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禮的心情
本人由于經濟困難,送禮非常少,往往是非送不可才去送,因而,朋友說我這人太“迂”,社會交往差。至于社會交往差不差我從不計較,關于送禮,卻别有一番滋味在心頭。
有這樣一則笑話:朋友甲辦酒請朋友乙,請柬上寫作“不來嫌窮,來了貪吃”的字樣,朋友乙看後笑了笑,吃酒那天用紅紙包上半邊“毛錢”去送,紅紙上寫作“不收嫌少,收了貪财”。又有一則笑話更精彩,說甲朋友辦喜事,乙朋友送來一個雞蛋,說送來了一隻雞,可惜嫩了點,到乙朋友又辦喜事時,甲朋友以牙還牙送去一根竹子,說送來了一根竹筍,隻是老了點。這兩則笑話都是本人從書看來的,笑話歸笑話,無非是說送禮并不是一件簡單的事。
如今,在這經濟繁榮的年代,大辦酒席也有了攀比之風,今天你辦生日酒,明天他辦搬家酒,連一些不必要的事也興師動衆,互相打起了“持(吃)久(酒)戰”。因此有人感歎說隻苦于理發刮胡須辦酒會惹人發笑,要不,也想破先例。
有人辦酒,就會有人送禮,這是相輔相成的,都各自掌握着錢,該出手時就出手。在單位上,在閑談中,很少聽到工作幹得如何,總是聽到某天某家辦酒非去不可的“好消息”。
工作單位上的人們把送禮叫作“存款”,也有把請柬叫作“催款單”的。還是農村人最實在,把送禮當作“走人親”。請看下面幾句順口溜:
人親不是賬,送了就别望。
人親不是賬,提起鍋兒當。
人親不是賬,要等時來旺。
說得真是絕,人親不是帳,不是到你家去搶,是你自己送上門來的;人親不是賬,礙于情面,一時無錢,鍋兒總可當幾個錢吧;人親不是賬,處于走紅的時候,送禮的人自然絡繹不絕。
經常出入酒席之中送禮的朋友說,在城裡至少一百元;在鄉下,至少二十元,少了就不好意思拿出手,尴尬得很。說到多,城裡可以高達幾千元,鄉下可以高達幾百元,這場面若叫貧困人家見了,自然魄散魂飛。
一日,與朋友又談到送禮問題,他認為對送禮者不能強求,人到心情到,幾百元幾十元都應一視同仁接待,隻不過有的送禮者經濟寬松,有的送禮者經濟緊張而己,要不,有了錢哪個不愛面子。當然,最好是無禮可送。
也許,在送禮者中,送得多,并不見得情深意厚,送得少,并不見得情淺意薄。其實,送禮不在多少,可以送一匹馬,也可以送一片鵝毛,也可以什麼都不送。
閑話一技之長
俗話說“天幹餓不死手藝人”,也就是說凡是有手藝的人,大錢找不到,小錢還是不缺的,在惡劣的環境中不會被餓死。“天幹餓不死手藝人”是我們祖祖輩輩總結出來的,細細想來,把這句話安放在我們這個經濟年代也同樣合适。
所謂“手藝人”,就是那些在某些方面有一技之長的人。繪畫、攝影是手藝,做木工、做篾匠,也是手藝,做裁縫、做皮鞋也可劃為手藝範圍,骟豬、補禍這些也算手藝,對手藝,祖輩就有“學藝不精,誤了終身”、“藝高人膽大”等精辟之語。
在城裡建築工地上,也不缺手藝人,做木工的,搞粉刷的,砌磚的無處不在,裁縫、照像、皮鞋這些方面的手藝的也在各個大街小巷出現。憑着一技之長,這些手藝人在城裡掙到了不少錢。在農村,錢自然沒城裡好掙,對于一個手藝人來說,掙點錢解決溫飽也不成問題。沒有手藝的人總是羨慕有手藝的人,自己汗珠子落地摔八瓣,掙錢還是沒手藝人多,悔恨當初沒有學到一門手藝而抱憾終生。
如今,由于有文化有知識的人多,許多中專生甚至大專生還有大學生都因分配不到工作而苦惱,這些有文化有知識的人面對不帶技術的工作不想幹,帶技術的工作又幹不了,反而不如那些具備一技之長的人們适應環境能力強。由此來看,讀書是很重要的,讀書人也應具備一技之長。當然,作為讀書人,應該根據自己的愛好學一些高難度的技術,就讀于具備一技之長的學校,學到技術,這不但有益于社會,對自己也不吃虧。
扶貧應該扶志
縱觀今日農村,實際上還有許許多多農民處于溫飽線上,好在近幾年來,在國家扶貧部門關注下,大部分貧困農民被扶了起來,有的還走上了緻富道路。然而,又有一小部分貧困農民呢,今年扶,明年扶,扶去扶來,仍然是“外甥打燈籠——照舅(舊)”。這是啥原因呢?一位在邊遠山村扶貧的隊員直言不諱地說扶不起來的原因是:這些貧困農民缺少應有的志氣。
據上述這位扶貧隊員說,他在邊遠山村搞扶貧工作,常常見到一些貧困農民無米下鍋,當地政府就撥給救濟糧暫解燃眉之急。誰知這些貧困農民不争氣,救濟糧一到手就拿去兌酒喝。當地政府見他們房子破爛居無定所,又撥給救濟款修房子,他們仍然還是不争氣,拿修房款去買好的吃買好的穿。就這樣不到半月就把修房款花得分文不剩,就這樣到頭來照樣忍饑挨餓,照樣房子破爛不堪。請想一想,一個貧困農民,連溫飽都沒有解決,就想大吃大喝過舒服日子,這純屬貧窮無志的表現。
