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齊雲轲
韓國2017年上映的曆史題材影片《南漢山城》很成功,播映後評價很高。
影片講述了朝鮮王朝丙子(1636年)之役期間為清軍入侵所逼,國王仁祖李倧被迫帶領一部分臣子和軍隊到南漢山城避難,經過與清軍的反複較量,戰敗被迫接受清軍提出的“封貢”要求,改變了朝鮮王朝宗主國的對象,進而對清朝“事大”的屈辱曆史。
這是一段令朝鮮人不堪回首的往事,使其有錐心之痛。
一、“無理”的要求,朝鮮王朝不答應
1636年,後金天聰汗皇太極稱帝,改國号為“大清”,改元崇德。為了表示他是滿洲族、蒙古族、漢族等民族共有的帝國之君,急切需要得到明王朝的臣屬國朝鮮王朝的正式認可。
其實,在此之前,天聰元年(1627)正月,剛即位不久的皇太極就派阿敏、濟爾哈朗等人率軍進攻朝鮮,一路上勢如破竹,很快打到了平壤城下。朝鮮國王李倧吓得逃離漢陽城,躲入江華島避難,同時派人與後金議和。後金方面派出了在薩爾浒之戰時戰敗投降後金的朝鮮将領姜弘立帶着議和停戰條件進入江華島:朝鮮王朝必須與明王朝斷絕一切關系,與後金結成兄弟之邦。
很明顯,這條件朝鮮王朝無法接受。因為“朝鮮”是明太祖朱元璋賜給的國号,壬辰倭亂又是明神宗萬曆皇帝力排衆議、傾全國之力支持朝鮮,最終才将倭寇擊敗驅逐的,明王朝對朝鮮有“再造之恩”。壬辰倭亂的事兒到此時才過去三十年,朝鮮人記憶猶新,還在對明王朝無限地感恩戴德,現在怎麼能忘恩負義呢?司谏尹煌怒而拔刀要殺姜弘立,其他大臣也極力反對議和。
李倧明白,若是拒和宣戰,朝鮮沒有勝算,于是派王室李玖赴後金營中談判,想讨價還價。但是,阿敏等人不同意,雙方就這樣拖延下來了。
不久,明朝的袁崇煥得知後金進軍朝鮮,急忙親率軍隊到義州,還派兵直接向沈陽殺去,給後金造成了極大的壓力。侵入朝鮮的後金軍被迫趕緊與朝鮮議和,李倧表面上同意議和條件,與後金結盟。于是,後金軍就撤回
國
去了。
李倧深知,自己之所以能在當初将國王光海君李珲趕下台,自己奪位做國王,打的一個重要旗号就是:光海君在位期間“暗通後金”。後金與明朝是敵國,明朝是朝鮮的宗主國,光海君的行為引起了公憤,是朝鮮舉國上下所不能容忍的。現在,李倧自己卻與後金結為“兄弟之邦”,罪過不是比光海君更甚嗎?
所以,李倧極力掩飾自己與後金簽盟約的事兒,在國内更加表現出對明王朝的事大行為,來安妥自己的心虛,也借此蒙騙國人。
不過此次“丁卯之役”隻是暫時緩和了朝鮮與後金的緊張關系,朝鮮國内依然對明朝事大,對後金隻有戒懼提防之心,沒有感恩戴德之念。
所以,皇太極稱帝後,又立刻派軍進攻朝鮮,想讓這個“兄弟”徹底成為自己的親兄弟,以便在自己與明朝争天下時免除後顧之憂。
二、主和、斥和,保面子、還是保裡子?
