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89.臨床常見病處方彙總
目錄
上呼吸道感染(咽炎、扁桃體炎)--支氣管哮喘(哮喘)--①冷哮------②熱哮--急性支氣管炎--慢性支氣管炎--肺炎(肺熱、胸痛)--胃及十二指腸潰瘍--慢性胃炎--急性胃炎--萎縮性胃炎--胃下垂----急性腸炎( 洩瀉、霍亂)--8 慢性腹瀉(洩瀉)--功能性便秘--慢性膽囊炎--腸粘連--慢性潰瘍性結腸炎0 --急性膽囊炎--尿路感染(“淋證”)----遺尿症--面神經炎(“面癱”)--三叉神經痛--坐骨神經痛--蛛網膜下腔出血(“真頭痛”)--動脈硬化性腦梗塞--癫痫--神經官能症-- 癔病(歇斯底裡症)(“髒躁症”)--腦外傷綜合征--腦動脈硬化--老人性癡呆症(腦萎縮--缺鐵性貧血--血小闆減少性紫癜--慢性白血病--急性白血病--甲狀腺炎--垂體前葉機能減退症(席漢氏病)--糖尿病-- 痛風--類風濕性關節炎--系統性紅斑狼瘡。 --三叉神經炎--慢性化膿性鼻窦炎--凍瘡酊--凍瘡破潰膏 --盆腔盆腔炎--神效風濕祛痛藥粉--陳舊性骨折泡腳專驗方--散結(結節性炎,纖維結締組織增生--慢性肝炎--慢性肝炎、遷延性肝炎----肝三方--肝四方--非淋菌性尿道炎效方--消痹丸專驗方--急性乳腺炎專驗效方--原發性高血壓并血糖高專驗方-- 潰瘍性結腸炎專驗方灌腸方--喉源性咳嗽--頭痛--老年性皮膚瘙癢-- 産後惡露不盡--乳腺增生--子宮肌瘤--腎積水--心悸-- 舒肝回乳湯--眩暈-- 面神經麻痹--
上呼吸道感染(咽炎、扁桃體炎)
組方 牛蒡子12 金銀花18 連翹12 桔梗12 玄參12 射幹10蟬蛻9 生地12 丹皮9 天冬10 枸杞子15 紫花地丁12
加減
⑴高熱加減:汗多加生石膏24知母12,汗少加薄荷6,羌活12
⑵便秘加大黃12(後下)
⑶痰熱加天竺黃12 浙貝15 ⑷痰多者加法夏12 全瓜萎12⑸感風寒,加麻黃8 附子6 細辛9
支氣管哮喘(哮喘)
①冷哮
炙麻黃10 白芥子9 幹姜9 蘇子12 法夏12 杏仁10 陳皮15 補骨脂15 紫蘇9 款冬花10 射幹8 桔梗12 黃芪18 淮山18 五味子9
②熱哮
魚腥草30 蒲公英15 黃芩12 冬瓜仁12 地龍12 杏仁12 桑白皮15炙麻黃10 薄荷8(後下) 石菖蒲10 五味子9 金銀花15
加減
⑴風寒重加細辛6
⑵高熱煩渴,痰多色黃加生石膏30(先煎)青天葵15 薄荷8(後下)
⑶陽氣暴脫,加高麗參12(另炖)
⑷食少納悶,加麥芽15 雞内金12 白術15
急性支氣管炎
①風寒咳嗽(基本方) 紫蘇10 杏仁10 桔梗12前胡12 陳皮15 枳殼9 紫菀12 雲苓15 麻黃8 百部12
②風熱咳嗽(基本方) 桑葉12 菊花15 薄荷8(後下)杏仁10 桔梗10 連翹12 蘆根15 牛蒡子12 闆藍根12 沙參15
③溫燥咳嗽(幹咳)(基本方) 桑葉10 沙參12 雪梨皮12杏仁9 瓜蒌仁15 玄參12 馬勃8 麥冬10 玉竹15 丹皮8 知母10
慢性支氣管炎
①急性發作期(類似于急性支氣管炎方)
②緩解期 荊芥10 百部10 杏仁9 浙貝10 款冬花8 陳皮12 炙甘草5 紫菀12 魚腥草18 桔梗12 橘紅6
加減
⑴風熱咳嗽:加桑葉12 菊花18 金銀花15
⑵風寒咳嗽:加防風10 紫蘇12
⑶肺熱咳嗽:加桑白皮12 黃芩9 枇杷葉10
⑷痰濁阻肺:加蘇子15 萊菔子12
⑸肺氣虛:加黃芪25 黨參15
⑹脾胃虛弱者:加白術10 黨參20
⑺腎氣虛:加補骨脂12 山萸肉12 淮山15
肺炎(肺熱、胸痛)
金銀花15 連翹15 魚腥草15 瓜蒌皮15 蘆根20牛蒡子12 桔梗10 黃芩10 穿心蓮10
加減:
⑴熱盛者:加生石膏30 青天葵12
⑵咳甚加杏仁10
⑶痰稠加天竺黃12 川貝5
⑷咳血加白茅根15 側柏葉15
⑸神昏谵語者:加安宮牛黃丸(按說明書用量)
⑹便秘者加大黃8 枳實12
⑺陰虛加麥冬15 生地20 玄參12
⑻氣虛加太子參15 黨參20
⑼胸痛加三七末3克(沖服) 郁金12
⑽自汗加烏梅12 浮小麥18
⑾口幹有痰者加天花粉18
⑿低熱明顯者加白薇15 青蒿9
⒀元氣大衰者加高麗參10克(另炖) 熟附子12 黃芪25 五味子9
胃及十二指腸潰瘍
柴胡12 延胡索10 川楝子15 蒲公英24 白花蛇舌草18 沙參15 川連8 三七末3(沖服)丹參10 浙貝10 黃芪20 黨參18 台烏12 香附10
加減⑴吞酸嚴重加瓦楞子30 魚古15
⑵有黑便加蒲黃12 側柏葉15
⑶有惡心症狀加陳皮12 竹茹12
⑷胃熱盛加黃芩10 丹皮10
⑸胃陰虛者加麥冬12 石斛9
⑹濕重者加雲苓15 澤瀉12
慢性胃炎
(痞滿、胃脘痛)香附10 百合25 台烏12 砂仁8 沒藥9 白術15 黨參15 蒲公英20 半枝蓮10 麥冬10 淮山15 延胡索12 白花蛇舌草12
[加減]:
⑴吞酸明顯加魚古15 瓦楞子30
⑵食滞納呆加萊菔子12 布楂葉12
⑶便秘者加川樸15 槟榔15
⑷四肢寒冷加肉桂3 熟附子10
⑸濕熱重加防己15 關木通5
⑹口幹口渴甚加天花粉15 知母10
⑺出現黑便者加側柏葉15 蒲黃8 阿膠12(烊化
急性胃炎
(胃脘痛)大黃8 黃芩12 黨參24 白術15 黃芪20 雲苓15 陳皮10 沙參18 茜草根15 天花粉12 紫蘇10 廣藿香12(後下) 薏苡仁20
加減
⑴腹脹者加神曲10 麥芽10 雞内金12 減大黃為4
⑵便血嚴重加蒲黃12 仙鶴草12
⑶嘔吐頻繁者加法夏10 竹茹12
⑷裡虛加熟附子8 山萸肉10 去大黃
⑸胃酸過多加瓦楞子30 魚古15
萎縮性胃炎
沙參10 麥冬12 丹參12 川芎8 石斛9 砂仁10 川樸花8 白術15 淮山15 黃芪18 黨參15 台烏10 萊菔子12 延胡索10 佛手8
胃下垂
黃芪30 黨參20 白花蛇舌草20 川楝子9 白芍 10 炙甘草5 升麻9玉竹18 枸杞子12 川芎10 牛膝12 香附10
加減
⑴吞酸加瓦楞子25 魚古15
⑵胃納差、喜溫者加高良姜10 白豆蔻10
⑶胃熱重者加川連8 野菊花10
急性腸炎( 洩瀉、霍亂)
廣藿香12 葛根12 白頭翁15 蒼術15 金銀花12 神曲12 法廈10 白術12 雲苓15 白豆蔻10 川樸
8 慢性腹瀉(洩瀉)
廣藿香12 白豆蔻8 雲苓15 川樸8 白芍12白術12 陳皮9 黨參12 烏梅10 淮山15
加減
⑴水飲留腸者,加防己15 車前子9
⑵久瀉腸結瘀阻,加川芎10 當歸9
⑶腎虛洩瀉,加破敗紙15 補骨脂12 山萸肉10
