多少錢,因為他們不用現金交易和購物。
财富一定要有物質載體,否則沒有價格,就不是财富。我們通常說的精神财富,也都有物質載體,例如文學作品以文字、紙張為載體,音樂以樂譜和聲音,繪畫以色彩、線條、紙張和畫布,雕塑以陶土、岩石、木材、金屬;等等。假如一個畫家對畫商說:我構思了一幅油畫,堪與經典名作比美,你買不?畫商說:拿來看看。畫家說:我還沒畫呢。畫商準會說:腦子裡的油畫珍品?你自己留着吧,老兄!
純粹精神的東西,諸如一段美好的記憶,一種高雅的審美享受,一次靈光一現的頓悟體驗,這類内心生活的場景,都不是财富;我們把它們稱作精神财富,隻是一種隐喻。就像我們說味道很美、心靈很美等一樣,都是一種隐喻,其實是指味道好、心靈善,而美隻能通過視覺和聽覺享受。美也是财富,尤其是以人體為載體的美。一個美女存在本身就是對世界的大貢獻,其姣姣者足以傾國傾城。非物質文化并非純粹精神的東西,它是寶貴的财富,也有物質載體。例如東北二人轉,就以趙本山為傳承人。
知識、能力和技能是直接凝結在人的身心上的财富。在任何社會中,有較高知識和技能(通常以受教育程度度量)的人,一般要比較低者掙得多。在我國計劃經濟時代,知識和技能是明碼标價的:中專畢業工作起薪32元,大專39元,本科46元;一年後轉正工資分别為38元、49元、56元;此外,分配福利房的計算系數也不一樣。今天農民工的工資不足千元,而高級職業經理的年薪以百萬甚至千萬計,農民工和職業經理人都是打工仔,薪金差别如此懸殊,所反映的正是智能财富價格遠高于體力财富價格的事實,這也是家長總不惜在子女的教育上投資的根本原因。
一本權威詞典上說:“不經過人類勞動加工的東西,如空氣,即使對人們有使用價值,也不具有價值。”我以為大錯特錯。空氣是最重要的第一位的财富。人可以十天不喝水、二十天不吃飯,但十分鐘不呼吸空氣就會死亡。你似乎沒有為呼吸空氣付錢,原因留待以後再說。你不是總不付錢的,你給自行車和汽車充氣要付錢,你生病、登山和太空旅遊吸氧氣要付錢,你的企業污染空氣要被罰款,反過來,政府給你的排放指标用不完可以賣錢的,你購買依山傍水空氣清新環境優美的房子價錢要貴很多,這其中就有買空氣的錢。
人自然也是财富。人的價格即所謂身價,是他/她自食其力前家庭和社會花在其身上的錢和其一生所掙的錢之和。人的身價相差懸殊,可能是地球與玻璃球之比,比爾-蓋茨等巨富身價以數百億美元計,而一個身無立錐之地的乞丐,身價可能不足幾個美元。人死于非命,賠償的錢不可能這樣計算,那隻是具體社會環境中一條命的價格,富豪和窮人應當差不多,而且都是有關方面博弈協商妥協的結果。
洛克說,财富就是權力。這話反過來說更正确:權力就是财富。有權利就像有土地一樣可以尋租,此外還可以剝奪和索賄。有權力還可以無償享受公房、公車、司機、保镖、小秘,還有美女等等說不盡的好處,而且是按官階遞升的。所以,權力不僅僅是财富,它還是聚斂财富的效率最高的手段和捷徑。
有話要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