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文化 > 正文

有人的地方就有聚宴——看唐朝的宴會之盛

我國古代的宴會起源于先民們的聚餐和祭祀活動。早在夏商時代,先民飲宴就講究集體共享,大家一起進食,形成了“燕禮”風俗。所以古代的宴會也被稱作“燕會”,或者“筵席”。

到了唐代已經完全跨入了封建時期的高度文明階段,人與人之間也更注重情義和交往,人們往往通過飲食手段來聯絡感情,增進友誼,而宴會正是這樣一種最完美的形式。在宴聚之際,人們舉杯送酒,談笑風生,調節情緒,把人際關系推向融洽。

唐朝宴會形式多樣,數人相聚即可成宴,每逢良辰、佳節喜慶之際,人們總要擺設酒席,還有很多人把宴會當作娛樂消遣的一種特有模式,通過傳觞聚飲去尋求生活的趣味。

一、宴飲興盛的背景

宴會在唐朝的大量出現,幾至形成一種當時的流行文化。其中原因錯綜複雜,既有唐朝國力的強盛,人民物質生活的提高;又有飲食傳統的源遠流長及不斷融合演變。考諸典籍,簡而要之,大抵有如下幾點:

第一,各種飯館、酒樓等供應飲食的店鋪目益普及。隋朝的飲食店還大部分集中在都城的各個市内,但是到唐代就打破了“市”的界限,長安、洛陽的許多坊、裡中都有店肆出現。此外,除長安洛陽之外的都市如成都、揚州、金陵、廣州等大城市中店肆也很普遍。《通典》記載唐玄宗開元十三年的情景時所說東到河南,西到岐州,一路上都有酒店待客,食物豐盛。而南到荊襄,北到太原、範陽,西到四川,也都有旅店可供來往的商人行人休息住宿。反映的就是這種旅店與飲食業發達的情況。

第二,這一時期飲食行業的經營更加多樣化。首先看經營的品種。有賣粥、飯的,有賣胡餅、蒸餅的,有賣肉、賣漿水、賣糖的,還有賣酒、賣茶的。名稱或為“店”,或為“肆”,或叫“酒家”,或稱“酒樓”,後二者其實也都提供飯菜,均屬餐館類。若就飲食質量看,高級一點兒的是酒樓,其次是一般的店肆,再次就是推小車賣蒸餅之類的流動攤販。随着經營的競争和發展,又形成了一些質量較高的名店名家,例如唐代長安輔興坊食店的胡麻餅譽滿京城;張手美家的食肄則專賣節日食品,有元日吃的“元陽脔”、正月十五吃的“油飯”、寒食節吃的“冬淩粥”、中秋節吃的“玩月羹”、重九節吃的“米錦糕”等。(《清異錄》)

第三,專為人承辦宴席的飲食服務行業的出現。《國史補》記載德宗時朝廷召吳湊為京兆尹且要立即赴任,吳湊擺宴招待。等他把客人都叫齊到家時,筵席都已經弄好了。人家問他怎麼這麼快?他說:“兩市日有禮席,舉铛釜而取之,故三五百人之馔,可立辦也”。能夠将三、五百人的宴席立刻辦成,說明這提供飯菜的店鋪規模應該是很大的。而到了唐朝的中晚期,據《唐摭言》上記載,出現了一個由長安無業百姓看準進士宴會大盛的商機,而組成的“進士團”。這個團由于食材齊備,舉辦宴會的經驗又豐富,所以生意相當紅火。一般都是今年宴席剛過,他們已經在預備明年的宴會了。這相當于就是一個專門承辦宴席的專業公司了。由此可見當時飲食業的發達程度以及它為宴會興盛所作的重要貢獻。

二、名目繁多的宴席種類

中國古代的宴會既在唐時發展,又在唐朝達到一個後世難以逾越的高峰。終有唐一代,各種宴會層出不窮。變用一句武俠電影裡的話,有人的地方就有宴會,是毫不誇張的。而在明目繁多的宴會種類中,大緻主要有以下幾種:

一、賜宴

唐朝皇帝經常舉辦大型宴會,并招集一定級别的臣僚入宴坐陪,一般稱之為“賜宴”。這種宴會在當時具有最高的規格,通常都會載歌載舞,場面十分壯觀。在這種皇家宴會上,出席者不但能夠品嘗禦酒天膳,還能夠欣賞皇家樂隊的歌舞表演,盡情領略宮廷宴飲的熱烈氣氛。唐朝帝王也正是通過這種賜宴形式與臣下取得和諧溝通。 當然,皇家宴會的禮儀相對嚴格,百官要依據官品和資曆依次入座,不能有絲毫的差錯。據《舊唐書》記載,唐太宗奪取帝位後,曾在慶善官設宴款待功臣,臣僚們按功勞大小排設座次。當時,大将尉遲敬德參于玄武門兵變,為李世民登基立下過功勳。但是入席之後,尉遲敬德發現有人坐在比他更高的位置上,大為不滿,說:“你有什麼功勞,敢坐在我上面?”當時任城王李道宗坐在尉遲敬德的下面,看到情況不妙,于是上前勸解,敬德勃然大怒,用拳頭就打李道宗的眼睛,差點沒打瞎掉。最後弄得不歡而散。幸虧唐太宗胸襟博大,不想罪責功臣,才沒有追究他的這種暴躁舉動。這也說明,唐初官員比較注重入宴的座次位置。

二、同事的宴會

唐朝各級官員之間經常聚宴,并以此作為禮尚往來和交流感情的一種最佳形式。《舊唐書》記載,大曆二年,節度使郭子儀、田神功等來京朝會,“魚朝恩宴子儀、宰相、節度、度支使、京兆尹于私第”,“子儀亦置宴于其第”,“田神功宴于其第”。由此看出這些都高官們的宴會是一場連着一場,參加的公卿大臣也常常能達到數百人之多。這種一擲于金的宴聚規模在當時的上層社會中十分普遍。

根據《劇談錄》記載朔方節度使李進賢曾在牲丹盛開的時候,以賞花為名大擺宴席。不但把家裡布置的金碧輝煌,而且宴會所用的器具都是黃金做的。在宴席的前面還有一個用花叢堆起來的大舞台,歌女們都穿着着錦羅綢緞載歌載舞。不但如此,每位客人還都配有兩個女仆人伺奉左右,有任何要求隻需張口就行。所謂的“芳酒绮肴,窮極水陸,至于仆乘供給,靡不豐盈。”像這樣的宴會辦下來,由于期間的服務人員很多又策劃得當,所以就算是擺上一天場面都不會顯得很淩亂。由此除了可以看出唐朝官員的令人咋舌的奢華程度,也可見當時對于宴會舉辦所牽扯到的方方面面,都已經有了相當成熟的規劃。即便如此,像舉辦這樣的可以說是巨大的宴會,在唐朝來說也是極為難得的。所以當時的官員就說:“迩後曆觀豪貴之屬筵席,臻此者甚稀”。

三、公宴

按照唐朝朝廷的有關規定,州郡一級的行政機構可以定期舉行官方宴會。長官和下屬會共聚一堂,而費用是由公費支出的,這種宴席稱為官宴或稱公宴。《瀛州使府公宴記》曾這樣記述,公宴主辦者東武公“啟大幕,潔崇堂”,“主愉愉,賓肅肅”,似乎這種公宴帶有很濃重的禮儀規範。而在《華州新葺設廳記》所記述的公宴:“酒行樂作,婦女列坐,優者與诙諧搖笑,譏左右侍立,或銜哂壞容”,又完全陷入戲谑的氛圍之中。

實際上,地方州郡的這種公宴是官員本人享有的一種特權,官員通過公宴去休閑消遣,并追求享受。當時朝廷規定,各級官府每旬休息一日,這一天往往是舉辦公宴的日子。公宴之際,不但大小官員均可入席,還可以外邀嘉賓及招引歌姬,并且在宴會過程中表演歌舞節目。

四、軍隊的宴會

唐朝軍隊也時常在部隊中舉辦宴會,各級将士會同聚一堂,不分上下,唯是開懷暢飲,這種軍宴也是凝聚力量、團結軍心的一種行之有效的方式。長安禁軍例有賜宴和各種名目的犒賞宴。如尉遲偓《中朝故事》記載每年櫻桃成熟時,兩軍要擇吉日安排宴會。在邊塞當守軍的日子是很艱辛的,那時的娛樂活動也少。所以每逢不打仗、不訓練的空閑時間,軍士們就置酒高會,并以此來鼓舞軍人激發士氣。

