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母嬰育兒 > 正文

一個父親的深夜坦白:“這輩子最後悔的事,就是把孩子培養成老實人”

作者:任平生

來源:凱叔講故事(ID: kaishujianggushi)


願我們的孩子不懼怕,不讨好,不卑不亢,

真正活出屬于他們自己的人生。


——凱叔


文| 任平生

知乎有一個提問:

太過“懂事”是什麼體驗?

一位網友的回答得到了高點贊:

從小都很“懂事”,當我長大後,被不合理的事情激怒時,卻不懂得如何表達和反抗,隻能默默承受。



我們時常說,甯願寵出一個任性的孩子,也千萬不要逼出一個過于懂事的孩子。因為,太懂事的孩子,往往是,在外活成了一支軍隊,而在内,成了一座孤島,委屈了自己。


孩子的懂事裡
藏着自己的委屈

曾就有朋友說過,

自己在小時候并沒有多喜歡吃雞蛋和蝦,
可爸媽都覺得她喜歡。

她也就覺得自己喜歡了。


可在長大後的某一天,自己才發現原來一直都在委屈自己的需要


美國華盛頓大學研究所的一組實驗,

闡述了“懂事”表面下的真相:

所謂“懂事”,不過是孩子恐懼情緒下的被迫選擇。

在實驗裡,研究員先拿出一個盒子,

小男孩取出裡面的玩具開始玩,

興奮又開心。

此時的眼神,是好奇、放松又愉悅的。

接着,一位不太友善的女士也走了進來。

她沖着玩具發火,語言态度都不夠友好。

男孩本可以自由玩耍,

可在這個發火的女士面前,

他卻不敢行動,神情嚴肅。

左右打量,始終沒有動作。

為了不給“旁人添麻煩,”

一個原本活潑的孩子,

陷入沉默,不再表達自己的需要。


毫無疑問,孩子的懂事裡,必定藏着無數的心酸和委屈。


孩子一味的順從,

也更容易換來别人的忽視。

就如《破産姐妹》中的MAX就曾經說過:

當所有的人都習慣了她的懂事,有一天她稍微沒那麼懂事,在别人眼裡就是無理取鬧。


所以教會孩子“拒絕”,非常重要。


女孩的懂事 來自于生理和文化

早就有心理學研究表明,女孩大腦中與情緒密切相關的胼胝體比男孩大,這導緻情緒感受能力更強、更敏感。而且女孩在青春期後,開始分泌雌激素和催産素,這種物質也會驅使女孩更擅長照顧他人。


女孩的懂事,還來自于生長環境。

我們經常聽到這樣的話:

“别瘋了!”“女孩兒不能那麼野!”“看看你還有沒有點兒女孩兒樣!”


在我們的生長環境裡,很多父母都希望女兒乖巧、聽話。


于是,大多數女孩都按照“女孩應該有的女孩樣”來活着。在電視劇《以家人之名》中,齊明月是一個在老師和父母眼中成績優異的乖乖女,可她的性格卻有些唯唯諾諾。


喜歡的東西不敢争取,不喜歡的也不會拒絕,活得憋屈而又擰巴。


而她的好朋友和她形成了鮮明的對比,李尖尖從小就是别人口中的“野丫頭”。



母親很早就去世了,她被爸爸一個人拉扯長大,可她卻天生樂觀,敢愛敢恨。而這樣的女孩,收獲了一個快樂幸福的人生。


最大的區别是,李尖尖有一個允許他“任性撒野”的爸爸,而齊明月卻有一個時時刻刻要求她做乖女孩的媽媽。


男孩的懂事
往往是“父性力量”的缺失

馬克吐溫曾說過:

男孩在12歲左右的時候,會找到一個男人,去崇拜他、模仿他,把他作為自己一生的榜樣,這個男人十有八九就是他的父親。


中國青少年研究中心的研究員孫雲曉曾和一個男孩一起做節目。他發現,這個男生雖然身材高大,但性格卻比綿羊還弱。總是一副畏畏縮縮的模樣,說話結巴,沒有年輕男孩的活力。


仔細聊下去,他發現這個男孩在上小學時,就一直被欺負,開始工作後,不斷失業,直到二十七八歲,還沒有固定工作。


而他這種膽小、懦弱、敏感的性格根源,便正是家庭模式所導緻的。


這個男孩有一個強勢的母親,而他父親的性格卻十分軟弱。在大事小事面前,都毫無主見。


青春期正是男孩處于“半成熟”的階段,更需要外界強有力的引導。父親身上高大、果斷的品質,會讓男孩學會“拒絕”和“建立界限”的力量。


男孩性格的軟弱,往往是因為來自于“父性力量”的缺失。


讓孩子“成為自己”

這份成長指南請查收

在孩子長大後,

面對衆多的選擇,

更是需要珍視自己的需要,

能夠對糟糕的、壞的事情說不。

從這個角度說,

父母通過自己的一言一行告訴孩子:

你不必退讓,真的非常重要。

1、不要控制太多,孩子更能找到自我。


在有些家庭裡,父母時時刻刻都在關注孩子的成長,孩子的任何事情都要介入。


因為很少體驗自己做決定的機會,長大後,他更容易認為别人說什麼,做什麼都是對的。


所以,要鼓勵孩子用語言說出自己的需要,

允許他理直氣壯地說“不”。

2、父母情緒穩定,孩子才懂得取悅自己。


父母的脾氣秉性裡,藏着孩子的性格。爸爸若是幽默陽光,孩子便能學會積極和寬容,也懂得取悅自己。


媽媽若是溫和堅定,孩子便能懂得不卑不亢的力量,

懂得以柔克剛的處事方式。


一個幽默快樂的爸爸,

不僅是媽媽好心情的保證,

也是孩子心理品質的支持力量。

3、不強迫孩子分享自己不喜歡的東西。

父母懂得界限,孩子才懂得保護自己,也知道人際關系的分寸。


何為有界限的家庭?它一般會有以下特征:

允許不同意見的存在,不強迫孩子分享,不随意處置孩子的所有物,

關于孩子吃穿住行的決定,要和孩子讨論。


孩子會在這個過程中,感受到什麼叫做規則,

懂得什麼叫做“我的需要”。


4、多給予孩子認同。


《心理營養》中講到:“如果說在安全感的給予方面,媽媽比爸爸重要。在肯定和認同這方面,爸爸的作用則很大。”


男孩渴望父親的認同,尤其青春期的男孩,他們自尊心增強,
來自父親的鼓勵和贊美,是給與孩子信心的關鍵。


當孩子情緒失控、暴躁發怒時,父母一定不要用“要懂事”來忽略孩子的情緒,給孩子一個溫暖的懷抱,他會懂得:自己是被愛着的。這樣的心理基礎,也會讓他在面對争執時,敢于表達自己。


把這篇文章分享給更多父母。

願大家都能明白:孩子的成長路上,你是幫助他們成為自己的最好榜樣。

—— End ——

本文轉載于凱叔講故事(ID:kaishujianggushi),凝聚6000萬個家庭,帶給父母美好希望,讓更多孩子擁有幸福的童年。

你可能想看:

有話要說...

取消
掃碼支持 支付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