功能性便秘
麻子仁20 川樸12 白芍12 肉苁蓉15 首烏20 柴胡9
加減
⑴燥熱便秘,加大黃10 生地20
⑵氣滞型便秘,加木香12(後下) 沉香9(後下) 去麻子仁
⑶氣虛型便秘,加黨參15 黃芪18 陳皮10 去麻子仁
⑷血虛型便秘,加當歸15 桃仁12
⑸腎虛型便秘加牛膝12 熟地20 去麻子仁
⑹陰虛便秘加生地30 丹皮12 澤瀉12 去麻子仁和首烏
慢性膽囊炎
龍膽草15 山栀子15 柴胡12 延胡索15 白芍12 廣木香9 大青葉9 金錢草15 雞内金10 郁金15 薏苡仁20 雲苓15 蒲公英10
加減
⑴腹脹者加大腹皮10 蘇梗10
⑵胃納差加焦谷芽10 山楂12 神曲10
⑶熱盛而便秘者,加大黃10(後下) 全瓜萎12
⑷惡心嘔吐者,加竹茹12 法夏10
⑸夜尿頻、腰痛,五更洩瀉者,加熟附子8 幹姜8 吳茱萸10 去延胡索、蒲公英
腸粘連
木香12 香附12 郁金9 枳殼9 白花蛇舌草15 大黃15(後下) 白芍18 川樸9 川連6 丹參18 大棗20 白術15 延胡索6 川芎9
慢性潰瘍性結腸炎
治法 溫補脾腎、澀腸止瀉秦皮12 白芍15 黃芩10 蒼術12 吳茱萸8 台烏15 五味子9 黨參15
加減
⑴腹痛甚,加郁金15 延胡索15
⑵大便稀溏,加厚樸12 薏苡仁20 白豆蔻10
⑶脘脹納呆,加布渣葉15 雞内金15
⑷身熱、煩渴,加金銀花15 敗醬草20
⑸若出血量多,血為鮮紅者則加地榆15 槐花15 側柏葉12
⑹洩瀉日久,直腸脫出者加黃芪30 升麻9 柴胡10
急性膽囊炎
龍膽草12 山栀子12 茵陳20 金錢草25 柴胡12 大青葉10 白芍15
加減
⑴便秘加川樸15 大黃10(後下)
⑵有膽結石者加海金砂15 雞内金12 金錢草加重為35克
⑶脅肋劇痛,加川楝子10 延胡索9
⑷黃疽明顯,加田基黃30 溪黃草25
⑸火熱傷陰者,加生地15 玄參15 天花粉12
⑹高熱者加石膏30 青天葵15
尿路感染(“淋證”)
方一關木通5 車前草15 滑石15 大黃8 白花蛇舌草20 雲苓15 淮山15 白術12 黃柏12 黃芪20 菟絲子12
加減
1.小便澀痛,加廣藿香6 海金沙20 石葦25
2.出觋血尿,加小薊25 白茅根30
3.白細胞增多者,加蒲公英30 鹿銜草10 穿心蓮10
4.尿蛋白較多者,加石葦30 玉米須20 萆解25
5.尿中含有紅細胞,加地榆24 馬鞭草30 蠶豆花30
6.腰痛甚,加巴戟10 杜仲10
7.陰虛火旺者加地骨皮15 玄參15 蒲公英30
方二 野菊花15 漢防己12 淮山15 雲苓15 澤瀉12 防風9 桔梗10白茅根18 黃柏10 麻黃8 桑白皮10
加減
1.尿蛋白流失過多,加玉米須30 薏米30 蟬蛻6
2.腰痛者加杜仲15 徐長卿15
3.血尿過多,加大薊15 小薊15 貫仲18
4.小便不利者,加桑白皮15 薏米30 玉米須25
5.水腫喘急者,加法夏12 葶苈子15 全瓜蒌15
6.兼外感風寒者,加紫蘇10 荊芥12 蟬蛻10
方三中醫學認為該病的發生主要是由于外感病邪日久傷及髒腑,從而導緻水液運化、氣化失調所緻;亦會因勞累、房事耗傷脾腎而發病。)治法 補腎固精,利水,益氣黃芪18 黨參18 熟地10 桑螵蛸6 桑寄生12 士茯苓15 黑大豆30 白茅根15 大棗20 當歸15
加減
1.出現血壓升高,加夏枯草18 菊花20
2.皮膚濕疹者,加地膚子30 白藓皮25
3.尿中膿細胞含量偏高者,加蒲公英18 連翹10 魚腥草15
4.尿中紅細胞含量偏高者,加仙鶴草15 藕節20 生蒲黃9
5.尿蛋白流失嚴重,加玉米須15 薏米25
方四 金錢草30 石葦15 牛膝10 雲苓15 白術12 王不留行12 黃芪30 黨參15 澤瀉12郁金12 車前子15 廣地龍15 海金沙20
加減
1.血尿過多,加白茅根15 小薊15
2.出現膿尿者,加白花蛇舌草30 蒲公英20
3.結石情況嚴重者,加琥珀末3(沖服) 川足2條 炒山甲12 皂角刺10
4.疼痛甚,加延胡索15 台烏15 川芎8
5.少腹氣漲者,加台烏12 柴胡12
遺尿症
治法 活血化瘀,養心安神,益腎健脾桃仁12 丹參15 白術15 珍珠母30 酸棗仁12 龍骨20水牛角30(先煎) 淮山15 金櫻子10 枳殼10
面神經炎(“面癱”)
治法 祛風通絡,益氣,活血化瘀羌活12 防風12 白芷10 黃芪25 川芎12 廣地龍12 僵蠶9 雞血藤30 膽南星4 沒藥9
加減
(1)痰濁阻塞者,膽南星改為9 加白芥子10
(2)久痛難愈,加紅花9 毛冬青25 桃仁15
(3)偏寒者,加桂枝10 細辛5
(4)熱邪盛,加連翹15 黃芩12 生地20
三叉神經痛
治法 平肝熄風,養血柔肝,祛風止痛杭白芍20 白蒺藜10 白僵蠶10 白芷9 當歸12 生地10黃芪20 川芎10 丹參9 毛冬青25 甘草10 石決明20 細辛6
加減
(1)惡寒而無汗者,加麻黃9
(2)面肌抽 者,加法夏10 膽南星8 天麻12
(3)血虛者,加雞血藤30 何首烏25
(4)氣虛者,加黨參30 黃精18
坐骨神經痛
治法 補肝益腎,行氣活血桑寄生15 秦艽18 當歸12 黃芪25 牛膝15 獨活12 乳香9 砂仁8 小茴香6 雲苓15 知母12 蒼術12
加減
(1)下肢關節屈伸不利,加木瓜18 雞血藤30
(2)痛劇加威靈仙12 細辛6 延胡索6
(3)夜尿多者,加淫羊藿15 狗脊18
蛛網膜下腔出血(“真頭痛”)
治法 平肝降火,涼血止血,養陰潛陽天麻12 龍膽草12 大黃(後下)12 虎杖25 生地30 石決明30 白芍15 旱蓮草15 茜草根15 益母草30
加減
(1)高燒者加知母15 生石膏30 紫雪丹1支沖服
(2)痰熱加牛黃粉2 浙貝18
(3)抽搐者,加廣地龍12 安腦丸1隻(口服)
(4)昏迷者,灌服安宮牛黃丸1粒
(5)虛脫加人參12 熟附子9
動脈硬化性腦梗塞
治法 活血化瘀,益氣通脈,健脾黃芪50 黨參20 天麻12 全蠍6 丹參18 當歸12 雞血藤20白芍15 生地30 雲苓15 蒼術12 橘紅9
加減
(1)痰滿阻塞者加膽南星12 天竺黃12
(2)痰濁内閉加石菖蒲12 郁金15
(3)肝陽亢盛加羚羊骨15(先煎) 夏枯草15 鈎藤15
(4)出現虛脫者加人參12 熟附子9
(5)陰液虧耗者加西洋參15(炖服) 麥冬15 知母15
癫痫
一方治法 平肝熄風,豁痰開竅,安神解痙茯神40 天竺黃15 遠志肉30 旋覆花20 石菖蒲15 膽南星8 郁金20 廣地龍10 龍骨18 白芍15 丹參12 青礞石18
加減
(1)惡心嘔吐者,加姜竹茹12
