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臨大事有靜氣,不信今時無古賢。這是晚清帝師翁同龢的智慧總結。
無靜氣,難以成大才、辦大事。聖賢之人,越遇大事,反能心靜如水。正因如此,方能成就大才。而時人,正缺靜氣。
靜氣,是一種氣質,一種修養,一種境界,更是一種民族自信;不是放棄,不是觀望,不是無奈,不是等待,而是一種積極平和的心态,是冷靜觀察刻苦思索的過程,是鎮定自如沉着應對的意志,是從容不迫永不言敗的信念。
靜氣不僅有平常的心性功夫,也有臨機的運用、發揮。
如何養靜氣。堅守自己的夢想,堅持走自己的道路。如能成功,内外皆圓滿;如不成功,外在雖無所得,但内心的圓滿卻已成就。
如何用靜氣。寵辱不驚,看庭前花開花落;去留無意,觀天上雲舒雲卷。這就是最好的運用,這不是虛唱高調,而是實有運用,得味者自用之。
心安才能靜氣,靜氣才能謀事。
心有靜氣——方能做到運籌帷幄 、決勝千裡,仰觀天地之運行,俯察萬物之生滅。
心有靜氣——方能做到甯靜緻遠、澹泊明志,不為榮辱所拘束,進退皆能依法度。
心有靜氣——方能做到志存高遠、意如騰蛇,不為成功所自喜,不為挫敗所自怨。
心有靜氣——方能做到身心俱好、和合外緣,明了成敗之沉浮,泰山崩前無懼色。
心有靜氣——方能做到不計世俗、追求超凡,陽春白雪不自賞,下裡巴人自得味。
養些許靜氣,遇事時才能從容不迫,舉重若輕。
養些許靜氣,獨處時才能濁氣自去,靜氣自來。
浩然處世,靜氣養身,在平凡的生命曆程中發掘真我,為平庸的日子增添一抹亮色。
這正是我們今人,真的需要靜心體會的。
在新時代,激烈的競争、明快的生活、紛繁的社會、強烈的欲望,有一種無形的壓力讓不少人感到喘不過氣來。這些人,活着恰似在火烤,自心日夜受煎熬,與人相處無真心...根源在于缺靜氣、多濁氣。
每個人都有七情六欲,後天情欲不能堵,要以排解為主。如何駕禦七情六欲,凝聚成謀事、幹事、成事的動力,考驗是一個人的靜氣功夫。
靜氣源之于定力,我國的佛道儒都特别強調修身先修心,佛之禅定、道之身定、儒之心定,都強調的是定力。
靜氣始于心和。和而後平,平而後安,安而後定,定而後慧,慧而有德。
靜氣需要修持。去曆練和積累,去體會和感悟,自可得其真谛。
靜氣能生自在。當觀萬物如掌紋,方悟道德本初心。
先賢諸葛亮有言:非澹泊無以明志,非甯靜無以緻遠。有人說得好:浮躁的社會,心靜者勝出。
養一點靜氣,給自己一片晴朗的天空!萬物靜觀皆自得,人生甯靜方緻遠。
有話要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