除了邊疆的軍人宴飲,内陸軍城戍守者,也少不了聚宴會飲,賞歌娛舞,在森嚴的兵營内尋找珠光酒氣的消遣。如岑參《過梁州奉贈張尚書大夫公》有雲:“層城重鼓角,甲士如熊罴。……置酒宴高館,嬌歌雜青絲。錦席繡拂廬,玉盤金屈卮。”在軍人聚宴中,盡管時常加入優樂脂粉的點綴,但總給人以氣奔放、沙場壯烈的感覺。

五、文人的宴會

與武人聚宴的風格截然不同,文人雅土的聚宴就處處展示詩采文風,從始至終貫穿着學子氣息。

有唐一代,進士們舉辦的宴會最有特色。科考舉子利用及第後的各種聚宴活動來答謝座主和聯絡同年,圍繞着這一主題,出現了大相識宴、次相識宴、小相識宴、聞喜宴、櫻桃宴、月燈宴、打球宴、牡丹宴、看佛牙宴、關宴等名目。新科進士們十年寒窗初登蟾宮的欣喜,以及真正開始踏上仕途的抱負,都展現在這一場場别開生面的筵席之間了。

大相識宴是以主考官為核心的慶賀宴會,一般在官場舉辦,與科舉有關的部門都委派代表出席。次相識宴、小相識宴主要是主考官的親戚、同僚或朋友參加的宴席。聞喜宴是放榜之後,朝廷特許的慶賀宴。月燈宴與打球宴大體相同,每逢新進士及第,進士們總要到月燈閣球場上去打一場馬球,球賽完畢後,在月燈閣上舉辦宴會,有時老進士們也趕來慶祝。《唐摭言》就有相關記載:“鹹通十三年三月,新進士集于月燈閣為蹴鞠之會,擊拂既罷,痛飲于佛閣之上,四面看棚栉比,悉皆褰去帷箔而縱觀焉。”

看佛牙宴是一種以佛教法事為由的宴會。唐時佛教興盛,京城内建有供奉有佛牙或者其它寶物的佛牙樓,僧人們在其間梵呗陣陣,作着法事,而進士們便聚宴觀賞,這種宴會便也以此為名。 進士過考多在春季,時值牡丹花開,櫻桃果熟,進士們便相應舉辦所謂的櫻桃宴和牡丹宴。唐代進士聚宴,由于耗資較多,實難一人承辦,故而衆人湊錢,稱為“醵宴”。也就是我們現在的AA制。

在進士們舉辦的諸多宴會中,最隆重、盛大的則首推為關宴。關宴的名稱來源是因為這次宴會舉辦于吏部的關試之後。宴會之後,新進士們将要接受委任,各赴前程,因此大家又把這次聚宴稱作“離會”。由于關試是在春天進行,所以進士們的關宴大多會選擇在風景優美的江邊亭子一帶設席。聚宴之間,不但可以欣賞明媚的春色,宴席結束,還可以再組織一起在附近遊玩,以圖盡興。這種集關宴與曲江遊賞為一體的聚宴,人們又叫作“杏園宴”。《唐摭言》記載太子太師盧知猷到西溪亭子去赴進士的關宴,說到:“老夫似這關宴,至今相繼赴三十個矣。”看來曲江關宴年年舉辦,老資格的進士前輩每年都會應邀入席。

六、賞玩遊樂的宴會

唐人喜歡出外遊玩賞景,遊樂之際,還要在野外喝酒聚餐俗稱遊宴。遊宴是把遊賞與宴飲結合起來的一種娛樂方式,人們既可以在自然環境中體驗風物勝景,又能夠在美酒佳肴中尋求口味上的享受,因此,遊宴得到了社會各界的推崇和重視,并形成一代風俗。這種宴會種類最多。各種節日宴會如寒食、上巳節、端午、七夕、重陽的宴會均屬此類。尤其有特色的是春時的各種遊宴。這種宴會多于春暖花開季節(如二月上巳前後)在花園或郊外舉行,設宴者多為有錢的官宦或富豪人家。春時遊宴,形式繁多,有人還有意變出新奇花樣。比如《開元天寶遺事》就記載有些士女們遊春時,“遇名花則設席藉草,以紅裙遞相插挂。以為宴幄”。此外還有“錢龍宴”。《雲仙雜記》記載說:“洛陽人有伎樂者,三月三日結錢為龍為簾,作錢龍宴。四圍則撤真珠厚盈數寸……”這種錢龍宴相當燒錢,不是大富豪恐怕是不能承辦的。 這一時期還盛行舟宴。例如《甘澤謠》記載陶岘自己曾做了三條船,一條是自己乘、一條是給客人的,還有最後一條船是放酒水食物的。

