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軍事 > 正文

大連造船廠建造航母的奮鬥歲月

來源:學習軍團·中國軍号

百年夢正圓 闊步向深藍

——講述大連造船廠建造航母的奮鬥歲月

■解放軍報記者 劉 敏 通訊員 林 赓

2022年6月17日,福建艦下水。

我國迎來第三艘航空母艦的同時,一張泛黃的老照片重新在網絡上刷屏。照片中,被稱為“中國航母之父”的劉華清将軍參觀美軍航母時踮起腳尖,隻為看得再仔細一點。這一幕,觸動了無數國人心弦。

劉華清将軍去世一年多後,世界的目光,投向大連造船廠碼頭一隅——

2012年,我國第一艘航空母艦遼甯艦,在這裡正式交付海軍;5年之後,同樣的地點,我國第一艘國産航空母艦山東艦,在此舉行下水儀式。

曆史銘記着這些瞬間。遼甯艦與山東艦,兩艘開啟了中華民族航母夢想的航空母艦,依次從中國船舶集團有限公司大連造船廠駛入人民海軍的裝備序列。大連造船廠,也因此被稱為中國航母“夢工廠”。

新中國建設時期,毛澤東表示:“必須大搞造船工業,大量造船,建立海上'鐵路’,以便在今後若幹年内,建設一支強大的海上戰鬥力量。”周恩來曾遺憾地慨歎:“我搞了一輩子軍事、政治,至今沒有看到中國的航母。看不到航空母艦,我是不甘心的啊!”

一份航母“情結”,萦繞在幾代中國人心間,揮之不去。大連造船廠,正是從這樣滿懷期待的曆史目光中走來,劃下閃光的航迹。

這裡是“中國海軍艦艇的搖籃”——

新中國第一艘登陸艇、第一艘反潛護衛艇、第一艘彈道導彈潛艇、第一艘導彈驅逐艦、第一艘萬噸遠洋補給艦、第一艘航空母艦……

伴随中國海軍的成長足迹,數百艘艦艇從這裡駛向萬裡海疆。它們标定了人民海軍走向深藍的铿锵步伐,在中華民族向海圖強的長卷不斷書寫嶄新的篇章。

如今,中國領海上的航母身影無時無刻不在宣告:中華民族擁有眺望深藍的前瞻者,也不乏腳踏實地的築夢人。今天,讓我們将目光投向大連造船廠,聆聽遼甯艦、山東艦兩艘航空母艦背後的“造夢”故事。

與時間賽跑,積蓄駛向深藍的底氣

“中國海軍組織遼甯艦航母編隊在西太平洋海域進行遠海實戰化訓練……”2022年5月3日,周峰對着一條幾十字的新聞看了許久。放下手機,他望向不遠處的碼頭,山東艦正靜靜停泊于此,在大連造船廠進行可用性提升維護。

看着中國的航空母艦漸漸駛向深藍,參與了遼甯艦改裝與山東艦建造的周峰,思緒不禁飄回17年前。

周峰從小在大連造船廠旁邊長大,身邊的親朋好友經常談論起航母。那一年,他即将從大連海洋大學熱能與動力工程專業畢業,便聽到這樣的讨論——“瓦良格号就停在大連造船廠,造航母肯定要提上日程了!”

一瞬間,周峰的激情被這個消息點燃。大連造船廠發布招聘信息的當天,他毫不猶豫地遞交了簡曆。

幾年後,時任動力系統專項組組長的周峰真正登上了瓦良格号這艘龐然大物,逐一走過迷宮般的3000餘個艙室。“盡管當時的船體鏽迹斑斑,我依然大為震撼,心生敬畏。”他說。

這艘龐然大物帶給周峰的第一個挑戰,便是在腦海中繪制一張“航母地圖”。一個星期的時間,周峰“貓”着腰走過1.5米高的液艙,爬過直徑不足60cm的人孔,不知疲倦地穿梭在航母的各個艙室,摸清了所有閥門、設備位置……

“飛天巡洋,動力先行。”為了追趕工作進度,按時完成遼甯艦的交付,動力系統原本的工作量,被壓縮在80天内。

周峰每天帶着組員奔波忙碌,日程表上密密麻麻的事項容不得絲毫延誤。早上給工人布置任務前,他要把所有流程都在腦海中推演一遍,晚上交工時常常已是更深露重,但他從不會因為時間太遲而降低檢查标準。“這是對每一天的工作負責,也是對航母質量負責。”周峰說。