1636年的二月,皇太極派出英俄爾岱(朝鮮曆史上稱之為“龍骨大”)去憑吊朝鮮國王李倧剛去世不久的妻子韓氏。英俄爾岱讓李倧與其一道擁戴皇太極稱皇帝。李倧不傻,這個時候若是自己在大庭廣衆之下擁戴皇太極稱帝,那将宗主國的明朝崇祯皇帝放在哪?這不再僅僅是無禮的小事了,簡直是數典忘祖、自絕于天地和江山社稷,不想活了。
于是,李倧躲起來了,不見這個龍骨大,還派人把守着龍骨大所住的驿館,不讓其随便出入。英俄爾岱見此,明白了朝鮮人的心思,于是瞅機會逃出去,奪馬奔走,逃回後金的途中,他還抓住了朝鮮往明朝去的使者,使者的信是交給明朝邊境地區守将的,内容是朝鮮與後金結盟是被逼無奈,請求明朝出兵與其一道夾擊後金。
皇太極聞訊大怒,準備大舉出兵徹底征服朝鮮。四月,他正式稱帝,建立清朝,改年号崇德元年,舉行登基大典時,朝鮮的使者竟然拒絕向皇太極行禮,讓皇太極和清朝文武大臣們十分氣憤。
就這樣,剛成立不久的清王朝,一場針對朝鮮的戰争不可避免了。
經過一番準備後,臘月初一,皇太極下令多爾衮、豪格叔侄倆率軍南下,進攻朝鮮,被朝鮮史稱為“丙子之役”的戰争爆發了。
清軍一路上幾乎沒遇到什麼像樣的抵抗,就于臘月十四攻占平壤城,而後抵達漢陽城。朝鮮吏曹判書崔鳴吉來到清軍營中,請求緩戰,以需要時間禀報國王為由,給李倧逃跑争取時間。
李倧派人将女眷等送到江華島,自己帶人去南漢山城。他本來也想逃到江華島,但是因為水上結冰難行耽擱了,不久清軍切斷了他逃去江華島的路,隻得留在南漢山城了。
崔鳴吉帶回了清軍的議和條件:“以王弟及大臣為質”,方可再進行談判。但是,李倧不願意讓弟弟去冒險,就讓一個王室子弟去了,結果被清軍識破,要求必須将朝鮮的世子送過來才能議和。
對此,朝中大臣出現了兩派:一是以金鎏、崔鳴吉等人為首的主和派,支持送世子到清軍營中議和,一是以金尚憲為首的斥和派,反對議和,更反對送出世子,認為這是當年北宋末年宋欽宗錯誤做法的翻版,最好是讓天下勤王,擊敗清軍,挽回國家尊嚴。
李倧很為難:他想出戰,但是勝算幾無,議和吧,又會背負千古罵名。自己這個以反對光海君暗通後金而奪位的國王,現在竟然去與清朝(後金)議和,讓自己無顔面對天下臣民啊!他哭了:“三百年血誠事大,受恩深重,現在頃刻間作為鞑虜之臣,豈不痛哉?愧對列祖列宗啊!”
明王朝與朝鮮王朝的關系早已不僅僅是君臣關系,更是父子關系。洪武二十五年(1392),李成桂奪取高麗王位,請明太祖朱元璋賜予國名。朱元璋在李成桂提供的朝鮮、和甯兩個備選國名中選取了朝鮮,賜給李成桂。李成桂在洪武二十六年(1393)二月十五日宣布尊奉明朝聖旨,定國号為朝鮮,開始對明朝事大。壬辰倭亂期間(1592-1598),明朝對朝鮮的援助,被朝鮮舉國上下視為“再造之恩”。李倧奪位打的是消除後金對朝鮮的侵擾旗号,現在讓他對清朝事大,不是打臉嗎?實際上等于否認了他為王的合法性。
十二月二十四日到了。這一天是崇祯皇帝的生日,李倧按照慣例帶領百官行禮,但是行着禮時,有的大臣竟然哭出了聲。雖說在皇帝生日不該哭,但是時勢至此,許多人明白朝鮮進入了進退兩難的境地,這哭聲可謂發自肺腑。李倧其實更想痛痛快快地大哭一場,但是,作為一國之君,他不能,隻有隐忍着。
三、改變事大對象,朝鮮的宗主國換成清朝
多爾衮、豪格卻不管什麼明朝崇祯皇帝誕辰不誕辰,他們明白朝鮮君臣撐不了多久了,因為城裡糧草有限很快耗盡,人馬凍餓而死的很多,援軍遲遲不到,沒有什麼可以選擇的餘地了,隻有接受議和條件。
