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健康養生 > 正文

“小兒王”的兒科特殊望診經驗

我父王鵬飛大夫,積三代祖傳醫術及五十餘年中醫臨床經驗,在辨證論治和用藥方面,以及對于兒科望診等有豐富經驗和獨到之處,尤其對于望頭頂、望上腭等頗有心得,現初步整理如下。

望頭頂“污垢”

一歲左右的某些病兒頭頂部位生有泥污,呈垢膩樣、疤塊狀的“污垢”,此種“污垢”水洗不脫,即使用水洗掉或用手挖掉,很快又會複生。在臨床觀察過程中發現:此種“污垢”并非真正的泥、污物質,而是頭頂部分分泌結成的疤塊。為一種病理表現。觀察病兒頭頂“污垢”的有無及其形狀、顔色,對于臨床辨證有一定的指導意義。

一、頭頂“污垢”形狀、性質及顔色

在病兒頭頂部位出現的“污垢”,有圓形、魚鱗形、條形、點狀四種。病兒頭頂部位所生“污垢”是垢膩、油污所團聚成泥塊狀的物質。常見顔色可分為淺黃揭色、黃褐色、暗褐色及黑色。

二、觀察頭頂“污垢”的臨床意義

臨床所見小兒頭頂“污垢”與胃腸消化系統疾病有一定關系。

01 按色辨病辨證

頭頂“污垢”色黑:多為便秘或有食滞。臨床常見于體質較好的病兒。頭頂“污垢”褐色:多為腹瀉或消化不良。臨床常見于慢性病反複發作的體質較弱病兒。臨床觀察頭頂“污垢”色淺多偏虛證;色深多偏實證。

02 按形狀辨病之輕重

頭頂“污垢”呈正圓形或魚鱗狀,其“污垢”量多的,為病程長、病情重;而條形、點形,表現“污垢”量少的為病情輕、病程短。

三、望頭頂“污垢”的體會

頭頂為巅,與髒腑、經絡關系極為密切,《黃帝内經太素》卷八(經脈之一)中有:膀胱足太陽之脈,起目内眦,上額交颠……肝足厥陰之脈……上出額,與督脈會于颠……三焦手少陽之脈……正脈别于颠。卷第十(經脈之三)中有:督脈與太陽起于目内眦,上額交颠上,入絡腦……卷第十二(營衛氣)中有:營氣之道……其别者,上額循颠下項中……等記載。

說明頭頂部位與膀胱、肝、三焦、營氣都有密切關系。肝主疏洩,能協調脾胃之氣的升降,故肝氣疏洩,則脾胃消化功能正常,而水谷化生精氣。精氣進入脈道之中,成為血液的組成部份,随血脈運行周身,達到營養全身的作用。三焦總司人體氣化,是水谷精微生成和水液代謝的通路,食物自受納、腐熟,精氣的輸布,代謝的排洩,都與三焦有關。

綜上所述,循行頭頂部位經脈所主的髒腑都與脾胃消化、吸收及營養輸布、排洩有關。而臨床檢查患兒頭頂部位“污垢”時,其性質是由帶有油性的污膩樣分泌物結疤而形成的,且局限于頭頂部位,其臨床症狀亦以消化不良、腹洩、便秘等脾胃消化功能病變為主。

故可将循行于頭頂部位的經脈髒腑之功能與頭頂“污垢”的産生和病兒臨床所出現的病症三者聯系在一起,而得出:頭頂“污垢”的産生與循行頭頂部位的經脈和病兒所患病症有關的結論。所以,通過望病兒頭頂“污垢”(即病态反映)的形、色,可以作為小兒體質虛實(即營養狀态),胃腸強弱,消化不良病情之輕重診斷的部分依據。

一般頭頂有“污垢”的病兒,多見腹洩、消化不良或便秘、睥胃虛弱等消化系統疾病。但有消化系疾病的病兒,頭頂不一定都有“污垢”;有時亦可見頭頂有“污垢”的健兒,但此種小兒多易發生消化系疾病。經過調理脾胃等方法治愈消化系疾病後,頭頂“污垢”可逐漸消退。若不消退,則說明仍易複發消化系統疾病。