這位扶貧隊員還說,在貧窮落後的邊遠山村,有一些貧困農民還是有志氣的,他們勤勞、聰明、好學。為了擺脫貧窮面貌,為了勤勞緻富,他們往往不遠千萬裡走出家門去打工掙錢,或者就是在家搞各種養殖種植,吃和穿這兩個字在他們眼裡根本是區區小事,他們追求的是修樓房、買彩電、買冰箱、鋪地毯等五彩缤紛的夢想。别看窮,他們甯願自食其力,不願享受國家各種救濟物資,他們覺得享受救濟物資這是一件不光彩的事。
“扶貧應該扶志”,這位扶貧隊員如是說。當我問扶志怎樣扶時,他說年老的,扶思想;年青的,扶知識和文化;年幼的,扶上學讀書。他說在這改革開放的年代,一個農民,任他窮得響叮當,隻要他有了知識和文化,思想開通了,覺悟提高了,國家用不着給他多少救濟物資,他自己也會想方設法尋找緻富門路。
《人生》感悟
《人生》是我國著名作家路遙的中篇小說,主要以主人公高加林和劉巧珍的愛情故事組織貫穿全篇,故事發生時間在八十年代初期,這部小說曾拍攝成電影影響過一代農村知識青年。
高加林和劉巧珍都是農村青年, 高加林高中畢業,是當時農村女青年追求的偶像;劉巧珍沒讀過書,不識字,可她對讀書人一向傾慕,這就是她一直深深地愛着高加林的原因之一。想不到的是高加林為了追求自己完美的人生,在民辦教師被大隊支部書記高明樓的兒子替換後有機會到城市裡去工作,他便與中學同學黃麗萍戀愛而忍痛割愛丢下了劉巧珍。最後,高加林因找工作走後門被告發開除了工作,隻好又回到生養他的這片土地。這時,劉巧珍已和大隊支部書記高明樓的兒子結婚,黃麗萍卻随着父母雙雙去了另外一座繁華的大城市,他高加林幾經周折成了“光杆司令”。
小說語言樸實無華生動,描述了高加林、劉巧珍兩位農村青年以及黃麗萍等青年男女知識分子人生中的不同命運,印證了近代著名作家柳青“人生的道路雖然漫長,但緊要處常常隻有幾步,特别是當人年輕的時候……”這句名言。在整篇小說中,高加林是個主要人物,又是一個悲劇性人物。高加林作為貧寒的農家子弟,他品學兼優,有理想有抱負,但總是得不到實現,這自然與他個人和當時社會環境密切相關。
我讀《人生》這本書是在中學時代,看過“小人書”也看過電影,中學畢業出來當上民辦教師那陣,正是九十年代初期,這個時候我看的是紀念路遙英年早逝的再版本。在路遙又重新熱起來時,我在勺米鎮工作,一發工資,就迫不及待到新華書店賣了《人生》新版本,與此同時,還買了《平凡的世界》和其它路遙相關著作。
我買路遙出版的的作品,主要是緣于我是在貧窮落後的農村長大的,路遙筆下的許多人物命運大體上和我們那一代農村青年的命運相似。應該說,現在那一代人還能夠記得住路遙作品,我身邊讀過路遙作品的人們,自己都或多或少有過一些悲悲苦苦的農村生活經曆。
實際上,《人生》主人公高加林的命運就是當時農村青年命運的縮影,那時正值改革開放初期前後,不管在經濟上或文化上都一片匮乏,那個時期農村青年要找個工作真是不容易,何況當時高加林那“民辦教師”隻不過一個臨時工而已。回首當年,再看今天,經過20多年來的改革和發展,中國農村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和那個時候相比真是天壤之别。
高加林那個時代就業門路少之又少,農村讀書長大的青年都一心一意往公家單位或部門裡擠,結果他高加林老兄被擠掉下“苦咽河”裡去了。現在呢,不管城市還是鄉村,有這麼多工廠,有這麼多公司,到處都需要人,隻有“懶鬼”和“笨蛋”才找不到适合自己的事幹。試想,如果高加林生于現在這個時代,他一定是個“幸運兒”,他一定不愁找不到工作,不愁找不到他的人生座标。如今,不要說他高加林老兄好歹還高中畢業,就說我們農村那些識字不多的農民湧進城裡後,經過磨練,當經理、跑運輸、開館子,日子同樣也過得滋滋潤潤風風光光。
人生這一課題,是叫人無法理喻的東西。我覺得,現在的農村大學畢業生們應該去找路遙的《人生》和《平凡的世界》來讀。讀一讀,可以對高加林時代農村農民增加深刻認識和了解,對現在這個時代農村大學生怎樣幹事和創業有很大幫助。一句話說白,讀《人生》和《平凡的世界》,就是相當于去聽了一堂“憶苦思甜”教育課。
關于《人生》這本書讀了好幾遍,以後有時間還要讀。于此,我真想說現在的農村大學畢業生們啊,好好在自己的崗位上工作吧,這個時代是多麼的美好和幸福。
插圖/網絡
作家簡介
石光舉,貴州水城人,小說、散文、詩歌均有涉足,作品散見各級報刊、媒體、網站,貴州省作家協會會員。
用詩和遠方,陪你一路成長
不忘初心,砥砺前行
冬歌文苑工作室
名譽顧問:戢覺佑 李品剛
文學顧問:周慶榮 王樹賓 白錦剛
法律顧問:王 鵬
總編:琅 琅
副總:蔡泗明 倪寶元
編審:孟芹玲 孔秋莉 焦紅玲
主編:石 瑛 趙春輝
上一篇
機關機關
有話要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