臘月二十九,清軍派出一個百餘人的小分隊進攻南漢山城北門,金鎏下令出戰,并讓人斬殺怯戰的士兵,這一戰朝鮮戰死二百人,清軍隻死了倆人。潰敗的朝鮮軍隊趕緊逃入城去。
不久,朝鮮的幾路援軍均被清軍發兵擊潰,将南漢山城團團圍困。為盡快結束戰争,清朝皇帝皇太極也來到了山城外邊,督促李倧投降。
過了年,到1637年的正月中旬,南漢山城裡不願意凍餓死的人紛紛外逃,斥和主戰人員見此也不好再說什麼,極力主戰的尹煌也說:“而今出戰已經不合時宜了。”不久,清軍占領了江華島,俘虜了朝鮮的後妃、王公貴族、官吏等上千人。
江華島的失陷,讓李倧最後下定了決心投降。正月十八日,李倧讓崔鳴吉撰寫議和的降書,金尚憲大怒,上前撕碎了降書。金尚憲求見李倧,反對議和,表示自己願意率軍出戰,甯死不降。但是,李倧沒有同意,因為除議和之外,朝鮮已經沒有其他選擇了。李倧希望皇太極能免去其出城投降這一項流程,唯恐讓軍民們看見,動搖自己的王位。但是皇太極不同意,讓他必須按照出降的儀式來,少一步都不行。
正月三十日,李倧穿着表示臣服的藍衣服,去掉所有的國王儀仗,出城投降。皇太極接受了李倧的投降,讓他帶着世子、百官行三跪九叩禮,而後讓其回城。
回城途中,成千上萬被清軍俘虜的朝鮮軍民對着他們的國王哭喊:“吾君救命啊!吾君舍吾等而去嗎?”聽此,李倧心如刀絞,可又無可奈何。自己的命能否保得住還很難說呢,又有什麼能力來解救那麼多的軍民呢?他的心在滴血!所有的血淚和屈辱隻有打掉牙咽到肚子裡,不敢言說、無從去說,又說給誰聽呢?
從1637年正月三十日起,明王朝與朝鮮王朝二百多年的封貢關系正式結束了,清王朝成為朝鮮王朝新的宗主國。從這一年起,朝鮮改用清朝的年号紀年,斷絕與明王朝的官方往來,并送世子、王子及重臣子弟到盛京(沈陽)為質,逢年過節遣使去朝貢,派軍配合清軍進攻明王朝。
金尚憲企圖自殺殉國,但被兒子救下。鄭蘊自刺其腹自殺,倒下,血流一地,但最後被人發現救活。不久,金尚憲等人被要求押入清朝,直至清軍入關後,才放回朝鮮。在清朝拘押期間,金尚憲與對頭、主和派的崔鳴吉“同為天涯淪落人”關在了一起,二人沒有再争執和對罵,反而成為了無話不說的好朋友。對于他們二人來說,都支持對明朝事大,但是敵人兵臨城下必須維護國家利益,主要是為了用和平的方式解決問題,主戰是為了用戰争的方式解決問題,方式方法雖然不一樣,可初衷是一樣的,他們都是愛國的朝臣。對于改變事大的對象,在當時的曆史背景下,他們也左右不了。
歸國後的金尚憲隐居起來,國王多次召他入朝均被拒絕。直至順治六年(1649)朝鮮仁祖
李倧
崩殂
,金尚憲才出來,到漢城奔哭阙下。又過三年,金尚憲病逝,享年八十三歲。
崔鳴吉因為力主與清朝議和,背負了一世罵名。但他在骨子裡還是親明王朝的。議和後,他被重用為領議政,任内又潛入通明王朝,特别是聽說崇祯皇帝當年得知清軍進攻朝鮮曾要派軍支援朝鮮時,他愧疚不已。于是,他仍在背地裡支持朝鮮與明朝的交好,企圖恢複兩國的封貢關系。但是,後來這事被不小心洩露出去,清朝不願意了,将其押到了盛京拘禁起來。在押三年後,1645年,他才返回朝鮮,又過兩年去世,活了六十二歲。
(文中圖片為《南漢山城劇照>)
【作者簡介】齊雲轲,男,教育工作者。2007年以來,陸續在各級各類媒體發表作品100餘萬字。閱讀悅讀平台簽約作者。河南省作協會員、河南省青少年作協常務理事。
有話要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