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都知道,地球一直在圍繞着太陽公轉,每轉一圈就是一年,所以如果要問地球繞太陽轉一圈有多遠,那麼我們似乎隻需要将地球的公轉速度與公轉周期相乘,就可以得到這個問題的答案。
然而實際情況卻并不是這樣簡單,這是因為地球其實在沿着一個橢圓形的軌道圍繞太陽公轉,在這個過程中,地球的公轉速度有快有慢,并不是一個恒定的值,因此如果我們想要知道地球繞太陽轉一圈有多遠,就應該去計算地球的這個橢圓形軌道的周長。
盡管橢圓的周長無法用精确的初等公式來表達,但還是有一些近似公式能夠對其進行較為準确地計算,比如說“L = 2πb + 4(a-b)”,其中的L、π、a、b分别代表橢圓的周長、圓周率、橢圓半長軸的長、橢圓半短軸的長。
借助高精度觀測設備,現代人類早已可以精确地測量地球與太陽的相對位置,實際測量數據顯示,地球橢圓軌道的長半軸為149,598,023公裡、半短軸為149,577,161公裡,我們将這些數據代入上述公式,再将π取值為3.14,就可以得出地球繞太陽轉一圈大約有939,428,019公裡,大概就是9.4億公裡。
順便說一下,地球的公轉周期并不是剛好就是一年,而應該是365天5小時48分46秒(這也被稱為“回歸年”,表示的是太陽連續兩次通過春分點的時間間隔),據此可以計算出,地球的平均公轉速度約為29.8公裡/秒,這個值其實就是我們經常看到的數據。
另一方面來講,在地球圍繞太陽公轉的過程中,太陽其實并不是想象中的那樣一動也不動,實際上,它一直在帶領着整個太陽系圍繞着銀河系公轉,那麼太陽繞銀河系轉一圈又有多遠呢?
這個問題就不能通過前面的方法來進行計算了,原因就是,我們必須要完整地觀測太陽圍繞銀河系的公轉周期,才可以确定太陽的運行軌道的具體情況,進而通過觀測數據來進行較為準确地計算,然而對于我們人類而言,太陽的公轉周期實在是太漫長了。
所以我們隻能根據已知的觀測數據去建立一個簡單的模型,然後對其進行粗略地估算。
觀測數據表明,太陽位于銀河系的“獵戶座旋臂”的邊緣區域,與銀河系中心的距離約為2.6萬光年,就目前的情況來看,太陽正在向着天鵝座的方向移動,其公轉速度約為220公裡/秒。
我們可以簡單地假設太陽圍繞銀河系的公轉軌道是一個标準的圓形,那麼太陽與銀河系中心的距離就是這個圓的半徑,将其具體數據(即2.6萬光年)代入圓周公式“L = 2πr”(r代表圓的半徑),再将π取值為3.14,就可以計算出,太陽繞銀河系轉一圈有16.328萬光年。
我們還可以假設太陽一直在以當前的速度(即220公裡/秒)圍繞銀河系公轉,在此基礎上就可以計算出,太陽圍繞銀河系所需要的時間約為195,043,948個小時,也就是大約2.225億年,由于太陽誕生于大約46億年前,因此可以說,太陽自從誕生以來,已經圍繞着銀河系轉了20圈,目前正在轉第21圈。
(注:這裡的“年”是指天文學中常用的“儒略年”,根據定義,一個“儒略年”有31,557,600秒,也就是365.25天)。
值得一提的是,太陽系有一個“黃道面”(即地球圍繞太陽公轉的運行軌道所在的平面 ),銀河系也有一個“銀道面”(即銀河系的主要質量所形成的平面),天文學家發現,太陽其實一直在“銀道面”的“上方”和“下方”穿行,并且很有規律,其連續兩次穿過“銀道面”的時間間隔約為3200萬年。
于是就有一種觀點認為,太陽的這種運動狀态很可能會造成地球上發生周期性的生物滅絕事件。
該觀點可以簡單地描述為:由于“銀道面”上的物質密度更大,因此每當太陽在穿過“銀道面”的時候,太陽系中的小天體就會受到更強的引力幹擾,這就有可能導緻一些小天體偏離原來的安全軌道(相對于地球),如此一來,地球遭到小天體撞擊的可能性就會大幅增高。
當然了,這種觀點隻是一種猜測而已。退一步來講,即使該觀點是正确的,我們也不必為此擔心,因為太陽上一次穿過“銀道面”的時間點大約在300萬年以前,也就是說,要在大約2900萬年之後,太陽才會再次穿過“銀道面”,可以想象的是,如果屆時的地球上依然還有人類存在的話,他們的科技應該已經非常發達,完全可以輕松地應對小天體的撞擊。
好了,今天我們就先講到這裡,歡迎大家關注我們,我們下次再見。
有話要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