唐人遊宴,一般都選擇名勝之地,也就是風景旖旎的旅遊區。比如上面講的曲江遊宴,不單單是進士會選擇,朝廷也常在這裡舉行大型宴會。

唐代私家園林的大肆興起,也為人們的遊宴聚會提供了很好的場所。這些園林一般都建在風景優美的郊外,依山傍水而建。在此宴聚,情調爽雅,興味盎然,自然别具一格,故而受到了當時人們的追捧。

七、家宴與迎送宴會

這二種宴會更為頻繁。僅就家宴而言,舉凡與人生禮儀有關的宴會如誕辰、滿月、婚喪等均屬此類。此外祝賀家人登第作官,以及宴請賓客等也屬家宴。

家宴而外,還有迎送宴。唐代是“詩的國度”,而迎送相伴着詩歌,在這一時期也很盛行。王維的一曲“勸君更進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吟出了宴飲送别的千古絕唱。其它還可舉出的,比如李白帶有浪漫色彩的離别宴:“風吹柳花滿店香,吳姬壓酒勸客嘗。金陵子弟來相送,欲行不行各盡觞”。以及韓愈與友人在嶽陽樓宴别時的悲傷:“憐我竄逐歸,相見得無恙。開筵交履舄,爛漫倒家釀。杯行無留停,高柱送清唱。中盤進橙粟,投擲傾脯醬。歡窮悲心生,婉娈不能忘”。

八、夜宴

物質生活的充裕,使夜生活也變得豐富起來。晚上約三兩好友設宴聚餐的現象在唐人生活中已十分普遍。人們在美酒佳肴的換盞勸飲中找尋樂趣,同時在夜宴中還加入娛樂遊戲和藝術欣賞的活動,使參與的人都能達到盡興盡歡的程度。

在上流社會,王孫公主就時常舉辦夜宴,邀請高官和著名文人參加。

在夜宴進行過程中,在座之人經常以敬酒的形式,邀請同座唱歌或起舞,受請者一般要用才藝展現一番,這是唐人聚會的慣有方式。

在城鄉夜市中,飲食業是最為火爆的行業。随着夜間營業的運作,人們開始選擇酒樓食店作為聚會的最佳場所。白居易《夜歸》:“逐勝移朝宴,留歡放晚衙。……臯橋夜沽酒,燈火是誰家。”酒店售賣時間的延長也為居民的夜飲嗜好提供了諸多方便,因此,唐人夜赴酒肆買飲縱情的現象多有發生。《嶺表錄異》上就說:“廣州人多好酒,晚市散,男兒女人倒載者,日有二三十輩。”開放的夜間酒肆給很多夜不歸宿的人帶來了最理想的去處。

三、宴會娛樂

唐代的宴飲聚會雖然以美食佳飲為主導,然而人們似乎并不僅僅滿足于在口味上的單一事受,他們在餐飲之際,開展了系列娛樂活動,并通過這些娛樂活動去增加宴會的愉快成份,擴大宴會的消遣功能。

列如抛球戲,是舉行宴會時的一種遊戲。當酒酣耳熱時,以抛球為戲,還伴以音樂名《抛球樂》,樂停,球在誰手中,罰誰喝酒或出節目。抛球戲有點類似子今天我們在宴會活動中的“擊鼓傳花”遊戲。

行酒令,是宴會上助興的重要娛樂活動之一,常用于節日聚會和飲宴。行酒令,一般是推一人做令官,其餘人輪流按令表演,違令者罰酒,古人把這種酒令看的比軍令還大。唐代人宴集很流行行酒令,尤其是在官僚貴族和文人士大夫之間。除了這些,古人宴會的娛樂活動還有很多,比如席間樂舞、歌唱、投壺、伶人百戲等等。

宴會是飲食文化的一種,是飲食文化中最具有社會性的形式。它是人們在社會活動中重要的交際方式之一。 而唐朝人的宴會不僅是當時經濟優裕的體現,更是唐人精神生活的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他們都在努力改善自己的生活氣氛,尋求娛樂身心的各種途徑,由此掀起了宴飲、宴樂之風,這也是唐朝的飲食文化生活高度繁榮的一個小小縮影。從中我們也得以一窺唐人生動具體的日常生活畫面。

你可能想看:

有話要說...

取消
掃碼支持 支付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