(2)不省人事者,加安宮牛黃丸1粒
(3)血虛者,加首烏30 當歸12
(4)失眠者,加酸棗仁20精神分裂症
又方治法 理氣解郁,豁痰開竅,活血化瘀郁金18 莪術12 木香8 桃仁12 九節菖蒲8 百合10 法夏10 合歡皮18 生牡蛎18 川樸10 夜交藤15 白芍9 五味子8 女貞子15 熟地12 川芎10
神經官能症
黨參18 黃芪20 川芎6 法夏10 龍骨15 紫石英15(先煎) 枸杞子15 酸棗仁15 陳皮10 川樸10 遠志9
加減
(1)失眠健忘者,加五味子10 菖蒲15
(2)情緒易激動,加白芍12 香附10
(3)血壓偏高者,加夏枯草15 葛根12
(4)氣機不暢順之眩暈,加路路通10 姜黃9
(5)咽喉幹燥,加山豆根12 木蝴蝶9 玄參10
癔病(歇斯底裡症)(“髒躁症”)
治法 養血安神,行氣開郁,化瘀散結白芍15 龍骨20 牡蛎30 法夏9 海藻18 陳皮8 石菖蒲10當歸10 川芎9 郁金12 砂仁10 葛根15 桑白皮12 枸杞子12
腦外傷綜合征
治法 滋陰潛陽,活血化瘀,通竅鈎藤15 菊花12 白芍15 川芎8 香附9 黨參18 黃芪18 法夏10 羌活9 防風12 山萸肉15 山藥18 丹皮12
加減
(1)頭劇痛,加紅花10 丹參15 赤芍12
(2)眩暈者,加天麻15 珍珠母20
(3)失眠者,加酸棗仁15 茯神15 合歡皮12
(4)血氣虛者,加太子參25 熟地25
腦動脈硬化
治法 活血通絡,滋陰補腎丹參18 玄參15 麥冬12 生地18 石菖蒲10 川芎15當歸18 黃精18 牛膝10 姜黃10 枸杞子18 夏枯草18
加減
(1)肢體麻木,加雞血藤30
(2)腰膝酸痛,加杜仲18 川斷15
(3)四肢顫動不定者,加珍珠母30(先煎) 龍齒30(先煎)
(4)失眠者,加酸棗仁18 遠志9(5)抽搐者,加全蠍9 廣地龍12
老人性癡呆症(腦萎縮
)治法 補腎健腦,補血氣,祛瘀化痰丹參15 當歸12 法夏10 山楂10 淫羊藿15 山萸肉 15 黨參20 黃芪30白芍12 五味子10 石菖蒲10 麥冬9 枸杞子10 遠志9 澤瀉12
缺鐵性貧血
黨參15 白術12 黃芪30 當歸15 白芍12 熟地20 枸杞子18 紅棗15枚 木香6 鐵落20 砂仁6(後下) 神曲12 雞内金12 再生障礙性貧血桃仁10 丹參10 當歸10 川芎8 黃芪20 熟地20 雞血藤20三七末3(沖服) 枸杞子15 杜仲15 女貞子12 白芍15 旱蓮草18
加減
(1)若紅細胞減少明顯,加阿膠12(烊化) 紅參9(另炖)
(2)若白細胞減少明顯,加穿山甲12 補骨脂15
(3)若血小闆減少明顯者,用三七末5(沖服) 石葦15 仙鶴草15
(4)若皮膚出現紫斑,皮下有血腫,伴有血便、鼻出血等情況,加仙鶴草30 側柏葉12 白茅根20
(5)出現尿血者,可加栀子10 大薊12 小薊12 扁蓄10
血小闆減少性紫癜
治法 補血益氣,養陰健脾白芍12 生地15 麥冬12 丹參15 黨參20 黃芪25 白術12大棗9枚 菟絲子12 白花蛇20 枸杞子15 當歸12
慢性白血病
治法 益氣養血,滋補肝腎,活血化瘀當歸12 川芎10 丹皮9 五靈脂10 枸杞子12 淮山18 熟地20 山萸肉12 麥冬18 木香8 黃芪30 柴胡9
加減
(1)有紫癜出現,加茜草根15 白芨12 仙鶴草30
(2)淋巴結腫大者,加山慈菇15 法夏12 貓爪草25
(3)伴有發燒者去當歸、川芎、熟地,加半邊蓮20 半枝蓮20 柴胡9
(4)貧血者,加紫河車6(沖服) 桑椹15 阿膠10(烊化)
急性白血病
治法 益氣養血,祛瘀散結黨參30 熟地25 白芍15 川芎10 大棗8枚 雞血藤30黃芪30 丹皮15 法夏10 竹葉15 金銀花18 白花蛇舌草30
加減
(1)有血尿、血便者,加大薊12 小薊10
(2)鼻出血者,加紫草15 赤芍12 青黛5(沖服)
(3)出血過多,加白芨15 阿膠12(烊化
)(4)抽搐者,加全蠍6 鈎藤12
(5)低熱伴有骨痛者,加鼈甲15(先煎) 知母12 蒲公英20
(6)畏寒者,加熟附子12 肉桂5
甲狀腺炎
海藻25 紫菜18 牛蒡子12 薄荷8(後下) 丹皮15 玄參15 海螵蛸15 川芎10 當歸10 赤芍12 生地15 柴胡9 莪術10 青皮8 單純性甲狀腺腫海藻25 海帶25 海螵蛸25 昆布25 陳皮8 牡蛎20柴胡10 香附10 白術12 法夏6 川芎10 郁金10 丹參8 甲狀腺機能亢進(甲亢)玄參15 生地15 麥冬12 浙貝15 青皮6 夏枯草15 莪術12 黃藥子10 黃芪15 黨參12 白術10 貓爪草18 法夏12 陳皮5
加減
(1)甲狀腺腫大明顯,加白芥子12 三七末2(沖服)
(2)失眠者,加遠志10 酸棗仁10
(3)眼睛突出明顯,加雞血藤30 牛膝15
(4)手抖動,加珍珠母30(先煎) 鈎藤15
(5)肝郁氣滞者,加柴胡12 白芍15
(6)大便溏瀉者,加扁豆30 薏苡仁20
垂體前葉機能減退症(席漢氏病)
治法 溫補脾腎,填精補血人參6(另炖) 熟地15 杜仲15 當歸10 山萸肉15 炙甘草6白術15 菟絲子12 木香8 陳皮6 白芍8 枸杞子12 麥冬10
加減
(1)體乏者,加黃芪30 補骨脂12
(2)腰膝酸軟者,加桑寄生25
(3)閉經者,加益母草30 川芎8
(4)性欲低下,加仙茅10 淫羊藿12
(5)胃納差,加雞内金12 神曲12
糖尿病
治法 養陰,生津止渴黃芪30 白術12 淫羊藿12 白芍30 烏梅10 葛根12熟地20 麥冬12 山萸肉10 澤瀉12 五味子8 知母12
加減
(1)夜尿頻繁,加芡實18 菟絲子15
(2)血氣虛弱者,加首烏15 黃精12 黨參20
(3)肺熱者,加天花粉10 沙參12 川連8
(4)兼有高血壓病,加杜仲15 牛膝18
(5)視力模糊,加女貞子15 草決明12 石斛10
(6)有胰島素依賴者,加丹參20
(7)血糖高,加川芎12 當歸12
(8)口渴多飲者,加玄參20 天花粉15
痛風
治法 祛風濕,祛瘀通絡毛冬青30 黃柏15 忍冬藤30 秦艽15 牛膝15當歸12 白芍12 澤瀉12 丹皮12 黃芪30 路路通9
加減
(1)血瘀明顯,加桃仁10 赤芍15 澤蘭15
(2)疼痛嚴重,加蜈蚣3條 全蠍6
(3)關節僵硬,加雞血藤30 烏梢蛇15
(4)出現結節,加穿破石30 海藻15 貓爪草20
(5)出現頭暈,加天麻15 剌蒺藜15
類風濕性關節炎
治法 祛濕通絡,補肝腎,養陰麻黃8 白芍12 黃芪25 防已15 薏苡仁25 知母10川芎8 當歸9 秦艽10 羌活8 牛膝12 桑寄生12
