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為天,下為地,中為人事。人居于天地之中,則無時無刻不受脾胃飲食以及肝膽情緒的影響。所以,肝膽脾胃這個中焦位置,與人體的健康有很大的關系。
基本情況:徐某,男,25歲,江蘇常熟人
主訴:腹痛瀉洩反複發作7年餘
病史:患者自小體質差,容易感冒發燒,經常使用抗生素。在16歲的時候經中醫治療,身體變得壯實。自小到大愛吃冰凍飲食及面食。2006年患者開始出現發作性腹痛瀉洩症狀,心情緊張,吃冷的食物,或者吃肉較多後發作,發作時左下腹部疼痛,伴腸鳴,必須馬上去廁所,拉出大便稀薄帶黏液,拉完後腹痛即止。起初約2個月左右會發作一次,患者未予重視,後病情發展,加重為每周發作2次,于當地醫院就診,行腹部B超檢查未見異常,予中藥(不祥)口服治療,效果不明顯。遂于2013年11月16日來任之堂就診。
現症:腹痛瀉洩時作,無胃脹胃痛,口幹,痰多,晨起刷牙會幹嘔,胃納可,小便調,睡眠可,睡覺打鼾。
舌象:舌體胖大,舌苔薄黃,舌邊有齒印,舌根部苔白厚。
脈象:左寸偏沉細,左關脈郁滑。右寸關脈上越,右寸脈滑,右關尺浮取緊滞,按之濡。
處方:火麻仁20克豬甲10克艾葉5克苦參5克
紅藤20克雞矢藤30克鬼針草20克桑葉20克
白芍30克竹茹30克枳實10克柴胡10克
黃芩15克丹參30克石菖蒲10克皂角刺6克
巴戟天15克3劑
分析:此案病機當為寒濕邪氣停滞小腸,肝氣犯胃,肺胃不降。
左寸脈偏沉弱,結合右關尺浮取緊滞,按之濡,提示小腸有寒濕積聚;左關郁滑,提示肝郁化火;右寸關脈上越提示肺胃之氣不降,久之則上焦津液凝為痰濁;右寸脈滑提示肺經痰火。《黃帝内經》有雲:“寒氣客于小腸,小腸不得成聚,故後洩腹痛矣”。患者傷于飲食,導緻左下腹部反複疼痛,從西醫的角度來看,這是因為該處腸道存在慢性炎症不能消除導緻,從中醫的角度來看則是寒濕邪氣留滞該處引起。肝主疏洩,既主舒暢氣機,亦主疏洩二便。左側下腹部為肝氣所過之處,但由于該處寒濕邪氣停滞,導緻肝氣為其所阻而郁結,木郁則克土,肝氣郁沖,故見腹部痛;肝郁不升發則行其疏洩之職,故而腹痛發作時則必瀉洩;肝郁化火,灼腐該處腸膜,故見瀉下物帶黏液;大便瀉下後,該處積聚減輕,肝氣得以舒暢,故洩後痛即止;吃冷則腸受寒而收引,過食肉則腸滞加重,緊張則肝氣更郁,故而都會引發症狀;肺胃不降,痰氣阻于上焦故見晨起刷牙嘔吐、痰多、睡覺打鼾。
看到這裡,也許有人會問。既然患者是小腸不通,寒濕阻滞,那為什麼患者不表現為大便秘結反而見瀉洩呢?
因為這種寒濕邪氣阻滞腸道,并不是把腸道堵得嚴嚴實實的,而是象一層滑膩的污垢一樣,黏在腸道四周圍上,導緻腸道無法吸收和運化,因此反而會出現大便瀉洩而不是秘結。所以,本案治療宜采用“通因通用”的方法,祛除留滞在腸道壁上的寒濕邪氣即可。
心與小腸相表裡,方中丹參、石菖蒲通心脈,開心竅,配合腸六味(火麻仁、豬甲、艾葉、苦參、紅藤、雞矢藤)通小腸之氣,清腸道積聚;又加鬼針草俗稱盲腸草,功能散瘀消腫,止瀉,長于清除腸道陳年久垢,能治療各種腸炎。它同時還能通利小便而能化濕,許多民間中醫都用它來治療泌尿系感染;加皂角刺破積排腐,加枳實推蕩胃腸,以上合用以鏟除隐匿在腸道内的舊邪;柴胡、黃芩清肝火;白芍緩急止痛,桑葉清肺;竹茹降肺胃之氣;巴戟天溫補脾腎。
3天後患者複診,訴服藥後腹痛腹瀉未再發作,大便成形,口幹好轉,痰較前減少,晨起刷牙嘔吐症狀亦減輕。予原方5劑鞏固療效。2013年12月3日電話随訪,訴未再有腹痛腹瀉。
評注:本案的關鍵是判斷出患者瀉洩主因是寒濕邪氣停滞腸道引起的,從而采用“通因通用”的方法。若不然,留邪不除,再怎麼健脾化濕都是沒用的。
怎樣才能知道是否應該用“通因通用”的方法來治療瀉洩呢?
一方面,從症狀來說,如果患者每次瀉洩後腹痛症狀就會消除,人就會覺得舒服的話,那就說明瀉洩是一種排瀉邪氣的行為。另一方面,患者左寸脈沉細,提示了小腸不通,舌根部苔白厚,提示了下焦腸道有寒濕邪氣停留。綜合這幾個因素,判斷基本上就錯不了了。
任
下一篇
模特用英語怎麼說
有話要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