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個,叠代思維,
很多老闆都想做出完美的産品再推出市場,我曾經也犯了這樣的錯誤,因此浪費了大量的時間和精力。
這個起心動念值得鼓勵,但這不是一個好的決策。閉門造車是造不出好産品的,好的産品一定是通過市場的反饋,不斷地更新叠代去完善出來的。
就像很多遊戲公司開發的遊戲,遊戲是産品,一個新的遊戲一定會有很多的bug,然後遊戲公司通過玩家的反饋對遊戲進行補丁和升級。
你買的産品大部分都是有缺陷的。比如微軟的軟件,微軟剛推出1.0版本的時候,它是完美的産品嗎?顯然不是,但是依然賣給了你,後續又推出了2.03.0版本,不斷的更新叠代,也就是說你花錢買的不是一個完美的軟件,否則就不會有後續的版本了。
蘋果手機好不好?很好,但他也不是一個完美的産品,蘋果4不完美,蘋果5不完美,一直到現在的蘋果13,它是完美的産品嗎?顯然也不是,半年之後又會推出蘋果14, 14之後還有15 ,15之後還有16,,
這個世界上沒有完美的産品,隻有不斷更新叠代的産品。所以不要等到産品完美了再推出市場,因為永遠沒有完美的那一天。
産品可以不完美,但是也不是說讓你把垃圾産品推進市場,那是找死的行為。不完美和垃圾,那是兩個概念。
你看很多遊戲公司,新遊戲在正式推進市場之前,他會找很多的玩家去測試,同時給那些能夠找到反映問題的,給于很多的獎勵。通過這種方式,去完善這個遊戲的缺陷,盡可能的提升玩家的體驗感。
蘋果4這個産品是不完美的,甚至用你現在的眼光來看,都入不了你的法眼。但是當年蘋果4,一推出市場,卻一下子驚豔了全世界。因為對當時的那個技術水平來說,蘋果4就是最好的産品。
喬布斯說把産品做到客戶滿意還不夠,必須做到讓客戶尖叫。
所以把産品做到你能做到的極緻,然後不斷的去更新叠代,你就能赢得市場。
産品要叠代,老闆的思維更要叠代。
一個人的事業是他思維認知的外顯化,換句話說,企業做的不好,是因為老闆的思維認知太低。
一個人永遠無法掙到他認知以外的錢,就算憑運氣掙到了,也會憑實力虧掉。
其實做事業也是如此,老闆是一個企業的天花闆,你事業的高度永遠無法超越你思維認知的高度。
内在的思維成長一厘米,外在的事業拉升100米。
第2個,用戶思維。
有些老闆研發的産品,不是根據客戶的需求研發的,尤其是技術出身的老闆。
他做産品是一把好手,但是當老闆有點不合格,一個老闆最大的死穴就是愛上了自己的産品。
你的産品再好,如果不是客戶想要的,客戶也不會買單。
有一個故事是這樣講的。
有兩隻小白兔去河邊釣魚,釣了一下午也沒有釣到。其中一隻小白兔說:咱們還是回去吧,顯然這河裡是沒有魚的。正當他們收拾魚竿準備回去的時候,這時候跳出來一條魚,張牙舞爪非常氣憤的說:你們這兩隻該死的兔子,如果下次你們再拿胡蘿蔔釣我,我就扁死你。
這個故事告訴我們,不是客戶不買單,而是你給的不是客戶想要的。
所以一定要去觀察客戶的需求,根據客戶的需求去研發産品。
看看客戶還有什麼問題,客戶有什麼痛苦,客戶有什麼抱怨。痛苦就是他的需求,抱怨就是他的需求。
當所有人都去抱怨這個事的時候,說明大家都有這個需求,這就是你的機會。
馬雲說:哪裡有抱怨,哪裡就是機會。
第3個,戰略思維。
所謂戰略就是做什麼和不做什麼。
很多人做生意啊,他隻想賺快錢,賺熱錢。看到哪個行熱賺錢快,他就進入哪個行業,結果呢,往往不賺錢甚至虧錢。
因為當你看到這個生意很熱的時候,你再進入其實已經晚了,這個時候你會發現進入的時候成本高,等你産品出來,市場已經接近飽和,利潤又降低了。不但沒有掙到錢,甚至還虧了錢。
這就是為什麼很多人換了很多行業,越換越不掙錢。
這個行業搞了三五年不幹了,換一個行業又搞了三五年,這種人他沒有戰略定力。
人生能真正做事業的時間也就20年。如果這輩子你換三五個行業。一下子20年就過去了,最後你會一事無成。
其實任何一個行業短時間内都不可能讓你快速掙到錢。都需要你進行三五年,甚至10年20年的積累。
沒有不好的行業,隻有不行的人。與其20年換5個行業不如在一個行業幹他20年,把這個行業幹透,做精做透。任何一個行業做好了,其實都能讓你實現财富自由。
戰略說白了就是選擇。選擇就是做什麼和不做什麼。在沒有确定做什麼之前,選擇比努力重要100倍。
選擇之後要有戰略定力,這個時候努力比選擇重要100倍。不要像熊瞎子掰苞米一樣,而是要把這個行業做穿做透。
在10個地方每個地方挖100米,不如在一個地方深挖1千米。
水滴石穿不是水的力量,而是持續的力量。
關注孫老師,下篇更精彩
有話要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