四、病例三例 例一


歐陽某,男孩,7個月。病兒大便幹結如羊糞,二日一解,已月餘,一周前曾發燒,經服西藥燒退,而見食欲減退,睡眠不實,大便幹結。

望診:舌苔薄黃;頭頂有黑色小鱗片狀“污垢”;上腭:腭紅、中柱深黃,兩臼齒部位呈黃色。

證屬外邪未盡,餘熱留戀,肺移熱于大腸,津液損傷不能濡潤腸道,以緻大便幹結。法當清熱潤腸兼以和胃化滞。

藥用:青黛3克,化紅6克,鈎藤10克,寒水石10克,甘草3克,連服兩劑,大便通暢,納增,寐安。

例二

宗某,男,9個月。病兒大便稀瀉或溏薄已兩個月。多呈蛋花樣不消化便,日下四五次或十餘次不等,面色萎黃,頭部自汗,四肢無力,食欲不振,時有惡心,腸鳴。

望診:舌質淡苔白;頭頂有褐色魚鱗狀“污垢”;上腭:臼齒部位乳白色,腭淡粉紅色,蒙有薄白膜,後腭粉紅。

頭頂“污垢”及上腭望診均表示脾胃虛弱,運化功能衰減,水濕為停、谷積為滞,而生洩瀉。久瀉脾陽不振、胃氣虛弱,而緻面黃、肢軟、腸鳴等。拟用扶脾助胃、溫中固腸之法治療。

藥用:肉豆蔻6克,丁香1克,赤石脂10克,白術6克,草豆蔻6克,伏龍肝10克,連服三劑,病情大減,繼服原方五劑,瀉止、食納增。

例三

劉某,男,5個月。病兒腹瀉三四個月,大便稀薄夾雜不消化奶瓣,日下三四次,面色萎黃,身瘦,自汗多。

望診:舌質淡苔白;頭頂“污垢”褐色,中心大圓片有龜裂,四邊散在魚鱗點;上腭:臼齒乳白,中柱淺黃白色,腭部粉紅。

病為久瀉傷脾,脾虛胃弱而見面黃、身瘦、納少。而頭頂“污垢”及上腭所見,均表現脾胃虛弱,久病洩瀉之虛象。

法當:益氣健脾。處方:黃芪10克,丁香1克,赤石脂10克,黨參10克,白術6克,伏龍肝10克,連服十劑,腹洩止、食欲增。

望上腭顔色

一、上颚的位置及部位劃分

上腭是指口腔内整個上腭,包括未生牙齒的上臼齒槽面部分。此法以觀察五歲以下小兒為主。臨床望診觀察上腭時,可劃分為:前腭(硬腭部分)、分線(軟硬腭交界處)、後腭(軟腭部分)、臼齒(未生牙齒的臼齒槽面左右兩面部分)(見下圖)。

部位歸屬髒腑可分為:前腭主上焦(肺、心);後腭主下焦(肝、腎);中柱主肝、脾;臼齒主脾胃、大腸。

望上腭方法:望上腭時,讓病兒面向充足自然光線方向,略擡頭,張口。醫生從口腔直望上腭部位,望時力求迅速,避免病兒疲勞。診前避免飲用較熱或較冷的食物或液體,以免刺激上腭黏膜發生一時性變色。

二、上腭顔色和病情變化的關系

正常小兒上腭黏膜光滑潤澤,顔色粉紅。

通過望病兒上腭顔色及黏膜表面的變化,可反映出病兒髒腑虛實,氣血盛虧、病位的淺深和病邪輕重的性質。再根據上腭不同部位反映不同髒腑的病變,診斷就更為準确。

01 上腭色診

以紅、白、黃三色為主。上腭白如蒙乳皮狀,為脾虛胃弱,在腹洩及消化不良時多見。上腭色黃主脾胃疾病,深黃為實證;淺黃為虛證。上腭紅紫為實熱證:深紫為瘀血、尿血;淡粉發白為血虛。

02 望腭辨病

根據臨床所見,就小兒常見疾病的上腭望診分述如下,并列舉病例,以供參照。

消化不良:本病分型不一,臨床以虛寒、實熱兩型為主。

虛寒型:前後腭均呈粉紅或淡粉紅色,二臼齒部位呈乳白,中柱色淺發白。臼齒主屬脾胃大腸,色乳白證屬虛寒治宜:溫中固腸為主。(病例請參照望頭頂“污垢”例二、三。)此型上腭乳白色,黏膜越白越厚,說明腹瀉越重,體質差,病情重。

