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社會 > 正文

“社會智商”,決定了你在職場能走多遠


'

崔璀:
上個月參與錄制了《組織進化論》,是飛書發起的一檔職場播客,聊得暢快。
每次在不同場合,跟不同的人分享,心裡都有一個具體的對象,那個在職場某些瞬間困惑迷茫的你和我,由于掌握了某種技能和觀念而将更自在和更滿意的你和我。
摘錄了一些臨場被啟發的内容,也許對你晉升的過程有一點點幫助。 節目已經上線,在各聲音平台都能搜到,感興趣可以去聽完整版。

'


一個人在職場上想要晉升,我有一個能力模型供參考。
簡單來說,是這幾樣能力的綜合:“專業能力+翻譯能力+打破學生思維”
下面一個個來拆解。
“社會智商”,決定了你在職場能走多遠 如果我問,“你的專業能力是什麼”,你能很快回答上來嗎?
我認為這很重要,值得你花一點時間去仔細琢磨。
因為這是職場人安身立命之本。
對我來說,專業能力可能就是不斷問自己:如果公司裁員,憑什麼最後一個裁到你?
我有一個朋友陳愉女士,她以前是世界頂級的 CEO 獵頭,面試過 4000 多個世界一流的 CEO。
她跟我分享,她發現那些頂級的人才,在絕大多數的事情上,其實比我們普通人還不如。
他們之所以能成為 Top 的那一群人,是因為他們發現了自己人生的那個“針尖”,并且讓那個針尖可以達到一針見血的程度。
我們絕大多數普通人的認知,即使在職場很多年,我們還是有一點點補短思維。
你有沒有這種感覺,小時候語文考到 95 分的時候,大家就說好了差不多了,你數學才60分,趕緊花點時間補數學,因為那會把你的平均分給拉低。
在職場,它交換的是你最頂尖的那個價值
所以我經常跟大家開玩笑,說我們要想方設法地在職場中把自己打磨成一根針,而不是一個圓滾滾的圓。
我的啟發就是,我們每個人得先去發現自己的優勢、天賦,然後找一份工作或者創造一個工作環境,讓我們不斷地有機會在每天、每分鐘的工作中去打磨它,讓這個針尖又尖一點點。
這件事就是一個向上循環、相輔相成的過程。
這就是你的專業能力,它非常非常重要,抛開其他一切,晉升能力中這是第一位的。

我的第一份工作是做出版,進公司時,我是03号員工,公司還很小,面試完給我媽打電話,我媽都擔心我是不是被騙了。
當時決定入職的唯一直覺就是:我看了他們出版的書,那是我唯一有把握的東西。
上班第一天老闆就給我一個初稿審校,我初生牛犢不怕虎,就去改了。
改完之後,作者和老闆發現,哎,這個新人也沒被培訓過,改得還不錯。
那個時候是我第一次發現,一個人真的是有天賦這回事
不管那個天賦是不是頂尖的,但是,好像你做一件事就是可以比其他身邊100個人做的要順手一點。
如果那個時候大家說,那你要不要去做一個新的工作?我也會猶豫。
現在我會說,在一些機會面前,可以先回頭問問自己,那個環境是不是還能發揮我的那根針、給我空間去打磨那根針。
其實做到今天,說實話,我還是一個内容人。 我沒離開那個環節,我隻是每一天都比前一天再進步一點點這樣子。
“社會智商”,決定了你在職場能走多遠 我最近這幾年在職場上,一直在做一個“翻譯者”。
這裡說的“翻譯能力”,可能更好理解的說法,是“整合能力”
記得前兩年看過一份報告,說雇主最希望員工擁有的能力,排第一的是整合和溝通能力,很多人都挺意外的。
但這也足以看出來,老闆們在員工互相合作這件事情上有多頭疼。
十幾年前,我是剛工作一年就升了主管,要管理比我年長很多的前輩,上面有強勢的老闆,第一次理解了什麼叫“夾心餅幹”。
中層管理者是特别有這種感受的,上面有業績壓力給到你,團隊有反向的情緒壓力也給到你。
前有客戶,後有KPI ,每天忙着救火。
等大家都心滿意足地被你救完火之後,晚上8點你才能坐下來,自己還有一堆活沒幹。 但這不是真正的管理者。
管理其實不需要你親自做很多事,而是得想辦法讓更多的人把一件事做得更好更大。
以這樣的理解來看,管理就是從事情本身開始,把工作重點轉移到人上了。
那個時候我就理解到說,原來我在做“翻譯”的工作。

