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綜合 > 正文

汶川地震,15名空降兵從4999米高空舍命盲跳救災,如今都是何職位

2008年5月12日,四川汶川發生了8.2級大地震。地震發生那一刻,地動山搖,山崩地裂、參天大樹或攔腰折斷、或連根拔起,高樓大廈瞬間倒塌.......

此次地震也是新中國成立以來波及範圍最廣、破壞性最強,救災難度最大、傷亡情況最慘烈的一次地震。

地震發生後,位于震中的茂縣因為道路損壞嚴重,外界救援根本無法進去,又因為通訊設施全部中斷,和外界徹底失去了聯系,成了一座“孤島”。

當時為了進入茂縣,組織上派出了直升機,結果先後嘗試了6次直升機着陸都沒有成功,最終,隻能将希望寄托在空降兵的身上了。

5月14日,在地震發生後的第三天,茂縣上空迎來了一架大型運輸機,裡面乘坐的就是要執行此次任務的空降兵戰士們。

這是一次極其特殊的空降任務,戰士們要在“三無”,即無地面标識、無地面引導和無氣象資料的情況下“盲跳”。

出發前,執行任務的15名勇士都提前給家人寫好的遺書,甚至做好了可能再也見不到的準備。

明知前方是“生死未蔔”,但在機艙門打開那一刻,面對4999米的盲跳,他們沒有一個人猶豫,因為和個人生死相比,災區人民的情況更為重要。

如今距離汶川地震已經過去了整整14年,當年感動全國的15名勇士,如今都過得怎麼樣了?

1:

指揮這次空調任務的是李振波大校,當時已經48李振波是空降兵研究所所長,在接到任務後他迅速組建了一支由100人組成的“空中特别偵察小分隊”

5月13日上午9時,李振波和100名經驗豐富的空降兵登上了通往茂縣的飛機,雖然此去充滿着太多的未知,但戰士們個個精神十足,他們的眼神中透着一股“使命必達”的堅毅。

但此次出師并不順利,當下降到6200米高度時,飛機開始出現嚴重的抖動情況,因為結冰,導緻艙門根本打不開。

如果強行打開,很有可能出現飛機解體的情況,到時候飛機上的所有人都可能喪命,李振波自然不能冒這個風險。

無奈之下,飛機再次上升到了8000多米的高度,并返回成都某軍用機機場。

在返航途中,李振波深思熟慮後,做了一個決定,因為天氣原因,隻能将圓傘換成翼傘。

翼傘相較于圓傘,最大的區别就是可以靈活調整方向,且抗風效果更好。

不過翼傘也有弊端,它是靠運動制造浮力的,如果降落過程中碰到懸崖峭壁或者其他障礙物,導緻浮力消失,後果不堪設想。

因為翼傘的操作難度大,必須圓傘技術足夠成熟的空降兵,才能操作翼傘。當李振波面對100名空降兵高聲問道“誰跳過翼傘?”時,有22名戰士舉手回應。

最後這22人中,有7人留下來幫忙做跳傘準備,其他15人則分成兩組,分别從4999米高空“盲跳”。

2:

其實,最開始參加“盲跳”的并不是15人,這其中負責指揮的李振波原本可以不用跳的,但他堅決打頭陣。

還有年僅23歲戰士向海波,一直到了最後時刻,他要參加跳傘的請求才得到李振波的批準。

并不是因為他技術不合格,而是李振波比任何人都清楚這次任務面臨的是什麼,他對向海波更多的是不忍心。

但中國軍人就是如此,在大災大難面前,他們從不會考慮自己,眼中、心中隻有百姓和群衆,這種“無我”的精神,堪稱中國軍人的軍魂。

機艙門打開後,随着李振波的一聲“都跟上!”15人在10分鐘内先後跳出了機艙,留在裡面的人心都懸着,祈禱着戰友可以平安無事。

最終結果是好的,15人都平安着陸。

但跳傘的過程卻是驚心動魄的,先是李振波和王君偉在自由落體1000米後,出現了主傘打不開的情況。

這是最考驗心理素質和技術的時候,二人并沒有慌亂,而是緊急啟動備份傘,最終安全落地。

除此外,15人降落的地點也大不相同,李振波在落地過程中大腿撞到樹上而被刺傷,雷志勝的腿直接撞到了石頭上,當時被撞機的地方就出現了紅腫............