實熱型:前後腭均為深紅色,中柱淡白,臼齒處黃白或紅色。腭紅為熱,深紅色為熱深。臼齒處黃、紅色為脾胃郁熱,大腸濕熱。故治宜清熱分利、化濁健脾。

三、病例七例 例四

郝某,女,一歲四個月。病兒大便水洩三日,發燒四天。燒時高時低,大便水洩挾蛋花樣不消化便,較臭,日五六次,惡心欲吐,不思飲食,腹脹腸鳴,目眶稍陷。

望診:舌苔白膩,脈數。上腭:臼齒黃,前腭深紅。

本病濕熱交阻,留戀氣分,氣機不暢,清濁混淆,積熱内迫大腸。拟清熱分利、芳香化濁。

藥用:藿香10克,竹茹6克,赤石脂10克,蓮肉10克,伏龍肝10克,寒水石10克服藥三劑,體溫正常,再服調脾止瀉方藥二劑,大便成形。

肺熱證:主要表現前腭深紅,甚或紫紅色。前腭屬上焦,紅為熱,故上焦肺熱,治宜清瀉肺熱為主。

例五

王某,男,兩歲。發熱兩天,午後發燒,高達39.5℃,但熱不寒,煩躁,燒高時有驚惕現象。咳喘、痰聲漉漉、精神欠佳,大便不消化,尿黃。舌苔白,脈數。

望上腭:全腭色深紅,臼齒及中柱亦紅。

此為外邪所傷,風邪化熱,痰熱壅遏于肺而緻高熱、咳喘、痰多;熱盛生風而有驚惕。

治宜清洩肺熱、止咳化痰,藥用:青黛3克,銀杏10克,寒水石10克,藿香10克,竹茹6克,地骨皮10克。

二劑熱退,繼用止咳化痰之藥:青黛3克,銀杏10克,萊菔子10克,蘇子10克,紫菀10克,寒水石10克,服三劑咳止痰少。

血熱上攻:上腭散布紫紅點,腭紅。紫紅點為熱毒内蘊血分。若紅色不深為熱毒輕淺;色深紅,為熱毒熾盛,多見于出血證。治宜清熱解毒、涼血止血。

例六

馬某,女,四歲。患兒一個月來全身現針尖大小出血點,經西醫診斷為“過敏性紫癜”,已反複出現出血點四次,伴關節疼痛、無力、腹痛,食欲及二便正常。面色如常,苔薄白,脈弱細。

望上腭:全腭紅,中柱黃,後腭有小紅點。腭紅為有熱,中柱黃屬肝脾不調,後腭出現紅點為血熱肝旺。

當治以涼血解毒、平肝扶脾之法。藥用:青黛3克,紫草10克,寒水石10克,白芷6克,乳香6克,草蔻6克,服藥五劑,再加減用藥繼服十劑,出血點消退。

外感寒熱,内有停滞:前腭紅,中柱桔黃色,二分線明顯,臼齒處紅。前腭屬上焦,紅為上焦有熱,中線為肝、胃部分,中線桔黃色為肝熱食滞,臼齒主胃腸,色紅為胃腸實熱。治宜:清熱化滞為法。

例七

王某,男,四歲。患兒兩天來發燒39°C以上,面紅身灼,咳嗽痰鳴、氣喘、煩燥,大便呈不消化夾黏液便,日兩次,平素體質尚好,脈滑數,舌紅苔少。

望上腭:前腭紅,中柱黃,後腭深紅,臼齒淺紅。

全腭紅為外邪犯肺,阻遏肺氣,化熱爍津,煉液成痰,痰阻氣道,肺失清肅而現發熱、咳喘有痰等風熱閉肺之症。中柱黃則肝胃郁熱,移于大腸而見大便不消化夾有黏液。

此為風熱乘表、痰熱内閉。治以清熱解表、化痰宣肺。藥用:青黛3克,杭菊10克,寒水石10克,藿香10克,竹茹6克,地骨皮10克,天竺黃10克,服藥二劑燒退,複加用護肺降逆、止咳定喘之藥,燒退喘咳平。

