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溫暖中醫
人生有大願力,而後有大建樹。
■
今天介紹的這張方子,張仲景在《金匮要略》裡是這樣記載的:虛勞諸不足,風氣百疾,薯蓣丸主之。
翻譯過來,身體虛弱的人啊,别忘了薯蓣丸。
身體虛弱有哪些表現?
入睡困難,睡着以後愛做夢;食欲不好,吃東西比較少,或者吃完以後,要麼腹脹,要麼腹瀉;即便不腹瀉,大便也總是不成形;常常有頭暈乏力、腰膝酸軟的感覺;怕熱,怕冷,怕風,怕外界的各種邪氣,風寒暑濕燥火都難以抵擋;容易感冒,容易情緒低落。
通常遇到這些個情況,大家都知道是身體虛弱,但是虛在哪裡了呢?這麼來看,好像五髒六腑都有不足,五髒六腑都虛,怎麼補?是個難題。好在,這樣的難題,已經有先賢給出了答案。
是的,這個人正是張仲景,仲景先生的薯蓣丸正是為虛弱之人量身打造的。
當你感到身體很虛,這裡虛,那裡也虛,又不知從哪裡入手的時候,脾胃是一個很好的切入點。薯蓣丸就是從脾胃入手,在補脾胃的基礎上,添磚加瓦似的補補其他髒腑。
薯蓣丸:山藥90克、當歸30克、桂枝30克、地黃30克、神曲30克、大豆黃卷30克、甘草60克、人參21克、川芎18克、白芍18克、白術18克、麥冬18克、杏仁18克、柴胡15克、桔梗15克、茯苓15克、阿膠21克、幹姜9克、白蔹6克、防風18克、大棗240克
山藥,古時候叫薯蓣,說起山藥一詞的來曆也是一波三折。大家知道,在古代,皇帝是高高在上的,皇帝的名字自然也是不可冒犯的。薯蓣二字剛好就犯了這個忌諱,那就改吧,一改再改,最後改成了山藥,才算定了下來。
張仲景特别擅長用山藥,這一次,他毫不猶豫地把山藥放在了第一位,一來是對山藥的偏愛,二來山藥确實很好啊,它是非常平和的補藥。一根完整的山藥,它是很長很長的,有多長就能在土裡埋多深,它埋在土裡的時候就像是一個小小的能量場,能把周圍的精華都吸收過來。你看山藥盡得土地之精華,土在中醫裡頭代表啥,代表脾胃,可見山藥是非常擅長補脾的了。
白術、茯苓、人參、甘草,補脾益氣,為什麼把它們四個放到一起呢?聲名遠揚的四君子湯啊。
幹姜暖脾胃,白蔹清熱,神曲消食。大豆黃卷是大豆的種子發芽後曬幹而成,植物的種子基本上就兩種狀态,一種是發芽了,一種是沒有發芽,種子發芽了,會冒出一個小小的芽須,它有一個從内向外推的過程,那麼,中醫就認為它可以把邪氣推出去,大豆黃卷在這裡主要是祛濕,把不好的,不需要的東西推出去,好的東西才能補得進來。
到這裡,所有的藥材都是奔着脾胃去的,脾胃居中央而統四方,當然,其他髒腑也不能忽視,也要補。
熟地補腎,和當歸、白芍、川芎配在一起,是古方四物湯,再加上阿膠,補血養血。前面有四君子湯補氣,緊跟着就有四物湯補血,《内經》裡說:人之所有者,血與氣耳。身體虛弱的人氣血一定是不足的。
柴胡疏肝,杏仁潤肺,肝髒喜歡條達,肺髒喜歡滋潤,兩味中藥投其所好。再來點桔梗開宣肺氣。
防風的作用就像它的名字一樣,防範風邪,沒有了風邪來搗亂,你就不會反反複複地感冒了。假如風邪已經入體了呢,也要找防風,防風可以給它趕出去。
桂枝辛溫,是讓人感到溫暖的一味藥,這就是氣血被調動起來了,調動起來幹嘛呢,去對付寒邪。桂枝色紅,還能入心,無意之中又為心髒提供了動力。再加上麥冬滋陰,讓你感到暖洋洋的同時又沒那麼燥。
這就是張仲景的薯蓣丸,如果說成藥不好買的話,大家也可以自己動手來做,方法是這樣的:
第一步,把藥材打成細細的粉末,大棗除外。
第二步,大棗去核,加水适量煮到軟爛,然後把棗皮挑出來,棗皮不容易消化。
第三步,用煮好的棗泥,再加蜂蜜适量把打好的藥粉調和成丸子,每丸重10克。
仲景先生在創立這張方子的時候大棗用到了240克,比山藥還要多。大棗甜甜的,所以薯蓣丸吃起來味道也不會很差。早上吃一丸,晚上吃一丸,這就可以了。
版|權|聲|明
有話要說...