加減
(1)痛在上肢者,加桂枝9 威靈仙12
(2)痛在下肢者,加獨活12 牛膝改為20
(3)濕重者,加蒼術9 萆解12
(4)風邪重,加防風8 海桐皮12
(5)兼有痰飲症,加法夏9 厚樸9 陳皮6
(6)有關節腫痛者,加沒藥9 乳香8(
7)若皮下出現結節,加制南星9 白芥子8
系統性紅斑狼瘡
治法 清營透熱,益氣養陰,祛濕水牛角30(先煎) 赤芍15 丹皮18 金銀花12 生地18 當歸10 槐米12陳皮10 知母9 木香10 獨活10 白花蛇舌草20 黃芪18 黨參18翼狀胬肉特效專驗方本驗方共驗證1036例,全部顯效,最長1劑痊愈,最短三劑痊愈。
組方 黃柏5g 麥冬5g 川芎5g 蟲退5g 生地黃6g 歸尾6g 防風6g 茯苓6g 杭白菊6g 生大黃5g 法夏6g 淡竹葉5g 冬桑葉5g 制南星6g 地龍衣5g 帶狀疱疹特效專驗方本門診共驗證此方治療帶狀疱診共計306例,顯效96%。最短1劑痊愈,最長15劑痊愈。特别是對重症帶狀疱疹效果尤佳。
組方 金銀花20g 連翹30g 苦參10g 黃芩10g 生薏仁30g 赤芍10 土茯苓30g
加減
①. 皮損色紅有丘疹。丘疹密集者加紫草15g 龍膽草30g
②. 皮損深紅,有大黃疱疹者加野菊花20g 黃連15g
③. 疱疹潰破且糜爛者加蒲公英15g 紫花地丁12g 生甘草12g
④. 劇痛者加元胡15g 延胡索10g
⑤. 後遺症疼痛者單服蜈蚣一條研細末分兩次服。
三叉神經炎
特效專驗方本驗方共驗證103例,效果顯著。97%顯效。組方 白附子 僵蠶 全蠍 等份 加蜈蚣8條。鈎藤6g 白芷6g 研細末 分兩日服完。以助解痙祛風慢性支氣管炎專驗方本方能更好的控制支氣管炎的發作。增強患者免疫力,提高患者生活質量。
組方 蛤蚧一對 炒五味24克 地龍74克人參30克 紫河車60克 灸甘草30克 枳殼10克 大熟地 10g 研研細末蜜為丸每次10克 每日兩次 2劑一療程。
加減
喘重:姜南星15克 制半夏15克
咳重:杏仁15克 批杷葉30克。膽囊炎專驗方本方共計驗證1069例。顯效84%。
組方 金銀花50克 炒枳殼12克雞内金15克 黃芩12克 生大黃15克(後下)法半夏10克 廣郁金12克白芍15克 青皮12克 桂枝10克 海金砂15克柴胡12克 綿茵陳30克
慢性化膿性鼻窦炎
專驗方本方共驗證患者306例,86%患者痊愈,93%患者顯效。
組方 辛夷花6克 青防風6克 嫩前胡6克 天花粉9克薏米12克 白桔梗5克 生甘草3克
加減
①. 氣虛:加黃芪9克白術12克
②. 鼻塞重:加細辛3克黃芩9克
③. 分泌物清稀:加杏仁6克浙貝9克
④. 分泌物黃稠:加瓜蒌皮9克冬瓜子9克
⑤. 粘膜紅腫:赤芍9克丹皮9克
⑥. 粘膜水腫:茯芩9克澤瀉9克
外用散劑:蒼耳子 辛夷花 白芷 薄荷 等份 研細末。吹鼻用,每日三次。共兩周一療程。凍瘡專驗方本方共驗證患者698例,全部治痊。
凍瘡酊
組成 桂支10克.蘇木10克.細辛10克 .艾葉10克 .生姜10克 .當歸10克 .花椒10克 .辣椒1支 .樟腦粉5克. 上藥共浸入75%酒精250ml中浸泡5天後,取藥液備用.
用法 先用溫水将患處洗淨,擦幹,用藥用棉求蘸藥反複揉擦患處,沒日三次.
功用 溫經通絡,活血化瘀,消腫止痛.
主治 凍瘡.無論已潰未潰者均宜.
療效 治療380例,全部治愈.一般用藥3-5天,平均3.5天.
凍瘡破潰膏
組成 肉桂.冰片.樟腦各2克 .乳香.沒藥各10克
制法 上藥共研細末,和均,凡士林調成膏狀,備用.
用法 淡鹽水清洗瘡面,再塗此膏,2日塗一次.
功用 消炎止痛,拔毒生肌
療效 治療84例,塗藥2-3次,全部治愈. 紫草膏組方 紫草100g,黃芩20g,黃連20g,黃柏20g制法 取上藥,用粉碎機粉末,香油适量熬開,放入以上藥粉,然後放入冰片10g,再放入20個紗布條。用時放入鋁盒高溫消毒。用法 可用于水火燙傷,先用生理鹽水清理創面,再用慶大黴素針劑創面,外用紫草膏。還可用于外傷,用上述方法清理好好創面後用紗布條外敷,膠布固定。
盆腔盆腔炎
積液灌腸專驗方本方配合口服方效果顯著,總有效率96%。
組方 金銀花30克蒲公英30克黃連20克黃柏15克生香附15克地膚子30克連翹20克冰片15克(後加)加減 有包塊加三菱15克(醋制),莪術15克(醋制),紅花10克制法 濃煎成100ML,不過因為藥有點多可以煎一次用3天,用法 10天一療程,月經幹淨3-5天開始,灌腸後擡高臀部躺30分鐘,局部熱敷,加速吸收。慢性盆腔炎專驗方本方配方灌腸方使用,效果顯著。總有效例96%
組方 當歸20~30 g、桃仁15~20 g、紅花15~20 g、丹參30~50 g、赤芍20~30 g、乳香15~20 g、沒藥15~20 g、牡丹皮20~30 g、澤蘭15~20 g、香附15~20 g、枳殼15~20 g、牛膝15~20 g、金銀花30~50 g、連翹15~25 g、蒲公英30~50 g、敗醬草20一30 g,
加減
腹痛加元胡、川楝;
腰骶痛加寄生、川斷、狗脊,
有包塊加三棱、莪術;
氣虛加黨參、黃芪。水煎服,用法 每日1劑,分早晚二次口服。10 d為1個療程。治療3個療程。方解 慢性盆腔炎屬中醫“婦人腹痛”、“瘕瘕”、。月經不調”、“不孕症”、“帶下病”等範疇,中藥治療有明顯的優勢和特色。我們采用的中藥方劑是活血類藥物為主,佐以理氣類、清熱解毒三類藥物組成。在治療過程中根據患者的不同體質、病情靈活加味及調整藥物劑量。現代醫學研究證實活血類中藥能改善血液流變學性質,加速血液流動。增加盆腔組織器官的血流量,同時活血類藥能擴張血管,降低血液的黏稠度及毛細血管的通透性,改善微循環,因此有利于營養、氧氣的供應及藥物進入病變部位,代謝産物的排除,從而促進組織炎症的吸收,轉化增生組織和消除包塊。理氣類藥物與活血類藥配伍能增強活血藥物的祛瘀生新,軟堅散結及行氣止痛作用。清熱解毒類藥物具有廣譜抗生素、抗病毒及增強機體免疫功能作用。
神效風濕祛痛藥粉
本方共驗證106例,顯效65% 無效35%組方 白芷10g,全蠍10g,僵蠶10g,蜈蚣2條以上藥共研為末,用法 撒虎骨膏或祛痛膏上貼患處,對頸椎病,腰腿痛,關節炎等止痛效果甚佳。
陳舊性骨折泡腳專驗方
