濟南素有“泉城”的稱号,整個城市能叫上名的泉眼就72個,其中趵突泉更是被稱為“天下第一泉”,它包括三個出水口,常年出水,是濟南三大名勝之一。
2018年的時候,一位互聯網博主發了一條博文聲稱自己在遊覽趵突泉的時候聽到水泵的聲音,尋聲找去還真被他找到了水泵,他拍了一些照片,并懷疑趵突泉的常年噴湧就是因為這個水泵。
不知道這位博主是有心還是無意,總之結果就是這個消息迅速占據熱搜,官方不得不出來辟謠,表示水泵的水是用來澆灌的,而不是用在趵突泉。
那麼,趵突泉的水到底來自哪裡呢,怎麼能沒日沒夜地噴湧呢?還有為什麼會以這種噴湧的形式出現呢?
趵突泉的水
其實,有人懷疑趵突泉是用水泵循環利用池裡的水是在情理之中的,畢竟我們平時見到的很多室内水池都是這麼玩的。
不過,趵突泉的出水量非常巨大,在正常出水的情況下,趵突泉每天差不多會噴出7萬立方米的水,也就是7萬噸,而整個濟南市一天的用水量差不多是70萬噸左右,一個趵突泉可以滿足10%的濟南用水。
如果水泵要完成這個工作,水泵的功率需要非常大,這意味着它耗電量會很大,我想沒有一個景區會去這麼做。
其實,趵突泉是自古就有的,2020年山東省利用碳14技術測定趵突泉形成的年份,它差不多在46000-23500年前就已經在現在的濟南噴湧了,那時候人類可能都還沒有到達這裡。
相比較于它是否用水泵和埋水管,更多人感興趣的是趵突泉的水來自于哪裡,畢竟這每天消耗這麼多水呢,什麼樣的水源承受得起呢?
濟南的地勢南高北低,南面以山地丘陵為主,三大名勝的另外一個——千佛山就是在南面,北面則是平原。
衆所周知,每一座山都是天然的水塔,這是由于溫差的存在,山區很容易收集到更多的雨水,所以大部分河流都是起源高山。
對于濟南的山脈而言,它們的水很大一部分就是流向了地勢較低的濟南城區,然後最終進入黃河奔流入海。
濟南确實是名副其實的“泉城”,古時候更是有“家家泉水,戶戶垂柳”的說法,而泉水就是地下水。
那麼,為什麼南面山區流向濟南的水是地下水,而不是以河流的形式通過呢?
濟南的地質結構
現在,中國的地質學家們已經多次考察了濟南的地質結構,濟南南面山區的水多進入地下的原因就在于它下面的岩石是以石灰岩為主。
石灰岩結構經常會和溶洞聯系在一起,這是因為石灰岩中的碳酸鈣在長期與水和二氧化碳的作用下變成碳酸氫鈣。
雖然碳酸鈣不溶于水,但是碳酸氫鈣卻可以微溶于水,所以随着時間的推移,石灰岩結構就會慢慢被腐蝕,同時由于岩石不同區域的組成并不相同,就會形成形狀奇特的溶洞。
濟南南面山區的石灰岩大約在4億年前就已經形成了,所以這些地區的地下已經基本被掏空了,到處是縫隙和隧道。
山區收集來的雨水慢慢滲透入這些縫隙,變成地下水,縫隙越多、越大則意味着它能儲存越多的地下水,濟南山區石灰岩的地質較純,形成的縫隙和隧道相對多且大,這是它地下水如此充足的原因。
但是,這些水進入濟南城區之後變得有所不同,因為城區的地質結構發生了變化。
濟南城區主要以岩漿岩為主,結構緊密且不溶于水,所以山區過來的地下水在這裡受阻,并以泉水的形式出現。
但是,要形成像趵突泉這樣井噴而起的泉水,水流需要有很大的沖量才行。
而山區下來的地下水之所以沖量十足,原因就在于山區石灰岩結構正好以30度的斜度向北面傾斜,而不是滲透到最底部。
當水順着石灰岩結構沖向平原地區并被阻擋的時候,強大的壓力讓水流井噴而起,這就是趵突泉的由來。
趵突泉的停噴
既然趵突泉隻是地下水而已,那麼偶爾停噴也算是正常現象,畢竟地下水的水位會受到降水的變化而變化。
圖注:趵突泉停噴記載
最近一次停噴發生在2002年3月3日,一直持續了548天,直到2003 年9月6日才重新開始噴湧。
不過有意思的是,有時候趵突泉停噴了,在不遠處的五龍潭卻依然有泉水湧出,這讓許多人更加懷疑趵突泉就是埋了水管的,停噴是為了維修。
事實上,五龍潭雖然距離趵突泉很近,但實際上它比趵突泉更低一點,水位下降的時候自然也就更不容易停水。
在2003年之前,趵突泉的停噴其實還是挺常見的,主要原因是城市的建設導緻對水的過度開發。
停噴後的趵突泉,圖源:陳之平
但是,人們很快意識到了這一點,加強了對水資源的保護,在此之後應該是沒有停噴過。
最後:
趵突泉肯定是自然形成的,畢竟從古至今關于它的記載太多了,對于自然泉眼而言停噴是自然現象,如果要用水泵、埋水管續命的話,成本太高了。
另外,随着全球變暖,多雨的氣候越來越向北面延伸,趵突泉的水位也是屢創新高,去年10月份更是達到了近56年來最高水位——30.4米。
所以,随着對水資源的保護和氣候的變化,趵突泉根本不需要埋水管,它都會有源源不斷的水。
有話要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