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教育 > 正文

高中辍學差生卻獲數學界諾貝爾獎,秘訣竟是因為他夠“叛逆”

文丨 優寶
近日,素有“數學界諾貝爾獎”之稱的費爾茲獎獲獎名單出爐了。 其中一位得獎人是韓裔美籍的 許埈珥(June Huh) ,他也是南韓曆史上第一位獲得此殊榮的人。 如果隻是這樣,尚不足以引起我們的關注與探讨,但這位得獎人的人生實在是太特别了。

高中辍學差生卻獲數學界諾貝爾獎,秘訣竟是因為他夠“叛逆”

所有圖源:Quanta Magazine

高中辍學差生卻獲數學界諾貝爾獎,秘訣竟是因為他夠“叛逆”

當人生以地獄模式開局 從小對數學極不感冒,成績一直很差; 高中辍學去當詩人 (最後也沒做成) 大學讀了6年才畢業; 後來為生計學做記者,結果在24歲那年偶然聽了節菲爾茲獎得主的課,突然就被打通任督二脈,開始學習數學。

高中辍學差生卻獲數學界諾貝爾獎,秘訣竟是因為他夠“叛逆”

左1是恩師廣中平佑,右1是許埈珥的妻子
而最特别的還是許埈珥的家庭,父母都是大學教授,并且是典型的從權威型逐漸過渡為控制型的父母。 尤其是父親許明浩,從小便對兒子寄予極高的期待,并利用一切手段試圖“教育”兒子走上正道。 許家的教育态度和方法始終沒脫離韓國或者說亞洲的傳統教育體系。
可以說,許埈珥最終取得的成就完全與家庭的“教導有方”無關。 看到此,是不是感覺很眼熟?近期真是出現了不少這樣的家庭案例,而這些家庭裡的孩子,最後的結局也通常以悲劇結尾。 可世事無絕對,許埈珥顯然是一個“異類”,也是一個成功脫離父母掌控的孩子。 (PS:但他與父母的感情一直很好。) 他究竟是如何做到這一點,并逐步逆襲人生的呢?

高中辍學差生卻獲數學界諾貝爾獎,秘訣竟是因為他夠“叛逆”

今年4位費爾茲獎得主

1983年,許埈珥的父母還在美國加州讀研究生時生下了他。 2歲時,他們一家回到韓國,爸爸在高麗大學教統計學,媽媽在首爾大學教俄語。 據量子雜志Quanta Magazine介紹,學校對于 許埈珥 來說很痛苦,因為他在課堂上無法集中注意力,學不進去東西。 相反,他很喜歡一個人看書,讀完了一套生物百科全書的全部10卷,還把家附近的一座山都摸了一個遍。 數學對于它來說,也是個不怎麼有意思的東西。 其父許明浩曾提到兒子上初中時的一段插曲,那時候,許父雄心勃勃,試圖用奧林匹克數學的标準來推動兒子。 在他看來,讓一個統計學教授親自上陣還不是手到擒來的事情。 然而許埈珥表現得非常抗拒,甚至他會盡可能地避免接觸數學。 父親給他一本練習冊,他卻直接把後面的答案抄上去了事。 父親發現後立馬撕掉答案,但也無濟于事,原來兒子又跑到當地一家書店,找到那本練習冊後接着抄。 “那時候老爸差不多就放棄了。”

高中辍學差生卻獲數學界諾貝爾獎,秘訣竟是因為他夠“叛逆”

許埈珥并不讨厭學習,他隻是很讨厭學校的環境,在那裡他收獲不到任何東西。 “我認為意圖和意志力……被嚴重高估了,”他說。“你很少用這些東西取得任何成就。” 他認為自己是一個内心柔軟浪漫的人: “我聽到好聽的音樂時,真的會流眼淚。” “我知道自己很聰明,但無法用成績來證明這一點,所以開始寫詩。” 不過他發現寫作過程有些痛苦和壓抑,他用王爾德式的一句話總結道: “我想成為一個'能寫出偉大詩歌的人’,但是我不想寫出偉大的詩歌。” 而更實際一些的理由是,寫詩養不活自己,慎重考慮後,他還是回到學校讀完高中并考了大學。 但這段經曆讓他陷入了哲學上的自我懷疑當中,這份對人生的迷茫感一直持續到他的大學期間。 在大學,許埈珥小有“名氣”,因為他經常逃課,後面又不得不重修,如此折騰,4年本科一直念到第6年。 然而敗也自我,成也自我,雖然他不清楚自己想要什麼,但他清楚自己隻是迷路了,知道自己該用什麼樣的态度去應對。

高中辍學差生卻獲數學界諾貝爾獎,秘訣竟是因為他夠“叛逆”

越叛逆的孩子越自主 許埈珥的同事們對他的評價很有意思: “Huh說話很慢,經常停頓,用詞謹慎,以一種近乎冥想的平靜、平和的方式表現自己。他不會那麼容易興奮。” 從另一個角度來解釋,就像是沉浸在自己的世界裡,不會輕易被外界幹擾、改變。 這很像那些處在叛逆期的孩子,認準了一件事誰勸都不聽。 但這種極強的自主性也帶來了驚人的專注力。

高中辍學差生卻獲數學界諾貝爾獎,秘訣竟是因為他夠“叛逆”