組方 紅花10克 續斷20克 土鼈15 千年健20克 烏藥20克 獨活15克川芎20克 桂枝20克 當歸20克白芷20克 骨碎補20克 全蟲10克 大黃20克酒炒 用法 上藥以水和酒3:1的比例熬制 10--20分鐘 趁熱取湯泡腳 一天三次 30分鐘 泡腳後藥湯回鍋 下一次加水再熬再泡。另外可以口服中華跌打丸配合淋巴結炎驗方專驗方組方 防風10克 羌活10克 角刺14克 連翹10克夏枯草15克 銀花10克 甘草5克 陳皮6克 桔梗10克 穿山甲10克 昆布10克牛蒡子10克羚羊角粉10克 方解 全方以解毒散結為主山甲皂刺散腫潰堅,連翹枯草解毒散結,牛子桔梗專治咽喉部疾病,昆布牛子散結,雙花甘草解毒,羌防升上兼解表。全方配伍精當。故療效卓著。抗菌素消炎不錯,但
散結(結節性炎,纖維結締組織增生)不如中藥。本方共驗證患者12例,九例有效。 痤瘡效方專驗本方共驗證患者9例,全部有效。
組成 荊芥12克,防風10克,羌活12克,白芷12克,黃芩12克,黃柏lo克,桑白皮12克,枇杷葉12克,茜草12克 牡丹皮12克 赤芍15克蟬蛻10克 皂角刺12克,僵蠶12克,白花蛇舌草15克。用法 先将上15味藥置于鍋内,加水500ml,浸泡10分後,急火煎10分左右,煎約300ML藥汁分兩次溫服;再将鍋内藥渣加水600ml,煎5分左右即可,取藥汁分兩次外洗,每次洗約分,15天為1個療程。
加減
若見顔面、胸、背部米粒大小的白色丘疹,或底部微紅者,方中清熱涼血之品黃芩、黃柏、茜草、牡丹皮、赤芍皆可減量,一般為3—6克,其它藥物劑量同上。若見顔面部鮮紅色丘疹,較米粒稍大,有時融合成片者,方中荊芥、防風、羌活、白芷皆可減量至3克,加水牛角15克,其它藥物劑量同上。
慢性肝炎
四步曲肝一方組方 柴胡15~20克,白芍50克,枳實15~20克,甘草15克,白術15~20克,茯苓15~20克。适應證:遷延性或慢性肝炎見下列證候者。
① 肝區(右季肋部)隐痛(或脹痛、刺痛),腹脹滿,食納不佳,全身疲乏,頭暈心煩,目幹澀,手足心熱,小溲色黃,舌苔白膩,脈弦滑或滑數。
②肝腫大(少數病人有脾腫大),觸之痛,肝功能有改變(或無改變),有蜘蛛痣及肝掌。
加減:
血清谷丙轉氨酶活性增高,可加龍膽草15克,闆藍根30克;乙肝表面抗原陽性者加白花蛇舌草50克,公英30克,以清熱解毒;
舌質紅,小溲黃赤,手足熱,熱重于濕者,可加金銀花30克,敗醬草25克,大青葉20克;
食納不佳,可加山楂15克,麥芽30克,神曲15克;
腹瀉除加重茯苓、白術用量外,可選加扁豆15克,山藥25克;
脘腹脹滿加厚樸、木香、槟榔;
體弱氣虛酌加人參、黃芪;
部分正虛邪戀患者可用人參、黃芪與解毒清熱之劑合用,肝功能亦多随之恢複或好轉。
方解:本方以白芍為主藥,取其柔肝止痛,斂陰養血之功,為治肝脾不和、肝氣郁滞之要藥。适用于肝氣不和所緻的胸腹疼痛、痛經、手足拘攣等症。日本吉益東洞氏謂:“白芍主治結實拘攣也。”以白芍能解痙而緩和肝氣之“剛悍”,稱之為柔肝。
方解 從臨床觀察,慢性或遷延性肝炎一般都出現肝氣亢盛,肝脾不和之證候,如頭暈,目幹,五心煩熱,煩躁易怒,脅痛,腹脹,疲乏無力等。肝藏血,體陰而用陽,
肝氣亢逆,則化熱而傷血,血熱外溢,故出現蜘蛛痣、肝掌,少數病人還出現鼻衄、齒衄等。不少婦女患肝炎有月經不調,随着肝炎治療的好轉,月經亦随之恢複正常。故在治療本症時,必以柔肝止痛、斂陰養血的白芍為主。方中柴胡疏肝,枳實理氣,協同芍藥以平肝氣之橫逆,和以甘草斂肝陰緩肝急。如胃脘痛肝氣偏亢橫逆犯脾,則出現消化機能紊亂症狀,腹脹便溏等,為部分肝炎病人的常見症狀,故用白術、茯苓以健脾。肝二方組方 當歸20克,赤芍15克,生地20克,丹參20克,丹皮15克,桃仁15克,柴胡15克,甘草10克。适應證:
慢性肝炎、遷延性肝炎
見下列證候者。
① 肝區、脾區(左、右季肋部)有頂、脹、熱、痛之感,心煩易怒,掌心熱紅紫,目幹,視物不清,有時齒衄、衄,面色黧黑,婦女月經異常,經行發熱。
② 舌質紫,有瘀斑,口唇紫,有蜘蛛痣,脈弦有力。
③ 肝大或脾大,肝功能有改變。為活血化瘀之劑,但見典型觑瘀證候即可應用,不必悉具。
瘀血肝腫大,則用真武湯加活血之劑往往收效滿意。方解 血瘀的辨證有時明顯,有時不甚明顯,應用本方時,當依據舌紫暗唇青等症狀。瘀血作痛系由氣血瘀滞所緻,“不通則痛”,其特點是“痛有定處”,“痛處拒按”,可作為辨證的依據。
肝三方
組方 人參15~20克,黃芪30克,當歸25克,自芍30克,白術20克,茯苓20克,枳實15克,郁金15克,丹參15克,山楂15克,甘草15克。适應證:用于慢性肝炎見下列證候者。
① 病程久,體質瘦弱呼吸氣短體衰乏力,食納欠佳,腰酸腿軟,眩暈耳鳴,脘腹脹滿,便溏,脅痛。
② 無裡熱證(間或有假熱現象,如口幹苦,尿黃,脈虛數)。
③肝髒腫大,肝功能有明顯改變,舌苔白潤或膩,脈弦細無力。方解 本方應用于病程久,病人身體虛弱,腰脅作痛,無裡熱證者。其功效為益氣補血,疏肝理脾,寓消于補之中。适用于慢性肝炎見上述證候者。肝炎病人除濕邪郁壅實證者外,亦常見虛證,如脹滿、嗳氣、不思食、便溏等。另外,
清陽不升,濁陰不降可見眩暈、耳鳴,苔白或膩。若脾氣虛失于運化,氣血不足,可見倦怠乏力,面黃不澤,脈沉細無力等,均可用此方治之。本方黃芪、人參大補肝經生升之氣。黃芪性升,對于肝弱而不升之病情最為适宜,故以黃芪為主藥,助以人參加強其補氣升清之作用。氣弱則血不足,故輔以當歸、白芍養肝之體以助肝之用(肝體陰而用陽),肝氣弱不疏,則氣自留結,故用枳實、郁金、丹參等疏其壅滞,參、芪與枳、郁同用“補而不滞邪,通而不傷正”,同時重用參、芪輔以歸、芍,又具有“陽生陰長”之妙,更增強益氣補血之功。
肝四方
組方:醋炙鼈甲40克,白芍40克,當歸25克,郁金15克,紅參15克(或黨參50克),丹皮15克,青蒿20克,生地30克,丹參20克。适應證:慢性肝炎、肝硬化、脾功能亢進。以下症狀為應用本方之依據。
①頭暈,疲倦,手足心熱,兩脅脹痛,腰酸乏力,肝掌、蜘蛛痣,面色不華,口唇紫,舌紫無苔,腹脹,鼻衄或齒衄、吐衄、便血,脈弦滑或數。
②肝脾腫大,尤以脾腫大為明顯,另見血紅蛋白、紅細胞、自細胞、血小闆降低。方解 本方具有益氣補血,育陰軟堅的作用。以鼈甲為主藥,具有滋陰潛陽,散結消瘕之作用。古人謂治胸脅積聚作痛,或久瘧、瘧母等症。瘧母即脾腫大,故本藥為治脾腫大之主藥,輔以人參補氣,當歸、白芍與鼈甲、郁金、丹參合用則“補而不滞,消而勿傷”,此消補兼施乃治瘕積之大法。
本證若兼出血,如吐血、便血等,則于方中加入小薊、藕節、地榆、血見愁、仙鶴草等止血之品。如氣虛體弱,可加黃芪25~40克,人參15克。
非淋菌性尿道炎效方
組方 金銀花、蒲公莢、白花蛇舌草、海金沙藤、土茯苓、血腥草(後下)、敗醬草各30克,黃芩、黃柏各15克,黃連、赤芍各9克,甘草梢6克。
加減
伴發熱加柴胡、石膏,頭痛加菊花、蔓荊子;
口苦加龍膽草、茵陳:納差加山楂;雞内金,
便秘加大黃、芒硝;
小便短赤加山栀子、竹葉;
