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綜合 > 正文

探秘:在夏朝之前,還有一個更為古老的神秘王朝?

如果問你中國曆史上最早的王朝,很多人都會答以“夏商周”,但是,随着人們對古籍的研究逐漸走向深入,一個迷霧重重的比夏商周更為古老的王朝輪廓逐漸浮出水面,讓華夏文明曙光初現的那段時間,顯得更為撲朔迷離。

虞朝(約公元前36世紀-約前21世紀 ),中國曆史上一個可能存在過數千年的王朝,在夏朝之前。舜是虞朝的最後一位統治者。但是你要知道,夏以前的朝代是虞,春秋時人還言之鑿鑿。不幸的是春秋以後文獻散失,有關虞代的史料大量湮沒;戰國以後文獻中所述的虞史傳說又大半經過了諸子的加工改造,可信性大大下降。近代辨僞思潮興起以後,古史辨派的學者們索性從信史中将虞代一筆勾銷,将夏以前的古史一古腦兒歸于“神話傳說時代”。

周朝末年,戰國七雄鼎立,時有人整理史書系統,以曆代帝王之祖皆為黃帝之後,寫成《五帝德》和《帝系姓》二文。其中所記虞之世系,從黃帝到舜共為九代,而堯為黃帝的五世孫,從黃帝到禹也是五世。根據已有資料清理出的有虞氏的世系如下:幕,窮蟬,敬康,句芒,牛,瞽瞍,舜,商均,虞思,箕伯,直柄,虞遂,伯戲,虞阏父,胡公滿,共十五個名号。

《史記》中記載說虞王.舜在位五十年,有典可查,而在成書更早的《韓非子·顯學》則記載了一句聳人聽聞的話:“虞夏二千馀歲。”按照這種說法,有虞朝決非隻有一代五十年。

《國語·鄭語》記載西周末年史伯曰:“夫成天地之大功者,其子孫未嘗不章,虞、夏、商、周是也。虞幕,能聽協風以成樂物生者也;夏禹,能單平水土以品處庶類者也;商契,能和合五教以保于百姓者也;周棄,能播殖百谷蔬以衣食民人者也,其後皆為王公侯伯。”按照這個說法,幕、禹、契、棄都是本族中最有地位的人。不過到後來,禹、契、棄常被人稱道,而虞幕卻很少有人提到了。

《左傳》記載道,昭公八年(公元前534年),晉國的史趙說:“自幕至于瞽瞍無違命,舜重之以明德,寘德于遂,遂世守之,及胡公不淫,故周賜之姓,使祀虞帝。”在這個說法中,虞的世系很長,舜與遂二人尤為出衆。

又記載,“昔虞阏父為周陶正,以服事我先王,我先王賴其利器用也,與其神明之後也,庸以元女大姬配胡公,而封諸陳,以備三恪。” 可知虞之立國,曆夏、商而不絕,至周時轉而為陳,戰國時則為田齊。

永濟地方志,清光緒12年(公元1886年)蒲州知府事赢杜崧年《續補永濟縣志序》上首句就是:“蒲坂自虞帝以來經天緯地之人,曆代層見叠出,昭著史冊,目河中為人文之蔽”。既然稱說虞帝,可見認為就是一個朝代。中國封建王朝一代最長的為清康熙王朝61年,以此估算奴隸社會的虞朝至少二十四代。如按舜在位五十年算一代,虞朝至少也有三十代。

由于虞為朝代與夏商無别,所以西周建國後還對其後裔優予禮遇,“庸以元女大姬配胡公,而封諸陳,以備三恪”(《左傳'襄公二十五年》)。陳與宋、杞合稱“三恪”同受周人的客禮待遇,正是虞、夏、商三王曆史地位相埒的确證,可知虞夏商的三代概念早在西周初年就已形成。如若不然,周人何以不按後期儒家所謂周世“尊賢不過二代”的說法将陳排除在外而隻備杞、宋二恪?又何以不将封于祝的黃帝之後和封于薊的堯後一并增入而合稱“五恪”?

良渚文化出土文物

最近在良渚發掘出京畿規模的古城了,其土齡在夏商周之上,先人早有記載:《周書》而上是《商書》,《商書》而上是《夏書》,《夏書》而上,赫然便是《虞書》。良渚就是虞朝都城!而且當時良渚文化的波及範圍,談不上小國寡民目前發現良渚文化的地方有浙江 江蘇 安徽 江西範圍也有30萬以上公裡。

虞朝之所以晦暗不明,撲朔迷離,可能是由于夏朝本身年代久遠,文字記錄也未發達;也可能是夏王朝自知取代虞朝,無論如何論證也實際難以服衆而故意以各種方式幹脆徹底埋沒虞朝的曆史,使得後來人幾乎根本無法知道虞朝的存在;也很可能是儒家創始人為了美化古代,而刻意把虞朝說成是禅讓時代。

虞朝之說的論點如果确立、确認,那麼中國的曆史通稱就要改變。“中國上下五千年”就要改為“中國上下六千年”,“五千年華夏文明”就要改為“六千年華夏文明”。

虞朝到底是否存在?各位如何認為?歡迎讨論。

你可能想看:

有話要說...

取消
掃碼支持 支付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