許埈珥曾決定學習烹饪,作為一個完全的初學者,他花了6個月每天制作同一道菜 (某種意大利面) ,直到将它做到至臻至美。 迄今為止,他也隻會做這一道菜。 而在本科第6年,出于采訪菲爾茲獎得主廣中平祐的目的,許埈珥選了他的某門課。 也就在這個時候,他再次偶然間撞見了屬于自己的道路。 從小他就對數學嗤之以鼻,堅信自己不擅長這門科目,并視之為 “把一個邏輯上必要的陳述疊加在另一個陳述上” 的無趣追求。 可廣中平祐在課堂上施展的魔力,深深吸引了他。

高中辍學差生卻獲數學界諾貝爾獎,秘訣竟是因為他夠“叛逆”

那門課難度很高,100來名學生的班級最後隻剩下5個,退課的人極多。 可許埈珥不但堅持了下來,還在下課後特意“堵”自己的老師并借機聊天,乃至共進午餐。 有意思的是,許埈珥最開始主動去找廣中平佑吃午飯,主要是希望問一些他的個人信息作為采訪素材。 結果廣中平佑總是把話題轉移到數學上來,并覺得眼前這個小夥子很有潛力,于是把他收到了麾下,開始教他系統地學習數學。 許多和許埈珥共事的人對他的評價是:非常謙虛、腳踏實地。 “他幾乎不需要任何監督或指導,與大多數研究生不同,他已經有了一個計劃和如何實現它的想法。”

高中辍學差生卻獲數學界諾貝爾獎,秘訣竟是因為他夠“叛逆”

許父後來也解釋,雖然曾經他對兒子沒有按部就班達到父母的期望感到失望,但: “或許正是Huh的這種自主性,成了他的一大優勢所在。” 他還反思道:
“提前學習是不對的。必須為孩子們創造環境,以确保他們的自主性。” 如果孩子對所有事情都是發自真心對待,即便一時找不到方向,也不會真正地迷路。 過度功利的教育看似給孩子提供了明确的目标,但未曾迷路過的孩子,往往才會深深地迷失在奔向“赢家”的道路上。

高中辍學差生卻獲數學界諾貝爾獎,秘訣竟是因為他夠“叛逆”

興趣源于知識,無需刻意培養 “該培養孩子什麼樣的興趣?” 這是最常聽家長們提到的話題。 我們會習慣性根據自己的價值觀、世界觀、文化素養,和所處的生活環境、社會環境、周圍人的選擇來做出決定。 這樣的想法同樣具有極強的自主性,但用在别人身上卻完全是另一種效果。 強加給孩子的興趣和孩子内心的喜好不融合,那麼必然會在日後的過程中發生抗衡和撕扯,讓全家不安,疲憊不堪,孩子大人都難受。 因此,父母應該多對“興趣”加深了解,才能懂得如何幫助孩子形成真正屬于自己的興趣。 興趣其實是一種認知的傾向,它必須建立在一定的知識基礎上。 比如孩子對于電閃雷鳴一無所知,那麼奇特的電流、雷鳴、落雨的自然知識就不會變成孩子的一種好奇心而被深究。 孩子隻會對這種“怪異”的自然景觀感到畏懼,過後便會忘得一幹二淨。 在這一點上,那些高知家庭頗有些得天獨厚。

高中辍學差生卻獲數學界諾貝爾獎,秘訣竟是因為他夠“叛逆”

就像許埈珥雖然極力反抗父親強加給他的數學興趣,但那些關于數學的知識、趣事,卻被許父以“誘發孩子對于數學的興趣”的目的而深深印刻在許埈珥心中。 并為之後他再次接觸數學,徹底改觀埋下伏筆。 所以說,知識是興趣的媒介,無知才會無趣。 而從另一個角度來說, 優家教育創始人吳臻老師 認為:
很多孩子厭學的背後,是缺愛,是厭世。 好奇,是孩子的本能,當一個孩子對學習感到厭惡,對現實中的人與物不感興趣,對自己麻木,這就是缺愛導緻的厭世。 如果我們總是關注生活中的負面,抱怨生活的苦,就會越來越覺得生活是苦的。 即便帶着孩子去遊山玩水,也無法激發孩子對生活和學習的熱情。 如果我們能夠坦然接受生活的真相并熱愛生活,即便條件苦點,生活難些,也依然能夠點燃孩子對生活的熱情,和對世界的好奇心。 好奇心是興趣的起點,孩子的小腦袋瓜裡總是裝滿着無窮無盡的“為什麼?”。 當這些問題向爸媽撲面而來的時候,我們雖然無法像那些教授父母給予孩子最權威的答案。 但也不要用 “問這麼多幹嘛?”,“你長大就懂了!”,“因為有一個神話故事……”等等去搪塞孩子。 鼓勵孩子多鑽研,多去尋找答案,堅持了解事情的本質,并且陪伴孩子一起找到答案方為上策。 為人父母,無論我們處于什麼樣的社會階層,給孩子提供了什麼樣的家庭條件,在養育實操層面,都不可能做到滿分。 我們能做的就是,在現有條件的基礎上,在孩子學業進行的過程中,盡量保持良好的心态。 給予孩子足夠的空間讓他去追求自己的興趣,然後盡自己所能給予精神和物質上的支持。 讓親子關系處于正常而良好的狀态,這就足夠了。 願每個孩子都可以得到善意的對待!

你可能想看:

有話要說...

取消
掃碼支持 支付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