尿道灼熱加滑石,瞿麥;
尿中帶血加茅根,小薊子;
小便澀痛加金錢草、石韋;
小便溢膿加馬齒苋、蔫蓄;
局部奇瘁加白鮮皮,苦參;
陰莖腫大加丹參、半枝蓮;
陰囊腫脹加桃仁、絲瓜絡:
睾丸腫痛加川楝子、枳殼;
白帶增多加車前子,澤瀉;
月經不調加益母草、當歸;
會陰紅腫加蒼術、苡米:
下腹墜脹加王不留行、荔枝核;
小腹刺痛加白芍、玄胡;
腰背酸痛加寄生,牛膝;
病程較長加生地、玄參、丹皮
;反複發作加皂角刺、三七、紅花、日久難愈加地龍、穿山甲、僵蠶。服法 每天l劑,水煎3次,分早午晚飯後服。藥渣加水濃煎,濾取藥液趁溫熏洗外陰部,後再坐浴,早晚各1次,每次20分鐘。15天為1個療程,直至症狀消失、實驗室檢查正常。治療期間應多飲水,避免性生活,已婚者雙方宜同時治療。局部禁搔抓,忌香燥、煎炸、魚腥、酒類、辛辣刺激之品。
消痹丸專驗方
組成 血竭、天麻、紅花各450g,秦艽、防風各400g.仲筋草、狗脊各350g,制南星、川烏、川芎、獨活,羌活、地龍各250g,牛膝、甘草、當歸各200g。制作 研細末,過100目篩.制成6g蜜丸,備用。功能主治 祛風除濕.通經活絡,活血養血,消腫止痛。主治風寒濕痹,肢體疼痛,重着腫脹,麻術.屈伸不利等。方解 方中以天麻,血竭、紅花為主藥,天麻具有通絡止痛、平肝熄風之功,血竭,紅花括血祛瘀,蹄風是治風之要藥,秦艽是風中潤藥,與其它祛風通絡藥獨活、羌活、川烏、川芎、制南星聯用,加強了祛風勝濕的功效。伸筋草溫經散寒,消腫止痛,狗脊補腎陽壯筋骨,礙痹通絡.兩藥同用,益氣養血,扶正祛邪。當歸、甘草為方中平和之藥,具凋理作用,兼養血之功。地龍屆蟲類藥,可祛風濕、通血脈、利關節、消瘀滞、療痹痛。諸藥合用,共奏活血祛瘀,消腫止痛之功。本方共驗證患者276例,痊愈90例,好轉127例,無效7例。
急性乳腺炎專驗效方
本方共計驗證患者97例,全部有效。本方可消腫解毒、軟堅散結消癰。對急性乳腺炎初起局部發紅腫痛,有硬結而未成膿者,收效甚好,一般3-5劑可腫消痛止而愈。組方 金銀花30g,連翹殼15g,野菊花15g,蒲公英15g,紫花地丁15g,穿山甲12g,王不留行12g,露蜂房)9g,山慈菇6g,用法 每日1劑,水煎2次服。
原發性高血壓并血糖高專驗方
組方 杭菊15 g,石決明15 g,黃芩20 g,楮實子15 g,茯苓30 g,草決明15g,薏苡仁10 g,桃仁10 g,滑石10 g,山藥15 g。
加減
陰虛陽亢型加生地、枸杞子,
肝火亢盛型加薄荷、夏枯草,
痰濕壅盛型加法夏、陳皮,
陰陽兩虛型加人參、黃芪。用法 水煎服,1劑/d,早、中、晚3次溫服,每次200 ml,連服30 d為1個療程本方共驗證該病症45例,降壓效果明顯,配合降糖藥服用,血糖控制較好。
潰瘍性結腸炎專驗方灌腸方
組方 茵陳30 g,烏梅10 g,黃柏15 g,黃連10 g,秦皮15 g,诃子15 g,白芷15 g,乳香lO g,沒藥10 g。白及10 g,連翹10 g用法 保留灌腸,患者每晚睡前排空大便,取100 ml清腸湯加熱至體溫,灌腸,保留4 h以上,每晚1次,15 d為1個療程,共2個療程。口服方組方 烏梅15 g,制附片10 g,黃柏10 g,黨參15 g,椒目6 g,細辛10 g,黃連10 g,當歸10 g,桂枝10 g,白芷15 g,幹姜10 g),用法 每日l劑,早晚分服,15 d為1個療程, 女童性早熟驗方本方劑共驗證患兒1例。效果較好。連服2個療程判斷療效。組方 生地、玄參、知母、鼈甲、赤芍 八月劄、夏枯草各10克,花粉、丹參、麥芽各15克,牡蛎20克,海蛤殼12克,陳皮7克,柴胡5克用法:1劑/d,水煎2次,早晚各服1次,
喉源性咳嗽
本方共驗證患者165例。總有效率為89.5%,組成 醋柴胡8 g,炒黃芩12 g,防風10 g,烏梅10 g,蟬衣10 g,鈎藤15 g,白蒺藜15 g,僵蠶10 g,貝母10 g,茯苓15 g,百合10 g,桔梗8 g,白前8 g,紫菀8 g,甘草5 g。
加減
咽痛加闆藍根、牛蒡子,
聲音嘶啞加木蝴蝶,
鼻塞加辛夷、蒼耳子,
平素易感冒者加黃芪、防風,
久病見咽部暗紅加赤芍、桃仁,
伴有颌下淋巴結腫大加夏枯草、昆布,
咳痰伴有血絲加荊芥炭。1劑/d, 水煎分3次溫服,7 d為1療程,連續服3個療程方解 中醫理論“風盛則癢”、“肺氣通于咽喉”和現代醫學對呼吸道變應性疾病的認識,通過“審因辨證”的方法,自拟疏風利咽湯加減治療該病。方中白前、紫菀降氣化痰止咳;防風、白蒺藜疏風散邪;桔梗開宣肺氣,托邪逐毒;蟬蛻、僵蠶祛風利咽解痙;茯苓、百合健脾益肺;甘草清熱解毒,甘平潤肺止咳,全方共奏祛風宣肺、利咽止癢止咳之功。現代藥理研究表明蟬蛻具有明顯的抗過敏、抑制變态反應的作用;僵蠶所含蛋白質,有刺激腎上腺的作用;桔梗促使呼吸道黏膜分泌增加,有祛痰鎮咳的作用;紫菀使呼吸道黏膜分泌增加,祛痰效果好。
頭痛
組方 生地10克、白芷10克、川芎10克、鈎藤10克、珍珠母6克、天麻10克、丹皮10克、栀子10克、寄生15克、細辛3克,加減 風寒重者,加生姜10克、大棗10克、姜黃10克;
熱重者加生石膏30克、黃芩10克;
中焦濕阻者加佩蘭10克、藿香10克;
肝陽上亢型加石決明10克;
脾腎陽虛型加山藥10克、枸杞10克;
氣血兩虛型加人參10克、白術10克、當歸10克、阿膠10克;
有痰濁表現加半夏10克、白術10克、茯苓10克;
有瘀血表現加桃仁10克、紅花10克。太陽頭痛加羌活10克、防風10克;
陽明頭痛白芷用至15克;少陽頭痛加用柴胡10克、川芎用至15克;
太陰頭痛加蒼術10克,少陰頭痛細辛加倍用量,厥陰頭痛加蒿本10克、吳茱萸10克。用法 每日一劑,水煎500ml,分3次内服,連服10天為一療程。西醫用丹參150ml,10%GS250ml+維腦路通300Mg,靜脈滴注本方共驗證患者67例,痊愈36例,有效58例。無效9例。
又方本方共驗證367例。47%痊愈。79%有效。21%無效或轉他地治療。組方 川芎30克,白芥子、石膏、全蠍各10克,蔓荊子、白芷、白芍各15克,防風、何首烏各12克,細辛、甘草各6克,蜈蚣2條(研末沖服)。
加減
如肝陽上亢者,配以天麻12克,鈎藤15克(後下),代赭石、石決明(先煎)各30克等;
肝氣郁結者,伍以柴胡、白蒺藜各log,枳殼15克,香附12克等;
痰濁上蒙清竅者,佐以半夏、茯苓、陳皮各10克,白術12克等;
外傷血瘀者,參以桃仁、紅花、赤芍各10克,當歸15克等;
腎陰虧虛者,酌加煅龜版、熟地各30克,女貞子20克,山茱萸15克等。用法 每日1劑,水煎分3次服
方解
川芎、蔓荊子、防風、細辛辛散解表,祛風燥濕開門逐盜;