2012年9月25日,在周峰與許多科研人員、工作人員的共同見證之下,遼甯艦正式交付,人民海軍終于擁有了第一艘航空母艦。

時光悠悠流轉,航母建造戰線也迎來嶄新的青春面孔。2014年8月,動力艙室機艙施工員張成功剛剛入職,便參與到山東艦的自主建造中來。

身着作業服、頭戴安全帽,跟随着“師父”周峰的腳步,張成功第一次踏入施工場地——“那天,我見到了山東艦,雖然隻是總組場地上的幾個分段。現場的工人師傅、管理人員來來往往,到處都十分緊張忙碌。”

所有人都在為着同一個目标揮灑汗水。那個炙熱的瞬間,定格為張成功對首艘國産航母的初印象。

山東艦作為我國首艘自主建造的航母,它的動力系統儀器設備衆多,管路系統複雜,更有多個高精度作業項目。動力系統是全艦其他一級系統系泊聯調的保證,張成功負責的動力艙室,則是首艘國産航母動力系統首個鍋爐點火、聯動試驗單元。

這個剛畢業的大學生才來到大連造船廠,就承擔起了緊迫而艱巨的任務。

炎炎夏日,暑熱蒸騰,張成功身上的工作服,時常因為長時間浸泡在汗水中,結出一層白色的鹽晶;凜冽寒冬,漫天飄雪,在施工場地上奔忙時,即使穿了兩層棉襖,張成功依然能感到深入骨髓的寒意……

寒來暑往,日複一日。每一天,張成功都在按部就班、細緻嚴謹地完成既定工作。“因為這是中國首艘自主建造的航空母艦。為它奮鬥的每一天,我都能感到一股熱血在我内心湧動。”這是張成功堅持下去的動力源泉。

時間記錄激情燃燒的歲月,亦定格前進路上的精彩瞬間。

2017年4月26日,張成功永遠也忘不了那天見到的風景——“山東艦出塢下水那天,碼頭上紅旗招展。我看見首台鍋爐點火時,排煙管冒出縷縷青煙,海天之間晚霞絢爛。那一瞬間我知道,我付出的一切都是值得的。”

每一次測算,隻為離标準更近一點

清晨,薄霧漸漸散去,太陽緩緩向天穹攀升。

一陣海風吹過,夾雜着淡淡的鹹澀。戴振濤卻無暇細品這份閑适,他把自行車停在大連造船廠的船塢前,馬不停蹄地奔赴“戰位”。這位穿着藍色工裝的鉗工,身影一如12年前般匆忙。

2010年,戴振濤接到一份讓他“興奮到失眠”的任務:參與遼甯艦上中國首台航母阻攔機的安裝。

航母阻攔機,是用于幫助艦載機着艦的裝置。為了保證随時能夠複飛,艦載機着艦時都是加速降落。要想在3秒内讓重20多噸、時速高達250公裡的艦載機停在200米的甲闆上,航母阻攔機至關重要。

“阻攔機平面安裝精度必須達到毫米級。在長達幾十米的平台操作,誤差要小于萬分之一,精度要求十分苛刻。”戴振濤說。

自此,一直以研磨零件為主業的戴振濤,一頭紮進了數據的海洋。他不但要收集數據,還要在此基礎上進行大量複雜運算,找到安裝的精确參數,再根據這個參數進行精度調整。

測量、計算、調整;再測量、再計算、再調整……

戴振濤每天的日常,就是和這些數字打交道:“有時候會覺得枯燥,但一想到我的計算結果,關系到航母建設的安全系數,又會覺得它們很親切。”

2012年11月23日,殲-15戰鬥機從天空俯沖而來。

降落在遼甯艦甲闆的一瞬間,戰機被阻攔索穩穩拉住,成功完成着艦。那一刻,戴振濤終于如釋重負地長舒一口氣。

從此,中國海軍航空兵在我國首艘航母上“安營紮寨”。就在這一天,完整具備艦載機戰鬥力的遼甯艦,成為了一艘真正意義上的航空母艦。

在首艘國産航母山東艦的建造過程中,大連造船廠迎來新的精度挑戰。

航母推進系統中的長軸系安裝,操作空間狹小,要穿越數道艙壁,而且此前沒有完整可操作的施工工藝。攻關團隊在反複試驗後總結出一套安裝技術方法,卻要在100多米的軸系長度範圍内,将直線誤差控制在幾根頭發絲粗細。這個精度,比奧運射擊冠軍在數十米外命中靶心的精度要求還高。

