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文化 > 正文

認知思維:這是你的想法還是事實?想法就是想法,想法不是事實

讀到“北大系列講座”一篇文章,作者認為中西方哲學屬于兩種論證方式。

具體說,西方哲學重視“認知思維”,對于世界本源問題窮追不舍,比如蘇格拉底名言“認知我自己”,而中國哲學重視的是“實踐思維”,關注更多的是解決問題,如老子說“道法自然”,儒家說“格物緻知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

這個說法很有趣,放在一起看,就是我們常說的“理論聯系實踐”,還可以認為“認知行為療法”也契合這個看法,認知和行為相輔相成,對立統一,不可分割。當然,我們還可以繼續聯系“知行合一”說法。

這其中,認知起到“發動機”作用,如何認識“認知”就是大問題,是關鍵問題,是本質問題,認識合理就是事半功倍,認識不合理就是南轅北轍。

舉個例子。

有人說起某個人,憤憤不平,“這人本性有問題”,一副不共戴天的負性情緒,假如是和我們交流,該如何應對呢?

使用完全分類技術。一般關系的人,一笑而過,不回應,不争論,不建議,因為人家說出看法不是征求我們意見的,閉嘴最合适,千萬别反駁與之争論,否則就是兩個傻子吵架。

熟人關系的話,如果說這個就是發洩情緒,無關緊要,也可以不置可否,甚至順着說也可以。

最後一個情況,親人朋友之間,涉及第三方事情處理,不給出建議不合适,可以引導式提問,提醒對方,目的是為了意識擴大化思考,“這是你的想法還是事實呢?”

不要小瞧這句話,很多人由于認知不合理,固執己見,把自己想法當成了事實,根本區分不出來,也就是所謂“認死理”,這時候提醒對方一下,會促使領悟自己想法是否合理。

因此,很重要的認知思維,就是牢記“想法就是想法,想法不是事實”,這也是人文學科和自然科學的區别,自然科學針對的是事實,是客觀,而人文學科針對的是想法,是思維。

再看一個現象,無論是日常生活,還是個案咨詢,提問是非常重要的技術,好的問題有助于推進咨詢進行,可以說咨詢就是提問的過程,“會提問會咨詢”,這也是需要提高的難點。

為何提問如此重要?再重複上面看法,咨詢屬于人文知識範疇,不同于自然科學知識,這是想法和事實的區别。

按照認知模式理解求助者,心理問題出在不合理認知上,也就是想法在搗亂,人的想法有無數種,不同的想法産生不同反應,為此換着方式提問,就是試圖引導求助者接受想法不是事實,不要固執己見,要努力打開新視角,促進合理認知重建。

你可能想看:

有話要說...

取消
掃碼支持 支付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