白芥子利氣豁痰;全蠍、蜈蚣深入血分,搜剔伏匿之邪;
白芍、甘草酸甘化陰,緩急止痛;
何首烏養血益精,柔肝補腎;
石膏甘寒清熱,監制辛熱燥烈諸品;
白芷芳香濃烈,善通諸竅,與川芎相配,可引諸藥上達頭部直人腦竅,通絡止痛。諸藥相合,對風痰寒濕血瘀多種伏邪,皆有透發之效。本方寒溫同爐,升散與清鎮之法合用,以柔潤之品補肝腎之陰,以溫燥藥物散巅頂之風。諸藥相合,标本兼顧,攻補兼施,藥宏力專,相互為用。對頑固性頭痛的治療收效滿意。
老年性皮膚瘙癢
組方 當歸1 2 g ,白芍1 2 g ,防風9 g、熟地15g,雞血藤12g,首烏12g,地龍12g,荊芥9g、黃芪15g,用法 取水煎液3 0 0 m l , 1 5 0 m l / d , 2次/ d。外用藥 黃柏、大黃,苦參,地膚子,蛇床子,百部,白鮮皮各30g,水煎液外洗,每天1次。本方共驗證患者96例。有效率86%。對糖尿病引起的皮膚瘙癢效果不明顯。
産後惡露不盡
組方 當歸15克,川芎15克,赤芍12克,丹參18克,桃仁15g,紅花15g。炙香附12克,益母草15g,雞血藤15g,牛膝6g
加減:
氣虛者加黃芪、黨參、白術;血熱者加生地、玄參;
肝郁氣滞者加柴胡、廣木香;腹痛加台烏頭、延胡索、生蒲黃、五靈脂;
流血量多加烏賊骨、茜草炭;
若流血時間長,伴腹痛拒按,發熱者加紅藤、金銀花、延胡索、敗醬草、蒲公英,其間無須加用抗生素和縮宮素。用法 水煎服,1劑/d,6劑為1個療程,觀察2個療程。方解 現代醫學認為惡露不絕多因蛻膜壞死,絨毛部分殘留。官縮不良,蛻膜排出不全而出現引起流血時間過長。正是屬于中醫學中血瘀惡露不絕的範疇。故本方以活血祛瘀為法,以求“瘀血去,出血止,新血生”。本方以生化湯、脫花煎為基礎上加減化裁而成,方中以當歸養血活血,化瘀。且有報道認為當歸有效成分中水溶性非揮發性成分對于宮平滑肌有興奮作用,使張力提高,配以川芎行氣活血,增強活血化瘀,促進子宮收縮;赤芍、香附行血中之滞,使胞脈、沖任暢通;丹參、益母草活血祛瘀,兩藥合用可興奮子宮平滑肌、增強子宮收縮力,使瘀血盡快排出、雞血藤行血補血,疏通經絡。桃仁、紅花活血化瘀,蕩滌子宮殘渣,牛膝補肝腎,引藥下行,使藥力直達病所。全方可改善微循環、增強子宮收縮力,從而使瘀血盡去,推陳緻新,惡露自止。本方共驗患者16例,全部有效。
乳腺增生
組方 夏枯草20克,柴胡15克,當歸15克,白芍15克,青皮l0g郁金12克,三棱12克,莪術15克,貝母lOg,牡蛎30克,海藻15克,乳香lo克,沒藥l0克。用法 每日一劑,一日三次。方解 乳腺增生在中醫屬乳癖範疇,多由于思慮傷脾,郁怒傷肝,以緻沖任失調,氣滞血瘀、痰凝而成。祖國醫學認為“乳癖”的發生與肝、胃、沖任關系密切,肝胃不和,沖任失調是其主要病機。即情志内傷一肝郁氣滞;肝腎不足一沖任失調:痰瘀凝結一乳絡受阻:陽明胃熱—熱傷血絡。女子多怒善郁、情緒不暢或惱怒傷肝,導緻肝郁不舒,克伐脾土或思慮傷脾,水濕失運,痰濁内生,痰氣互結,凝聚于乳,而發為乳癖;産育過多或墜胎傷血緻沖任失調,腎傷而不涵木或情志傷肝,可使肝氣郁結,沖脈失調,下則經水紊亂,上則痰氣互結,而發為乳癖;另外,陽明胃屬土,最畏肝木,肝氣不舒,情志不暢,郁于胃經,積聚不散亦可發為乳癖。症狀上由于女子乳頭屬肝,乳房屬胃,沖任為氣血之海,因肝氣郁結,所以乳房腫塊常随喜怒而消長,故月經來潮時乳房脹痛明顯,經行則症狀減輕。在治法上筆者考慮到“乳癖”的病機側重在“肝”,參考中醫外科學口’根據中醫“肝主疏洩”,。不通則痛”等理論,自拟乳結消湯以疏肝解郁,活血化瘀,軟堅散結,調攝沖任為法。方中柴胡、郁金、青皮舒肝解郁、理氣止癰;白芍、當歸養血活血;乳香、沒藥活血消腫止痛,三梭、莪術破血行氣、消瘕止痛;海藻、貝母、牡蛎軟堅、消痰、散結,夏枯草清熱瀉火,散結消腫;共奏消腫、止痛、散結之功本方共驗證患者103例,89%效果顯著
子宮肌瘤
本方共驗證患者36例,效果較好,方以扶正祛邪、活血化瘀、清熱軟堅為原則,組方 黨參20克,半枝蓮15克,黃精10克,焦自術20克,當歸20克,紅花lOg,桃仁10克,海藻15克,益母草30克,石見穿15克,夏枯草10克。用法 每日1劑,水煎服,分早晚2次服,經行停服,3個月為1個療程。加減 脾虛明顯配服香砂養胃丸,每日3次,每次5 g;陰虛火旺者配服知柏地黃丸,每日3次,每次8粒。方解 子宮肌瘤屬中醫“積聚”、“症瘕”等範疇,病因尚不明确,西醫認為它的發生可能與體内雌激素水平過高,長期受雌激素刺激有關。由于子宮肌瘤生長較快,當供血不良時,可以發生不同變性。肌瘤愈大,缺血愈嚴重,則繼發變性愈多,易早治療。中醫認為此乃氣滞血瘀,瘀阻胞宮而成。治宜活血化瘀、清熱軟堅,方中半枝蓮、石見穿、夏枯草、海藻等味苦、性微寒,具有清熱化瘀、軟堅散結之功,且能化瘀不動血;當歸、紅花、桃仁、益母草具有養血活血化瘀作用,紅花、益母草還有收縮子宮平滑肌作用;本病易見虛象,根據中醫扶正以祛邪,驅邪不傷正的原則,用白術、黃精、黨參等性味甘平之物,可生津養血,補脾益氣,可增高紅細胞數量,并有收縮子宮作用¨’2o;海藻能促進病理産物及炎性滲出物的吸收,且含有抗凝物質,具有抗凝作用¨。。本組觀察結果表明,該方藥對子宮肌瘤有一定療效,特别是肌瘤小、子宮增大較輕者效果更佳。對于肌瘤較大、且呈多發性、子宮增大較明顯者療效尚不滿意,有待進一步深入研究。
腎積水
組方 白術、茯苓、白芍、澤瀉各15g,當歸10g,川芎9g。加減 泌尿系結石導緻者加海金沙45g,金錢草30g,滑石20g,沉香粉、琥珀粉各3g。腹中絞痛者改白芍為30g,加生甘草10g,久病氣虛者加用生黃芪30g,疼痛固定不移、刺痛為主者加山棱、莪術各15g,大便不通者加枳實15g,生大黃10g。疼痛伴血尿嚴重者加三七粉3g,小便澀滞不爽者加石韋、冬葵子各15g。用法 ldl劑,水煎分2次服,每次150ml,15d為l療程。方解 腎積水中醫屬腰痛,虛勞範疇。常見原因由于結石,先天性輸尿管狹窄,腫瘤,慢性炎症,輸尿管、腎盂手術後局部粘膜損傷導緻腎盂,輸尿管絨毛蠕動減低或消失,尿液排洩不利引起。從病因看:結石導緻者多見于中年男性,平素飲食不節,常酒後發病;女性腎積水者多與勞累過度加之飲水過少有關。飲食不節,勞倦過度是導緻腎積水的常見原因。飲食不節傷脾,勞倦過度傷腎,日久脾腎氣虛,脾虛水谷不運反為水濕,腎主水,主氣化,腎虛不能化氣行水,水停局部為飲。氣虛不能行血,血不利則化水,日久氣滞水停瘀阻于腎,形成腎積水。治療以當歸芍藥散為主健脾化氣,活血利水。方中茯苓、白術健脾利水,白芍斂陰合營,當歸養血活血以防利水傷陰,澤瀉利水滲濕清瀉腎之熱,川芎入血分以行血中之氣。本方利水而不傷陰,活血而不傷氣,且具有化氣行水之功。臨床研究本方具有促進輸尿管蠕動,鎮靜、鎮痛、利尿等作用。腎結石導緻者多由于素體濕熱内生,熱煎尿液為石,治療時加清熱利濕,通淋排石之品;腹中絞痛者加芍藥甘草湯以斂陰柔肝止痛,小便淋漓澀痛者加冬葵子、石韋以清熱利濕通淋;腎主二便,腸道積熱化燥者加枳實、大黃以行氣通腑瀉熱。本方共驗證患者57例,全部有效。