管理者很忌諱的一點,是不要把老闆的任務,不經翻譯就直接傳遞給員工。
“我也沒辦法,這老闆說的;“這是公司的 KPI ,大家看看怎麼弄”。
聽到自己的領導這麼說的時候,員工會怎麼想?
特别是新生代的90後00員工,他們是會挑戰你的,即便嘴上不說,心裡也會。
所以中高層管理者,需要去理解和吸收公司的戰略方向,經過你的消化理解,并用你的團隊樂意的方式,去調動他們的内動力,一起實現目标。
這是一件特别難的事。
學生時代我們都被訓練出獨立解題的能力,但在職場,恰恰最重要的是去整合,把很多人拉進來幫你完成一件事。
我之前看一本書上說,我們常常認為取勝的是智商,其實人類真正取勝的叫“社會智商”,就是整合、理解、合作的能力。
工作三到五年的時候,基本上會遇到一個晉升的坎,能不能晉升除了看你專業能力好不好,其實更多的時候公司會看你能不能整合,把大家拉進來一起非常 happy 地打下一仗。
但現實情況是,我講管理思維的時候,很多職場人給我的反饋就是:我現在不是管理者,我不需要,我就把自己手頭事做好就行。
我說這個事反了,不是你當了管理者之後,你才得擁有;而是你先體現出了管理的素質,就是整合的能力,你才有可能晉升。
“社會智商”,決定了你在職場能走多遠
我在面試的時候,如果遇到一個人說,我是想來學習一下的,我就會開玩笑,“那你給我們交學費
本質上我是想告訴大家,職場不是學校,我們已經換了一個環境。
還停留在學生思維的人,會把上級看做老師,這樣的想法對晉升其實是一種阻礙。
我們不要把上級(老闆)看做是絆腳石,而是要讓它成為墊腳石。
怎麼破除學生思維呢?需要認清兩件事:
一是别把老闆當老師;二是要主動尋求老闆幫助。
學校裡你面對老師,他無論如何都要把你的成績往上提高。
但職場不一樣,甚至很殘酷,因為你是拿工資的,如果你沒有滿足相應的價值,就有可能會被淘汰。
在學校,我們面對的是老師。老師是給你出題的人,是來考驗你的。你的絕大多數求學時間裡,都是為了最後一張有标準答案的卷子。
但到了工作裡,老闆有時候也不知道答案是什麼。
我偷偷告訴你,很多管理者心裡其實一點底都沒有。
所以我們就得先破除心裡的一道牆,要理解職場上,我們和上級、和老闆,是一個戰壕裡的戰友,是背靠背的關系。

我還觀察到很有意思的現象,就是員工會不自覺期待老闆能看見自己,有點像有些人以為的“老公”或“老婆”的關系。
“我這麼忙,你看不見嗎?”
“我都已經忙成這樣了,你還不給我支持嗎?”
“我的方案和需求都發給你了,你竟然還不主動回複嗎?” 我們會對老闆充滿很多的幻想,“你應該看到我的所有需求”。
打破這個幻想的一個意象是:你眼前的這件事對你來說是一個西瓜,它放在桌上,那麼大,因為你每一天最重要的事就是它。
但在老闆的視野裡,全公司放眼望去幾十、幾百個人,你的需求在他的心裡面可能就是一個芝麻,還被你揣在兜裡,他是真的看不見。
所以如果我們想要得到老闆的支持,去要啊
要一遍,要了不給,再要第二遍,要到他明确地跟你說:“這事我不管”,那是一個溝通的閉環。
而很多人都會去試探,“老闆,我覺得最近工作有點累”。老闆看着你,你看着他,不知道是要什麼。你們彼此幻想完成了一次心靈的交流,其實沒有。
我們的總編經常收到一個員工給他發一個文檔,說老闆你有空看一看。
有空沒空?老闆這輩子怕是沒空的。
但是同樣另外一個人,他也發了個文檔,上面說得很清楚:“明天下午兩點之前是我的最終截稿日,我隻改了這一段。”他還把這一段給截圖發了過去,他會被 pick 的概率就大很多。
因為他把需求的切口切得很小,這就容易被啟動。
做學生的時候,大家是比較被動的狀态,老師布置什麼我就做什麼、學什麼。
但是在工作裡,如果要想晉升的話還是靠主動
很多人受學生思維的影響,很怕老闆。
有個很有意思的現象,我經常上廁所的途中,碰見一個同事,他從對面走來,明明是應該沖着我這個方向走的,但當他發現我,你會發現他噌地一個拐彎走别的路了,我想打招呼舉起的手就懸在了半空中,又尴尬又好笑。
在電梯裡面遇到同事也是這樣,大家都在用手機,假裝很忙。
但其實那是一個非常關鍵的、你可以從老闆那得到資源的時機。
著名的咨詢公司麥肯錫有一個 “30 秒電梯原則”
如果你在電梯裡碰到關鍵客戶和老闆,30秒有可能是一個關鍵晉升點。大多數人是不願意幹這事兒的。
我很喜歡德魯克先生的一句話,他說,“我們可以不喜歡老闆,我們也不需要憎恨他,我們隻需要使用他。”
使用老闆,是我們破除學生思維的一個視角。
所以職場的很多成果,都累積在這種非常非常小的心思裡。
這東西能教嗎?它基本不在我們任何的工作手冊裡,可是我認為它是最硬核的軟技能。
“社會智商”,決定了你在職場能走多遠 晉升的話題有很多很多角度可以講,但我一直以來都希望你可以擁有專業能力,也一直強調一定要形成自己的核心競争力,發現并發展自己的優勢。
同時,我還希望告訴你怎麼去洞察人心,這是非常底層的核心能力。
每個職場人都要學會,去觀察自己的管理者、下屬,分辨他們關注什麼、擅長什麼,去判斷他們可以成為你什麼樣的幫手。
一旦透過他的表象看懂需求,那就能找出共同的目标,互相滿足,互相實現。
祝你早日實現晉升。


你可能想看:

有話要說...

取消
掃碼支持 支付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