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時候一到夏天,我經常會和奶奶在院子裡乘涼,但是不知道什麼起,花蚊子的大名就被傳開了,為了不被叮咬,傍晚也基本不出去乘涼了。
花蚊子學名叫作白紋伊蚊,但由于身上黑白相間的花紋和老虎的那種花紋有點像,所以它又被叫作亞洲虎蚊。
白紋伊蚊,圖源:James Gathany
把這種蚊子叫作“虎蚊”真的是一點不為過,别的蚊子叮咬人的話,給你留一個包就好了,不會很癢,消得也快,但是被花蚊子叮咬會起好幾個包,而且很癢,消得還慢,有時候兩個星期還有一個印在那裡。
蚊子為了更好地吸血,它們在叮咬人的時候會釋放一些物質,包括凝血酶、蟻酸等。
這些物質對于人體來說是外來物質,免疫系統會啟動清除指令,表現出來就是起一個很癢的包,這其實是一種身體的過敏反應。
花蚊子的叮咬之所以會讓人難以忍受,其實原因就在于它們是入侵物種,我們的免疫系統還不是很适應它們所釋放的物質。
如果你仔細觀察過蚊子的叮咬模式,你會發現蚊子是非常貪婪的,如果不去打擾它們的話,它們會一直吸血,直到把肚子吸得鼓鼓的,飛行都困難那種。
這種貪婪的吸血模式會讓它們短暫的進入休息階段以消化自己吸的血液。
對了,蚊子每吸飽一次血就會刺激相應的腺體分泌激素,從而讓卵趨于成熟,吸血的都是雌性蚊子,可以說它們吸血就是為了産卵。
蚊子這種貪婪的吸血模式可能可以減少和宿主接觸的機會(不知道是不是它們的進化優勢),但對于人類這樣的宿主來說肯定更容易被拍死。
相較于這些蚊子,花蚊子的吸血模式就非常聰明了,它們是“反複叮咬”,相當于打一槍換一個地,很難被拍死,這也是為什麼被花蚊子叮咬會起好幾個包的原因。
花蚊子能夠使用這種吸血模式的一個原因是它們的消化能力相對更強(其實蚊子的消化能力都很強,一般三四個小時可能就能消耗掉一肚子的血液),可以邊吸血邊快速消化。
同時,由于它們每次都沒有吸飽,所以花蚊子在吸血這件事情上幾乎是不帶休息的,無論白天還是晚上都在努力尋找目标。
不休息,反複叮咬,而且還更毒,你說讓人讨不讨厭呢?所以說花蚊子奪走我們乘涼一點不為過——特别是在之前手機沒怎麼普及之前。
那麼,花蚊子又是何方神聖呢?
花蚊子的原産地是東南亞熱帶地區,從20世紀60年代開始,随着全球貿易變得頻繁,花蚊子也是乘着這個“風口”瘋狂發展領地的。
最開始是在亞洲傳播,并且一路北上。
到了80年代的時候,進入了歐洲和美洲并造成破壞,1990年在非洲首次發現,1991年就泛濫成災。
2015年全球白紋伊蚊分布情況,圖源:albopict
由于澳大利亞向來被入侵物種破壞的有點厲害,所以他們很早就對入侵物種有較為嚴格的管控,在港口和機場都有昆蟲學監測,花蚊子是在2006年之後才在澳大利亞和新西蘭紮根的。
現在全世界幾乎都有花蚊子的身影,所以在2008年的時候,花蚊子獲得了“世界100 種最嚴重的入侵物種之一”的稱号。
所有獲得這個稱号的生物都不是吃素的,都是造成嚴重破壞的入侵物種。
在中國,最早是在廣東和雲南省有花蚊子的記錄,時間大約也是在80年代上下進入這裡的——至今不到50年,最初很可能是通過水果和木材的進口進入中國的。
花蚊子超強的适應性
世界上每天都會有不同生物從原産地被帶往其它地區,但是真正能在其它地方掀起風浪的少之又少,花蚊子做到了,這和它們先天的條件有很大關系。
首先,就是它們的卵。
别的蚊子可能需要乘飛機把成蟲帶到其它地方,但是花蚊子隻要卵被帶走就好了,這會非常難以檢測和防患。
花蚊子的卵具有耐幹旱,耐寒,滞育等多個特點。簡單地說就是在條件不允許的時候,它們可以保持活性,等條件允許了再孵化。
其次,花蚊子對繁殖的環境要求很低。
花蚊子被認為從開始擴散到其他地區和生境後,就可以勝過甚至消滅具有相似繁殖栖息地的其他物種,甚至在一些栖息地裡,同是強勢入侵物種的埃及伊蚊都被壓制到幾乎消失。
這是因為花蚊子産卵的場所非常寬廣,從水體到潮濕的枯枝爛葉,那怕隻是一滴水都能來一波。
人們在控蚊的時候,會減少蚊子能夠産卵的地方,這是目前最有效的控蚊方法之一,那些産卵場所單一的蚊子很容易就被控制住。
而花蚊子不同,它們的栖息地遠不僅是人類社區,它們的血液來源人類也隻占5.2%左右,這讓控制變得尤為困難。
第三,就是花蚊子的耐受性一直在變強。
我們前面說過,中國的花蚊子最初是在雲南和廣東活躍的,但是現在連北京都已經是它們的“狩獵場”了。
它們的耐寒性、對污染水體的耐受性都一直在變強,這可能和它們超強的繁殖能力有關系吧,畢竟種群數量多了,基因突變的概率也高。
最後
花蚊子最大的破壞力并不是被咬一口會很癢,而是它超強的疾病傳播能力。
它們本身就是許多流行蚊媒疾病的傳播者,包括黃熱病病毒、登革熱和基孔肯雅熱等等,而且它反複叮咬的天性讓疾病傳播的概率大大增加。
現在天氣開始熱起來了,許多地區蚊子已經開始嗡嗡作響,如果你正在被蚊子侵擾的話,可以盡量減少周圍的積水,保持幹淨整潔,蚊子不喜歡這種栖息地。
有話要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