心悸
組方 桂枝lOg,芍藥15g,大棗30g,龍牡各15g,懷牛膝20g,茯苓30g,白術lOg,澤瀉30g,豬苓15g,炙甘草15g。方解 損其心者,調其營衛。此方融桂枝湯、桂枝甘草龍牡湯、小建中湯、五苓散、苓桂術甘湯、茯苓桂枝甘草大棗湯等于一爐,此諸方均為仲景經方,曆百年實踐之驗方,配伍精妙而不雜。方中桂枝辛溫以溫心陽、行衛氣。芍藥酸苦微寒以益陰斂營。桂芍相伍調和營衛。大棗色赤,味甘,赤以入心,甘以補脾生血。朱丹溪謂脾具坤靜之體,而有乾健之運,故能使心、肺之陽降,肝腎之陰升,而成天地交泰之勢。大棗配合炙草,有甘守津還之妙,培補中州,以滋陰和陽。然甘性壅塞,伍茯苓則甯心止悸又可健脾消腫,茯苓、白術相伍為健脾利濕要藥,豬苓、澤瀉利水化濕,使補而不滞。龍骨、牡蛎之澀,澀以固脫,以收斂浮越之正氣,安煩亂之精神。懷牛膝善引氣血下行,合桂枝可平沖降逆,合龍牡佐其潛鎮收斂之功。 參之西醫理論,心衰患者皆以強心利尿擴血管之法治之,本方桂枝通陽強心,五苓散化氣利水,芍藥大棗滋陰和營以生新,妙法合之,中西醫彙通之理法可參。臨床運用,氣陰兩虛者用白芍,伍生脈散;心神不甯、失眠甚者,伍酸棗仁,柏子仁之屬;血瘀者用赤芍,伍丹參、紅花、川芎活血之類;痰濕勝者,伍二陳。病性陰陽,尤當細審,活而用之,方不失辨證論治之旨哉 目劄
目劄(zhá)又稱瞬目
,病名來自《中醫眼科學》,屬中醫病名,是指胞睑(眼睑)頻頻眨動,不能自主。見載于《審視瑤函》,西醫尚無相應的名稱。目割不同于西醫的眼輪匝肌抽搐引起的症狀(俗稱眼皮跳),該病多見于小兒,是一種較常見的病症。雖無大的危害,但自愈的可能不大,要持續至成年終生,影響人的正常生活,特别是社交活動。組成 天麻15g,蜈蚣5條,全蠍5g;共研細末,分14份,每次l份,早晚飯後各1次,開水沖服。方解 因該病無明顯病因和其它伴随症狀,給辨證施治造成一定困難。據中醫眼科五輪學說,肉輪(胞睑)屬脾,但運用脾虛、脾熱、肺陰虛等辯證用藥,多無效。西醫對此病束手無策。《審視瑤函》言:“目劄者,肝有風也。”本驗方以治肝祛風為原則,選用三昧中藥皆人肝經,有祛風止痙之功用。其中蜈蚣、全蠍在中藥材的行列中堪稱蟲藥之王,善搜剔人絡伏脈、根深難療的疾病,非草木之品所及;雖有小毒,但如量服用,應無大礙。在處方思路上選用力大效宏的“霸藥”組方,藥量少,便于兒童服用,起效快,治愈率高,确是治療目割這種常見疑難雜病的有效驗方。
舒肝回乳湯
組方 川牛膝20g、炒麥芽60g、陳皮10g、紅花10g、桃仁10g、赤芍12g。用法 三付,水煎服,藥盡奶絕,痛解。方解 乳汁乃血化之物,乳與血二者皆由水谷之精微物變化而成,女子之血在體内經其肝髒調節,下行至胞宮則為月經,上行至乳房則為乳汁。若氣血旺盛,斷乳之時乳汁不回則郁積于乳房之中,這種現象仍屬于氣血瘀滞肝經(乳房)之證,故方中以川牛膝活血化瘀,引血下行,炒麥芽舒肝回乳,二者一引一回故為主藥,輔以桃仁、紅花、赤芍,活血逐瘀,化瘀止痛,以助主藥之功,佐以陳皮舒肝理氣,調達疏洩,減少乳汁分泌,諸藥合用共奏引血下行,舒肝回乳的功效。
腎結石
組成 雞内金9g·樸硝6g,防已9g,滑石6g,海金沙30g。茯苓9g。術通4.5g.冬葵子9g,沒藥2g,蒲黃2g,牛膝6g,煎服。方解 結石.此病系由尿之沉澱合成結石.必須設法把此石軟化磨碎,方能達到治愈的目的,忽悟及雞内金為雞強有力的消化器官,它有磨碎砂石的特長,利用它的特性.或能有效,複思樸硝有軟堅作用,結石的成分為尿酸、尿酸鹽等,而防已含有“喜拿美仁”,有排除尿酸之功,為治痛風的效藥,且能鎮痛,用于此病,合于理想,即用此三藥為主,加入滑石、冬葵子、茯苓、木通、海金砂等利尿劑.加強沖洗砂石的力量;用沒藥、蒲黃助防已的鎮痛;用牛藤誘導充血下行,加強利尿的作用.處方如上,服了七劑,小便稍多,痛熱稍緩.稍見微效,無不良反應。腎部有蠕蠕而動的感覺,且作劇痛,尿道亦有不同的感覺.不久小便暢通。粒粒砂石.沉于痰盂内,痛苦頓減十之七八.氣虛加黃芪、黨參,兼固正氣。
眩暈
組成 生地25g、白芍20g、牡蛎30g、石決明30-45g、龍齒25g、菊花15g、白蒺藜20g。
加減
1耳鳴甚者:重用生地,加磁石30g;
2兼心煩心跳者:加遠志10g、酸棗仁25g;
3眩暈明顯,兼肢麻者:加天麻15g、鈎藤20g;
4兼頭痛者:加桑葉15g、鈎藤20g;
5兼五心煩熱者:加丹皮15g、地骨皮15g;
6兼腰酸者:枸杞子15g;
7兼惡心者:加竹茹15g、代赭石30g。
又方 黨參、黃芪、當歸、澤瀉各20克,白芍、葛根各30克,天麻、鈎藤(後下)、川芎、炙甘草、半夏各12克,丹參、茯苓各15克。用法 水煎服,一般以15天為1療程。
加減
氣虛甚加白術15克,黨參、黃芪各加量至30~50克;
血虛甚加大當歸、川芎、白芍量各30~50克;
血瘀加桃仁、紅花各12克;
痰熱合黃連溫膽湯,或夏枯草15克,黃芩10克;
痰飲上犯合澤瀉湯;
肝陽上亢加石決明24克,生龍骨、牡蛎各30克,鈎藤加至30克;
肝腎陰虛加枸杞子、山茱萸各15克;頭痛重加白芷、僵蠶各10克;
耳鳴加石菖蒲15克;
失眠加酸棗仁、柏子仁、五味子各12克;
頸椎骨質增生加威靈仙30克;
腦血管痙攣白芍加至60克;
無痰濕去澤瀉、半夏;
氣虛不著去黨參;
血虛不著去當歸;
肝風不著去天麻、鈎藤;
無瘀去丹參。 本方共驗證患者11例,全部有效。
面神經麻痹
組方 當歸50g,生白芍50g,防風15 g,天麻15g ,荊芥15g,白芷15g,僵蠶15g,全蠍15g,柴胡15g,蜈蚣3條,炙甘草15g,黃酒2兩,白附子20g,制南星15g,姜半夏20g 用法 一日一劑,除黃酒外煎30分,沖黃酒服,分4次,一般5劑可愈
乳腺纖維瘤
組方 瓜蒌30g 海藻30g 昆布30g 桃仁12g 赤芍12g 川芎12g 柴胡12g 香附12g 當歸12g 乳香12g 陳皮10g 絲瓜絡10g 厚蔔15g 雞内金15g 鍛牡砺15g 象貝15g 半夏6g
用法 水煎服, 藥渣布包局部熱敷,日一劑,1--2劑見效。亦可用于乳腺增生,屢用屢效。
有話要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