肝脾不調:前腭及中柱色黃。中柱主肝胃,則色黃為肝胃不調之症。宜用舒肝健脾之法治療。

例八

朱某,六歲。患兒經常腹痛、腹脹,食欲欠佳,喜挑食,伴頭暈易怒,大便較幹,脈弦細,舌質淡紅、苔薄白。

望上腭:前腭及臼齒淡黃,中柱深黃,後腭淡紅。

證屬:脾胃虛弱,運化失常,而見納差、挑食、腹脹不舒,肝胃不和則頭暈易怒。

當治以舒肝健脾、理氣和胃。藥用:神曲10克,焦楂10克,荔枝核10克,丁香1克,草蔻6克,川樸3克,服藥三劑,腹痛腹脹除,食欲增加。

脾胃不和:前腭淺黃,臼齒淺黃或幹。臼齒屬脾胃,淡黃為虛,幹黃為傷津。治宜調理脾胃。

例九

周某,男,四歲。患兒腹痛綿綿,伴腹脹、大便不調,平時面黃無華、四肢不溫、神倦納差。舌質淡苔白,脈沉細。

望上腭:前腭、臼齒淡黃,後腭粉紅。

患兒素體虛弱,脾陽不足,寒自内生,症見腹痛綿綿不已,四肢不溫。治以溫中散寒、調理脾胃。

藥用:肉蔻6克,丁香1克,木瓜10克,木香3克,砂仁3克,焦白術6克,服藥十劑,諸症悉除,食欲增加。

貧血:全腭呈淡白色,中柱略呈淡黃。淡白為氣血不足之色,中柱淡黃為肝脾兩虛。治宜補氣血。

例十

孟某,男,五歲。患兒面色蒼白,身瘦,頭暈自汗,神疲倦怠,寐差納少,二便自調。唇舌淡白無華,苔薄白。

望上腭:全腭淡粉白色,中柱淺黃。驗血:血色素8克。

證屬氣血兩虛、肝脾不和。應予雙補氣血、調理肝脾之法治之。

藥用:黃精10克,首烏10克,紫草10克,白芨10克,伏龍肝10克,千年健10克,服藥十二劑,諸症好轉,面色已轉紅潤。查血色素為12.5克。

遺尿:前腭、後腭多呈正常色澤,中柱略黃,兩側有二或四個孔,多至六七個孔。後腭、中線兩側屬下焦,有孔、洞為腎氣不固的表現。治宜健脾固腎,佐以收澀。

例十一

朱某,女,五歲。患兒經常遺尿,每夜尿床兩次,已年餘。面黃身瘦,納少挑食,腹痛,夜寐不安。舌淡苔薄白,脈細緩。

望上腭:前腭粉紅,中柱淺黃,兩旁有兩個孔。證屬脾腎兩虛。法當益氣培元、溫腎固澀。

藥用:黃精10克,丁香1克,分心木10克,木瓜10克,荔枝核10克,淫羊藿10克,服藥十劑,尿床之症即除。

四、望上颚的體會

王老大夫在臨床實踐中總結歸納出望上腭的寶貴經驗,有其獨到的臨床實用意義。望上腭的理論根據,從經典著作中實難查找,經脈循行途徑之中,亦未記載有經過上腭的經絡。故隻能從臨床實踐中觀察上腭顔色變化,推斷疾病的虛實,提示我們認識上腭的顔色變化與病兒氣血變化有關。至于其機制如何,尚有待于進一步繼續探讨。

上腭黏膜皮薄色顯,不受哭叫等因素的影響,準确性較高,故望上腭的方法簡單而易掌握。在臨床中,望上腭與望舌可同時進行,互相參證。

通過臨床實踐證明,上腭望診主要是觀察患兒口内上腭部位顔色的變化,以及是否有出血點或小洞、孔的出現。

一般來說,小兒患病後,與病變所在髒腑相應的上腭部位顔色會有變化,尤其患有脾胃病的小兒,其上腭顔色的變化更加明顯。而對于上腭顔色的變化與消化系統疾病的内在聯系,則有待進一步探讨。

臨床觀察上腭顔色變化,判斷疾病之所在,通過辨證論治和用藥治療後,可以使上腭顔色由病變的異常色恢複為正常色。

但當上腭有小凹點、孔、洞的變化時,隻能說明病兒腎氣不固,而不能因治愈遺尿等腎氣不固證候,而使孔、洞消失。故有待探讨出現孔、洞之原因。

本文根據筆者過去随父學習時所積累的病案資料,又經我父同意,初步整理而成,敬請醫界不吝指正。


【本文摘自《北京中醫雜志》1982年第2期,作者王應麟】

潮安健康(ID:e19620228 )

今日薦讀

1.

2.

3.

4.

5.

6.

7.

8.

9.

友情支持

潮安健康友情支持

版權聲明

你可能想看:

有話要說...

取消
掃碼支持 支付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