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河南中煙工業有限責任公司2021年度大學生招聘拟錄用人員公示》引發了熱議,但這份《公示》其實發布于今年的4月底,并非最近才發不出來,隻不過是最近才被人發現并引起關注。
大家關注的焦點是這份《公示》名單中拟錄用人員的畢業學校和錄用崗位“一線生産操作崗位”之間的強烈反差。在裡面拟錄用人員的畢業學校裡,有中國人民大學、武漢大學、鄭州大學、河海大學等985、211名校,碩士研究生也為數不少。
《公示》部分截圖
後續有好事的記者去采訪過相關煙廠的工作人員:
7月12日,河南中煙工業有限責任公司(以下簡稱河南中煙)人力資源部相關負責人對時代周報記者表示:“我們河南中煙招聘員工要求是本科及以上學曆,有名校畢業生或研究生都是很正常的。”
當記者詢問“一線生産操作崗位”的工作是否需要本科及以上學曆的人員來做時,上述負責人拒絕回應。
漯河卷煙廠一位工作人員對時代周報記者表示:“現在所有的企業、崗位、工作内容都擺在那裡,名校的學生願意來,都是他們自己的選擇。”
看起來漯河卷煙廠的工作人員也很無辜,人家也沒強迫這些名校學生來,都是個人選擇,沒有強買強賣。
對這樣的事情怎麼看?其實類似這樣的事情已經很多了呀:
這次是河南中煙,其他省的中煙招人也大緻類似甚至更厲害,跟中煙差不多的國家電網從總部到地方招人,都是高學曆名校畢業生其實已經不是一兩天和一兩年的事情了,許多碩士博士做的工作其崗位知識含量不高也已經不是新聞。
展開點看,3月份的時候北京大學收到一筆建校以來最大的個人捐贈10億元,而捐贈人是中公教育的董事長李永新,而中公教育的主業是各類考公務員的培訓。這大概能反映出公考培訓的學員是真的多、做這個培訓是真賺錢。
在我老家八線的縣城裡面,到處都有考編制的廣告,從公務員到教師,從文化課考試輔導到面試一對一指導,據說生意也十分火爆。
聽說最近有一個“考碗論”:大學或者研究生畢業後一定要考上體制内的工作,其中國家級的公務員是金飯碗,省級以下的公務員是銀飯碗,而鐵飯碗是指一個好的事業單位單位或國企。
中國自古以來就有“學而優則仕”的文化,大學擴招讓高學曆人才的供應加大。疫情對經濟和人心的影響慢慢開始顯露出來,在疫情下許多市場化企業舉步維艱,形式好的互聯網、金融企業吸納人才數量有限,996的壓力和變化的市場讓不少人退縮,年輕人一方面期望更高的薪水另一方也期望更穩定的預期,體制内的機構就成了首選,那怕是跟自己學曆不太符合的操作崗位。
對于這種狀況,有幾點思考:
一、對于個人的選擇,能理解但覺得不該支持。
一個好的社會是應該做到人盡其才,之前學工科的大學畢業生在剛畢業的時候都需要去一線實習半年一年甚至有兩年的,目的是了解一線是如何工作的,本質是知道自己學的知識在實踐中如何應用的,但後續都會去做知識密度更高的工作,譬如工藝改進優化、設計乃至有不少人去做管理、銷售和市場的工作。了解一線的工作才能做好這些。
但現在的問題是如果讓這些人一直做一線操作工作,他們所學基本上很難發揮作用,并且這些人的操作能力甚至還不如直接從技校和職業學院畢業的同學。更不用說裡面還有很多非工科、技術專業的同學,長期來看對企業和個人都是雙輸的結果。
這些名校和高學曆同學之所以去類似中煙、電網這樣的單位,核心的目的是“穩定”和“較高的薪水”,可以想見這些人很難在操作崗位上做長久,除非單位能給他們提供更好的出口,否則假以時日大概率是離職跳槽。
這個事情背後其實也反映了我們個人的問題,年輕人都沒有膽量去闖去試,總想着去找穩定的工作,連最應該有創新和冒險精神的年輕人都這樣子,後浪該怎麼浪起來?
關注視頻号聽免費直播
二、這種現象背後反映的問題才是核心。
大家都能看出來,如果從整個社會角度講人才錯配、高學曆人才都去做操作型工作,這個事情也是不經濟的、是降低全社會福利的:
我們雖然實現了小康但仍是社會主義初級階段,還有很多行業領域或者機構需要更高知識人才的加入才能實現升級和結構調整,但高學曆的人都去“好單位”混日子,而不願意去闖去改進去承擔責任,這個社會的未來怎麼可能更好?
當然,這個現象的背後是系統性的問題,既跟經濟活力有關,也跟分配機構有關,也反映出了教育體系的問題。
有一個簡單的道理:當經濟形式不好的時候,想去體制内工作的人越多;當經濟形式很好的時候,人才都願意去市場化的地方。
有人說“越窮的地方人們越要去體制内”,這種說法不嚴謹卻有一定的道理,但現在是不少富裕的地方這種考碗風氣也越來越盛,背後的原因值得深思。
但為什麼經濟活力差,這就是更複雜的問題:國外多我們的封鎖、我國經濟所處的階段、各類主題的地位等。
另一個方面是教育的問題,高考前的孩子都陷入分數不能自拔,興趣、特長和優勢這些無暇估計,許多孩子根本不知道自己擅長什麼、喜歡什麼,沒有形成自己的職業方向和發展目标,也沒有形成自己的判斷能力和獨立思考的能力,關注社會少關注他人少,沒有責任感,很多卻成了“精緻的利己主義者”。
但問題是,培養出來的人隻看到眼前的利益(穩定、高薪),而不會思考長期的發展。許多現在、今天看起來很好的選擇,但如果從長期來看則不一定好,可很多人卻不一定具備這樣分析的能力。(本文作者為知名知識管理專家作者田志剛。
有話要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