盡管傷的傷,疼得疼,但他們沒有休息片刻,立即投入到搶險救災中,對于災區的群衆而言,這15名戰士簡直就是“大救星”。

當身穿迷彩服的他們出現在群衆跟前時,大家都激動地喊着:“解放軍來了,解放軍來了....”有的人甚至一邊擦眼淚一邊奔走相告。

雖然當時災情嚴重,急需要人力和物資,但李振波等人考察後,趕緊彙報說:“地面情況非常複雜,不利于高空空降。”

此後每半個小時,李振波等人就和地面指揮部聯系一次,将災區的情況明确、精準地彙報給組織,有效地引導空中救援,争分多秒地和災情做鬥争。

之後他們又步行趕往汶川,當時的情況并不樂觀,餘震頻發,山體滑坡,有時候亂飛的碎石會落到戰士們的身上,但戰士們無畏無懼,沒有一個人退縮的。

途中,他們遇到了被困的遊客和來寫生的美術生,當大家看到解放軍時,所有的恐慌和畏懼都被驅散了。

李振波等人背着無線電話和電台在災區步行了6天6夜,翻越了4座海拔3000多米高的山峰,累計行程220公裡。

期間,15名勇士先後在7個鄉和55個村鎮偵察災情,疏散群衆1348人,開辟了6個直升機降落點,為抗震救災搶奪了最佳黃金時間。

因為吃不好、休息不好,他們的身體都出現了不同程度的透支,尤其是48歲的李振波,盡管自己已經餓到出虛汗,但還是把僅有的一點幹糧讓給了年輕的戰士。

這15位将個人生死置之腦後的勇士們,搭建起了災區和外界相聯系的重要通道,這種“舍己為人”的精神,幾乎沒有語言可以形容。

3:

5月19日,15位戰士接到撤回的命令,他們完滿地、出色地完成了組織上下達的任務,并順利地回到了各自的崗位中。

時至今日,15名勇士的事迹依然在廣為流傳,他們的精神一直鼓舞着國人。

當然,很多人也會關心地問,這15位戰士的現狀如何呢?他們都過着怎樣的人生呢?其實他們的身份都發生了不同的變化,有的人已經退伍,有的人依然在部隊。

依然留在部隊的有,李振波、李玉山、向海波、于亞賓和殷遠,這其中李玉山已經是某營傘訓主任、于亞賓已是空降兵某部引導隊隊長、殷遠則是傘訓“總教頭”、向海波是某部連長,資曆最老的李振波已經是空降兵研究所的高級工程師。

退伍的分别是,任濤(主要跑長途運輸)、王磊(家鄉縣職高的一名老師)、郭龍帥(就職于交通運輸局)、雷志勝(就職于家鄉街道辦事處)、王君偉(人民警察)。

除此外,還有王磊、趙海東、劉文輝、劉志保,這四人退伍後,也分别走上了不同的工作崗位。

但無論走到哪裡,他們的軍人本色都沒有變,在工作和生活中有事總是沖在前,真正地應了那句“退伍不褪色”。

2020年9月17日,空降兵成立70周年,15歲分居在各地的勇士們再次聚到了一起。

雖然距離救災的日子已經過去了12年,但是戰友們坐到一起後,還是有說不完的話,曾經出生入死的場景,仿佛就在昨天。

相聚的最後,他們又留下了一張大合影,照片中的15年都已經不再年輕,但他們依然眼神清澈,眉眼間透着一股正義感。

在2021年,15人中的9人再次回到了汶川,當地百姓夾道歡迎,有些老鄉因為高興、感恩而熱淚盈眶。

大家歡聚在一起的場面,诠釋了什麼是真正的“軍民魚水情”,而14年的舍命一跳,注定會被曆史銘記。

如今四川多地又相繼發生了地震,這一次沖鋒在前的依然是我們的解放軍戰士,有的人手磨出了血泡、有些人因為高壓作業出現了低血糖導緻嘔吐不止,有的人将頭盔讓給了老鄉。

每當我們民族有 大災大難時,沖在最前方的永遠都是軍人,别人都是遠離災區,他們卻是逆向而行,這是使命,更是沉甸甸的責任和信任。

有人問:“憑什麼軍人優先?”我想今天這篇文章就是最好的答案,希望我們無論何時都能夠記得軍人的付出,繼承他們的精神品質。

最後想說一句:隻有敬佩、崇拜英勇的民族,才能長盛不衰!

你可能想看:

有話要說...

取消
掃碼支持 支付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