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一年畢業季伴随着盛夏而來。畢業生們已然匆匆離校,他們的潛心耕耘和學術生長卻值得記錄和回味。
這個暑期我們将陸續推送“學術生長”優博專題第三期,介紹我系2022屆優秀博士論文。
希望讀者能從中汲取學術生長的力量,也希望這組專題成為2022屆畢業生燕園故事的結點和未來學術生涯的新起點。
優秀博士論文寫作感想
曆史學系2022屆畢業生 高峻峰
本人高峻峰是2016級博士研究生,世界史專業,歐洲中世紀史研究方向,指導教師是黃春高教授,論文題目是《15世紀英國新興家族鄉紳身份的建構——以帕斯頓家族為例》。這篇論文是以英國帕斯頓鄉紳家族留下的千餘封書信為核心材料,通過書信中記述和反映出的家族活動,分析帕斯頓這個在15世紀新興起的家族建構鄉紳身份的過程,旨在從鄉紳自身的視角出發來理解他們的身份,并考察英國走向轉型時期的複雜社會形态問題。
英國的15世紀是一個危險與機遇并存的時代,帕斯頓家族正是在這樣的時代背景下逐漸興起,并成功跻身于鄉紳階層之中。帕斯頓家族通過購買和維持足夠數量的莊園地産确立了鄉紳身份;然後,随着身份的确立,其領導者開始參與英國東安格利亞地區的政治事務,這進一步鞏固和提升了家族在鄉紳階層中的地位;而在這一過程中,領導者也注意利用他們自己和其他成員的婚姻,建立和擴展家族的社會關系網絡。在中世紀晚期英國的諾福克郡,像帕斯頓這樣新興起的鄉紳家族有許多,這也使得它建構鄉紳身份的過程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在博士論文成功完成之際,再次回想自己的研究和寫作過程,雖感慨萬千,但真正能夠用文字表達出來的卻十分有限。從2016年的秋天在我的導師黃春高老師的課上第一次接觸到《帕斯頓書信》這份生動有趣但内容繁雜的史料開始,我花了整整4年的時間研讀和整理它,直到2020年的秋天才最終确定用它專門研究鄉紳身份的問題。一年以後,我的研究取得了階段性成果,在2021年8月發表了《瑪格麗·帕斯頓的婚姻和鄉紳身份的構建與認同》一文,這對于當時的我無疑是一個巨大的鼓勵,使我最終得以在2022年的春天完成全部博士論文。6年的時間無疑是漫長的,雖然這為我論文的些許成功提供了一定的保障,但巨大的時間成本卻并非是我想要傳遞的經驗。相反,我正是希望通過介紹我論文寫作過程中存在的那些造成時間消耗的問題,以及就如何解決它們給出一些建議,來幫助正在或即将撰寫論文的小夥伴們降低時間成本,争取更好更快地完成論文。
#01語言的學習是論文寫作的前提
對于曆史學相關專業的學生而言,史料在論文中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因此在開始寫作之前,首先應确定好自己研究的核心材料或材料的大緻範圍。然而,在開始閱讀和整理這些曆史材料之前,熟練掌握書寫它們的語言卻是必要前提。對于從事歐洲中世紀史研究的學生而言,他們所研讀材料的語言常常是古典語言或古代外語,需要具備拉丁語、古希臘語、古英語或中古英語、古法語或中古法語、古德語或中古德語等語言知識。因此,從事這一專業研究的許多學生都是從本科學習階段就注意學習這些語言,但對于相當一部分學生而言,這些語言仍是研究生階段要進一步補充的知識,而對于我這個本科學習階段沒有受過曆史學訓練的跨專業學生而言,則更是如此。在博士研究生學習的最初2年,我幾乎完全沉浸在外語的學習中,先後補充了拉丁語、中古英語和法語等語言知識。
因此,語言的學習成為了拖慢我論文寫作進度的一個重要原因。對于語言好的同學而言,這部分時間當然是可以輕松省去的;而對于那些與我一樣需要補充大量語言知識的同學,我想說,一定不要為語言學習花去的時間感到焦慮,因為這一環節是必不可少的,隻有盡早彌補這些知識,才能加快後面的論文寫作。當然,語言的學習是一個持久的過程,沒有什麼速成的竅門,而我根據個人學習的經驗所得到的感悟是,在完全了解和基本掌握一門語言的語法規則之後,就可以大膽借助詞典來嘗試閱讀以這些語言書寫而成的研究史料和著作。這樣做的優勢在于,一方面可以盡快利用這些語言來進行自己的研究;而另一方面,又可以在利用這些語言的過程中,增加學習它們的興趣和自己的成就感。因為我們學習語言有着很強的目的性,就是為了研究,所以這種寓學習于應用的方法可能會産生事半功倍的效果,不妨一試。
#02史料的整理和分析是論文寫作的基礎