面對艱巨的挑戰,時任軍品總裝二部副部長的李強,擔負起了安裝過程的照光工作。

李強帶着團隊成員夜以繼日地奮鬥在工程一線,為長軸系校準直線。為保證照光精度,他們的施工時間往往是在溫度相對恒定、環境較為安靜的後半夜。

從夏天到冬天,艙室内由40℃到-15℃,從大汗淋漓到呵氣成霧,100個不眠之夜,李強帶領團隊200多人測量記錄了一萬多組數據。10個月時間,他們“披着星光上艦,迎着朝陽下船”,完成近百次軸系照光,保障了長軸系的精确安裝。

“參與照光的技術人員和工人眼睛都是紅紅的,走路晃晃的。”李強還能回憶起當時的場景。“但每個人都憋着一股勁,這股勁感染着團隊中的每個人,這就是航母精神和老軍工精神的傳承與升華。”

堅持迎難而上,始終精益求精。大連造船廠與各參建單位一起,破解了一道道技術難題,自主建立起一套精度管理标準體系和控制方法,書寫出航母建造的“中國答卷”。

建造航母的“巨系統”,凝結着代代軍工人的精神合力

2019年12月17日,舷号“17”的首艘國産航母山東艦,在海南三亞某軍港正式入列。

海風輕拂,微波蕩漾。這場入列儀式對于“大船人”而言,圓了他們心中多年的夢想——投身軍工事業,為國家建造航母,再親眼見證它加入海軍戰艦序列。每一個“大船人”心中,都感到無法抑制的洶湧澎湃。

對軍品總裝二部部長馬瑞雲來說,這一刻,更像是“送子參軍”。“航母就像我的孩子,我看着'他’一點點長大,看不到就想得慌。”他常常這樣說。

馬瑞雲被譽為“建造航母的巨系統管理專家”。對于國産航母這項巨系統工程來說,其設計工作量相當于10艘導彈驅逐艦。隻有把熱愛注入這項浩大工程中,才能擁有無盡的動力。

山東艦入列,大國巨艦再次揚帆啟航,駛向深藍。為了這一天的到來,大連造船廠的軍工人傾注了萬千心血。

從開工到交艦,2200多個日夜,上萬自檢項目、軍檢項目報驗合格,上萬份探傷報告檢驗通過,展示了“中國速度”,彰顯了“中國質量”。在這個過程中,大連造船廠一代代軍工人,憑借一脈相承的奮鬥精神沖破阻礙,合力鑄就了威武磅礴的大國巨艦——

60後的項目總工藝師趙育新,參與完成了首艘國産航母的生産設計和工藝設計。

趙育新帶領團隊應用先進仿真設計手段,首次實現航母的三維設計,攻克了船體結構高強鋼的加工與焊接等重點工藝技術難關。回顧這段特殊又神秘的經曆,他分外淡然:“這是我的工作,也是我的使命。”

70後的軍工部副部長王德清,組織完成了山東艦全流程的建造管理。

為縮短建造周期,提高建造效率,王德清采用“殼、舾、塗”一體化現代造船模式,船體成型、下水、系泊試驗、航行試驗等節點大大提前。此中的秘訣,王德清将其歸為創新:“創新需要頭腦、需要勇氣、需要靈光一現,同樣需要耐心、需要定力、需要厚積薄發。”

從船塢注水那一刻,到山東艦靠泊碼頭後12小時,80後的工程科副科長周峰帶着200多人的檢查小組,對船上1500多個檢查點進行了不間斷巡查,并承擔應急搶險任務。

艙外汽笛響起,隐隐約約的歡呼聲随之傳來。周峰匆匆扒了幾口盒飯,又奔向崗位。他心中隻有一個想法:“守好自己這關,一定要讓航母順利下水。”

自出塢到點火不到20天的時間裡,90後的動力艙室機艙施工員張成功完成多個液艙的封艙交驗、數十個聯動管路系統的外觀密性交驗、近百個輔機設備的安裝交驗,确保了系泊試驗中首台鍋爐按時完成點火。

在張成功的身上,既有年輕人的朝氣蓬勃,又有超乎年齡的沉穩認真。經過幾年曆練,現在的他擔任某型産品動力組組長,已然成為這個年輕團隊裡當之無愧的“老大哥”。

無論年齡大小,無論職位高低,航母戰線上的每個“大船人”都像一束光——當他們散落在各處,猶如漫天繁星,照亮前行的路途;當他們彙聚在一起,便是一團火焰,燃燒出無盡的能量。

大國巨艦逐夢大洋的铿锵步伐,離不開大連造船廠這支有情懷、有智慧、有擔當、有格局的軍工力量。在遼甯艦、山東艦破浪前行的背後,一代代“大船人”用無悔奮鬥為夢想奠基。他們将青春歲月,融入了人民海軍駛向遠方的壯闊航迹。

(學習軍團·中國軍号出品)

你可能想看:

有話要說...

取消
掃碼支持 支付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