在語言問題得到基本解決之後,就可以開始閱讀自己要研究的主要材料了。當然,閱讀并非是盲目的,而是要有問題意識,注意從材料中提取值得注意和研究的問題。這個道理其實大家都明白,但問題的提出卻并不簡單。我從深入研讀《帕斯頓書信》開始,到從中提煉出鄉紳身份建構的問題,又花去了2年多的時間。我回顧自己提出問題的過程之所以漫長而艱難,主要是因為我沒能堅持在對研究材料進行充分的整理和詳細的分析之後,再去參考其他人的相關研究。起初,我主要是閱讀和翻譯《帕斯頓書信》,但由于這些書信的内容十分零散,時常讓人感到困惑,所以我選擇暫時放下這些材料,轉而參考以它們為基礎的一些其他研究,希望能從中尋找到一些靈感和啟發,但結果卻發現,在尚未充分理解和掌握材料的情況下,參考别人的研究會讓自己失去判斷,隻能追随别人的觀點,無法提出自己的問題。因此,我雖然花費了許多時間,但卻隻得到了微小的收益。
于是,我不得不沉下心來重新閱讀這些書信,并以其中的某個事件為主題,諸如一次莊園危機或一場婚姻交易等對這些書信逐一進行分類。經過這樣一番整理和分析之後,我對這些内容零散的龐雜書信既有了整體的了解,又掌握了其中的一些重要細節,這個時候再去閱讀其他人的相關研究,就對其中的觀點有了自己的見解,或者贊同,或者反對,或者産生新的思考。而經過這樣的參考之後,對别人研究中完全沒有關注或關注了但未深入分析的問題,也就有了一定的了解。在這樣的情況下,從材料中提出自己想要研究的問題,就是自然而然的事情了。
因此,史料的整理和分析是論文寫作的基礎,隻有在充分理解和掌握了要研究的材料之後,再去參考其他的相關研究,才能真正提出合理的和有價值的問題。正如黃老師常說的,10萬字的論文可能需要100萬字的材料做支撐,而這100萬字的材料不僅需要翻譯,而且最好按主題進行分類整理,這樣才能對它們有深入地理解,并且便于在論證問題時參考和引用。而随着時間的積累,這些按主題分類的史料也應該不斷被擴充,以持續支撐自己的研究。因此,從某種意義上說,曆史學是一門處理史料的學問,尋找它們、積累它們、閱讀它們、整理它們和分析它們是曆史研究的基礎,而我們的學位論文隻是對這一過程的初步嘗試和探索。
#03結構框架的搭建是論文寫作的關鍵
在充分理解研究材料并從中提取出自己的問題之後,就可以正式開始論文的寫作了。我的寫作過程持續了1年半的時間,盡管與之前學習語言和研讀材料的時間相比,這個過程并不算太長,但實際上,在材料這個基礎打好之後,論文的寫作時間是可以進一步縮短的。我之所以沒能做到,究其原因,一方面是因為我在有些章節内容尚未想清楚之前就急于動筆,常常在書寫了一定量的篇幅之後又不得不做大的調整和改動,使論文的寫作進度遲遲得不到推進;而另一方面則是因為,我在寫作時常常過度沉迷于補充和完善論文的細節部分,這既花費了我許多的時間,又使論文的主幹部分難以得到突顯,最後我不得不再花費時間來删改它們,大大拖慢了論文的寫作速度。
因此,在撰寫論文之前,搭建好完整的結構框架是十分關鍵的,這既可以避免我們進行無效的寫作,又可以使我們不會迷失在細節之中。在我論文寫作的過程中,黃老師曾多次談到,在每一章的寫作之前,要先設想好這一章應該如何論述。因為材料已經被充分理解和掌握了,所以我們可以先把自己從材料中分析和總結出的觀點寫出來,并用自己的話加以說明和解釋,然後再根據這些觀點補充對應的材料。這樣不僅可以使論文的整體結構和論證思路都十分清晰,便于閱讀者理解,而且可以提高論文的寫作速度,較快地完成論文。至于一些沒有思考清楚的細節部分,隻要不影響論文的整體,可以先擱置,等到論文初稿完成之後,再加以補充和完善。因為到這時,許多細節上的問題也都更容易得到解決了。
#04結語
以上就是我在回顧自己完成博士學位論文的過程中所發現的問題,以及我根據導師的指導和個人的經驗教訓所總結的一些解決方法,希望可以幫助到同樣面臨這些問題的同學。當然,在論文的具體寫作過程中,每個人都會遇到不同的問題,或适用于不同的解決方法,我的問題和解決建議可能并沒有太多的共性。那麼,我希望我的這些問題以及我為解決它們所花費的時間,可以鼓勵到大家,讓他們有更多的勇氣和信心去解決自己的論文問題。最後,祝所有正在為自己論文奮鬥的小夥伴們都能圓滿地完成論文,為史學研究做出新的貢獻!
作者簡介
高峻峰,北京市人,北京大學曆史學系畢業,獲博士學位(2022),導師黃春高教授。主要研究方向:歐洲中世紀史,曾在《經濟社會史評論》發表文章。
來源:北京大學曆史學系
有話要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